“殿下,燧發槍和火炮造好了。” “走,去看看。” 一直被朱存楓當作養豬王爺的崇信王沒想到還有一些用處,默默關注朱存楓發展的他見朱存楓因硝石短缺發怒(硫磺生產廠已經建成,用硫鐵礦為原料,還設置了水蒸氣回收裝置,降低汙染),便起了心思,他拿著錢派福貴去西安走動關係,找到了武都、隴西這兩個產硝地,可以買到大量硝石。 剛開始沒什麼問題,買了幾批硝石後,固原鎮就找上門了。三邊總督史永安新官上任三把火,按照明軍規定,軍中所需火藥由朝廷統一調配,根本不需要朱風直接購買。 朱風則寫公文告訴史永安,表示自己精忠報國,無論是手底下士兵的月糧,還是士兵身上的裝備都是自己花錢籌備,沒想過要朝廷報銷,以後也會是如此,希望總督能夠滿足他的這份忠心。 忠心不是你說是就是的,要上官說是才是。好在朱存楓早有準備,首先祭出錢糧,史永安收下了,可還是不允許朱風私自收購硝石。朱存楓調查後發現,史永安將這批錢糧發放到了邊軍手裡,看來這位三邊總督確實要乾事。 對付這類官員,朱存楓給史永安送上了燧發槍和紅衣大炮。並表示他看著邊軍兄弟拿著隨時都會炸膛的落後火器很揪心,願意為邊軍排憂解難,順便賺點錢。 朱存楓表現出私心,史永安就安心了,這才是他認識中的風氣。隨後史永安試驗了王奮平送去的槍炮,對其性能大加贊賞,認為質量比軍中工匠製造的還要好。 這是當然的,明朝工匠製作的紅衣大炮最優秀的是銅芯鐵皮,因為無法確保製造出優質鋼材,而朱存楓這裡直接用一整根鋼柱車削而成,絕對優質碳鋼。 燧發槍也是同理,這還隻是材質問題。燧發槍的發火理念使得火槍可以更方便點火,還能提高發火率,紙殼定裝彈的加入使得士兵不再為加多少火藥苦惱,不需要再為炸膛擔憂,更能確保燧發槍在小雨天正常使用。 邊軍實射一番後期盼地看著史永安,史永安明白意思,無奈邊鎮財政不允許,結果朱存楓給了史永安一個不能拒絕的理由。 朱存楓表示可以不用現銀結賬,允許邊鎮用勞役代替。也就是說隻要邊鎮把服勞役的人送到朱存楓這裡,就能換取勞役費,用來購買火器和定裝彈。 在史永安看來,勞役基本等同於免費。反正朝廷每年都要征發勞役,要不行還能增派勞役。這種勞役朝廷不需要花一分錢一粒糧,服勞役的人需要自備乾糧,免費乾活。 對於朱存楓而言,人才是最貴的,隻有人買不到。用一些不值錢的鐵疙瘩換取無數忠心於己的人,十分劃算的買賣。 並且製造燧發槍和紅衣大炮也不算是純虧本,隨著崇信工匠的增加,兵工廠產能必然要擴充,那些沒有使用過車床的工匠需要學習,讓他們首先用車床製造燧發槍和紅衣大炮,這兩種武器的精度要求比較低,有更高的容錯率。 如此,既能創造價值,還能培訓技能,一舉兩得。 至於勞役來到朱存楓這裡能不能被收買人心,朱存楓從不懷疑。他會額外給這些勞役工錢,還包吃住,相信這個年代沒人能抗拒。 史永安同意了勞役交易模式,朱存楓順勢提出成本價購買原材料硝石的要求,史永安也答應了,還允許朱存楓派人直接進駐硝石礦場,從礦場直接拉貨。 朱存楓投桃報李,表示自己會建造一條更寬更好的路,直接聯通礦場和崇信。反正朱存楓相信史永安會送來足夠多的勞役,許多勞役沒有技能,讓他們當建築工正合適。 朱風如此體恤上官,體恤朝廷,要不是朱風不久前才剛剛升任遊擊,史永安估計立刻就要給朱風加官。 史永安並不傻,他算過,西北四鎮每一個軍鎮保持一萬桿燧發槍,加上備用的,有個7、8萬桿就足夠了,紅衣火炮同理,所以不會一直給朱存楓送勞役,隻是苦百姓一段時間。 另外史永安還讓工匠研究朱存楓送來的成品,許多東西就是一個概念,知道後很容易仿製。唯獨與紅衣大炮一同送來的栗色火藥(沒有完全碳化的木炭製作,降低炸膛風險)並不知道怎麼製作,史永安以不限量優先購買硝石換取栗色火藥配方。 至此,邊鎮的工匠也能自造燧發槍和紅衣大炮,隻不過產量比較低而已。華夏人很懂得一個道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自己能造了,就不怕朱存楓將來獅子大開口,不怕朱存楓漲價,雖然朱存楓本來就沒有漲價的想法。 另外,史永安還把一批軍火工匠送到崇信,想著偷學高產秘密,結果不言而喻,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剛過去的幾個月,工匠們還會寫信回來,幾個月後直接失聯。史永安調查後才知道,這些工匠的家人早沒了身影。 史永安明白是誰搞的鬼,考慮到軍火所需,史永安隻能咬牙認下。軍鎮減少軍火方麵的投入,便能把更多資金發放給軍士,正好朱存楓這裡還能兌換糧草,讓許久沒有拿全月糧的軍士第一次拿到了滿額軍餉。史永安得到三邊將士擁戴,站穩腳跟,他很滿意。 與工匠們一同到來的還有王二一行人,他們到達崇信東邊的涇州就感受到不同,似乎這裡的百姓沒有其他地方的人那般愁眉苦臉。王二還看到大量勞工在修路,修一條寶石般的黑石路,剛開始王二還以為那個富豪就在涇州,特意跑去修路隊乾了一天活,修路隊還真就什麼都不問收下他,並且當天發給他工錢。 要不是遠方還有同伴,王二就沉浸在工人揮灑汗水的氛圍之中了。王二回返後,王文名堅持富豪在崇信,見王文名說得不像是假的,王二帶著隊伍依依不舍離開涇州。 進入崇信縣後,王二意識到自己來對了,這裡南來北往的車輛一眼望不到頭,仿佛身處西安那般的大城,雖然王二並沒有去過西安。 王二本以為混入富豪家中很難,結果和涇州修路隊一樣,想來就來,想走也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