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捕快,為何丈量土地遲遲沒有進展?” “回知縣,非是小的們不用心做事,鄉中刁民聚集,刀槍棍棒齊備,小的們不敢胡來。” “我看是因為你們從中獲利,所以陽奉陰違,著實大膽!” “既然吳知縣如此說,那丁某也沒臉穿皂衣。”丁捕快直接脫了衣服,“請吳知縣珍重,丁某告辭。” “請吳知縣珍重!” 丁捕快走後,縣衙之中其餘衙役瞬間清空,本來他們就不願意當這個衙役,工資低不說,這些經常克扣,還怕辦壞事被責罰,又屬於賤籍被世人看不起,如今家裡分了田,要不是朱存楓要求,他們早就離職了。 這次眾衙役隨丁捕快離開,並非真的走,因為朱存楓給他們加了工資,並且得到承諾,以後衙役也算作朝廷體係,並且子孫可以參加科舉(明律皂役三代不能科舉)。 丁捕快他們是用辭職來要挾新任知縣,這一手與文官有異曲同工之妙,乃至更強。官員辭職了總會有人升上去,皇帝不缺官員,縣衙則不同,衙役本來就不是什麼好營生,縣內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會乾。 “竟敢如此無禮!”吳從先惱怒於眾衙役的威脅,並不怕,他認為總會有人來乾衙役,到底衙役吃著官糧,在這艱難的世道總有人吃不飽飯。 顯然吳從先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同於吳從先這個外來者對宜君縣兩眼一抹黑,之前巡查全縣也不過走馬看花,縣內的普通百姓了解當下宜君縣的情況。 知縣隻是過客,朱將軍才是真老爺。 縣內各處不但有朱將軍的兵丁巡查,各鄉各村也有代表會維持秩序,朱將軍更為全縣百姓提供了稅賦支持,還承諾5年免稅免徭役,這種想都不敢想的事真實發生,忠心朱將軍更勝朝廷,遑論計劃再次搶奪他們田地的吳知縣了。 至於那些地痞無賴,他們更懂得生存之道,不會沒事觸黴頭,況且之前有好大一部分加入征兵隊伍,那條件著實吸引人,將地痞無賴中的優秀者全部選走,留下一些樂色更不敢炸刺。 當吳從先親自寫了張招聘文書貼在告示欄(隻能親歷親為,衙門徹底空了,小官還沒到位,吏員和衙役全部辭職,衙門內隻剩下吳從先與他的仆人),等了好幾天居然一個上門的都沒有。 最後還是本地教渝(縣學校校長兼教育管理)看不下去(教育部門人才很重要,且宜君教渝沒乾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沒有被清算),主動找到吳從先,隱晦提醒吳從先。 當前縣內百姓歡欣鼓舞,別乾犯眾怒的事。教渝還說喬家那些人都有罪責,有大量人證物證,朱將軍按大明律殺人,可以告朱將軍做了超越職責的事,不能說朱將軍做錯了。那時正值王二入城的混亂時刻,朱將軍以軍法軍紀辦事,能說得過去。 教渝的本意是提醒吳從先安心辦好知縣的事,不要牽扯過往,如果實在看不下去,就上書朱風的事跡,讓上官判決,畢竟朱風的官職品級比吳從先高很多。 教渝來過縣衙後,丁捕快等衙役陸續回歸,縣衙再度履行職責,而丈量土地等仿佛沒有發生過。 要是吳從先聰明、圓滑,就該就此作罷,結果他腦子一根筋,或者說他年輕,有一腔熱血,更因為他本身來自大地主家庭,不願坐視既定事實。 於是吳從先一連幾封文書送到西安,公告欄裡的招聘文書也沒有撕下。幾乎等於公開叫板,這下丁捕快們不伺候了,他們去另一塊朱存楓早就給他們準備好的地方,以辦事處的名義為百姓辦事,等於另立衙門,差點將吳從先氣死。 丁捕快的舉動讓世人看到皇權不下鄉的年代,沒有本地人支持的流官是如何窘迫,難怪王仁佐要提拔、重用郭勝。 如此公開叫板的行徑令吳從先異常憤怒,當即前往西安,親自麵見胡廷晏,請求胡廷晏做主。 事關邊軍,暗笑的胡廷晏不會留下一點疏漏,立刻寫信給史永安,讓其約束朱風,不要太過胡作非為。等史永安處理了朱風,才好謀奪宜君田產。 這也因為胡廷晏意識到朱風對宜君的掌控力極其強,普通的手段已無法成功,必須將朱風巧取豪奪宜君田產的事一並告訴史永安。 果然,收到胡廷晏來信的史永安立刻猜出朱風在宜君的所作所為,什麼平息叛賊、匪患,根本就是借著賊匪的名義殺人強奪良田,甚至有可能朱風還在背後支持王二。 如此狂妄的舉動幾乎等同於造反,大怒的史永安正要派兵鎮壓,旋即恢復冷靜。這一年陜西同樣大旱,可以預見軍糧不足。如果用強硬的態度對待朱風,勢必有可能逼反朱風。 朱風手下數千驕兵悍將有些頭疼,但不嚴重,可要是打斷朱風供給邊軍的口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恐怕邊軍會大規模嘩變,這就是要命的事了。 史永安無奈,誰讓他沒有找到朱風的糧草供應處(供應處就是朱存楓),隻找到崇信這個轉運點。一旦打擊了朱風,不但後續拿不到糧草,還有可能逼得崇信大量流民餓死,崇信聚集的流民那麼多,隻要有一顆火星就是燎原之勢,史永安認為朱風不會放過這一點。 到當前這個情況,史永安才意識到朱風不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朱風一步步都有計劃,都有埋伏。 沒有錢糧在手的史永安毫無破局辦法,隻能想辦法牽製。好在史永安不認為朱風會造反,猜想其目的就是田產。得知朱風為了拉攏人心分田分地,史永安心中稍安,短時間內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民亂事件,他還有時間慢慢布局破局。 因朱風損害了大地主的利益,史永安不敢聲張,否則那些士紳必然反撲,從百姓手裡搶回分下去的田史永安不怕,史永安就怕那些士紳謀事不密還大張旗鼓,逼反老百姓進而讓朱風認為天下大亂,屆時很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史永安相信朝廷有能力平定朱風叛亂,可那時候陜西必然亂成一鍋粥,局勢可能還不如慢慢謀劃,且如果逼反朱風,表彰和提拔朱風的上下官員必然受到牽連,他史永安也不例外。 史永安深受國家大恩,雖老,依然有雄心壯誌,希望為大明鎮守邊關,改革邊軍弊病,還不到乞骸骨的時候。 於是史永安並未大張旗鼓,隻派出幾名通訊兵,帶著親筆信找到朱風,要求朱風小心行事,不要太過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