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南方皆反(1 / 1)

“逆賊朱存楓大逆不道,陰謀造反,殘殺忠良,玷汙孔子,殺戮孔府,辱沒斯文。我洪承疇,先帝托孤之臣,願奉先帝之命,扶立太子繼位,匡扶正義,重塑朝綱。”   洪承疇來到南直隸,得到東林黨、南方大地主的熱烈歡迎,朱存楓在北方大肆殺戮地主,大搞均田的事已傳遍天下,整個南方風聲鶴唳,宛如一個火藥桶,就差引燃。   洪承疇的出現點燃了這個火藥桶,朱慈烺得到全體認可,火速即位為帝,哪怕他才一周歲沒多久。南直隸有整套替代朝廷的班底,改元弘文的小朝廷火速開張。   之所以說小朝廷,是因為除去江浙之地,西南各省、江西、兩廣、福建等地都沒有任何表示。   說來也是好笑,反對朱存楓的一群人,用的卻是朱存楓改良後的內閣製度。因皇帝年幼,弘文朝廷上下借用了乾聖的新內閣製度,所有朝政皆由內閣管理。   洪承疇他們很明白,當前他們看似立住腳,如果沒有一兩場勝利打底,現在有多少人向他們歡呼,將來就會有更多人唾棄他們。   好在朱存楓的均田政策令江浙大地主們人人自危,為了身家性命,這群地主願意向弘文朝廷貢獻軍餉。崇禎在位時求爺爺告奶奶也無法解決財政短缺的問題,現在不用要,那群地主自己就主動將錢糧送到南直隸。   有了錢糧,洪承疇第一時間招兵買馬。一路南下,洪承疇多次與阿敏溝通,發現後金八旗製度有一定的優勢,特別適合江南的地主。所以洪承疇設立了漢軍八旗,並讓漢兵補充進後金八旗。   弘文朝廷的底色沒有變,讓他們一夜之間從貪汙腐敗轉變成清正廉潔,無異於天方夜譚。江南地主送來的錢糧隻有極少數一部分用在了招兵買馬上,大部分落入了朝廷諸公口袋。   既然是贈送,那就是我的,怎麼用我做主,你不能指手畫腳,即便你是捐贈者。   洪承疇很明白必須喂飽朝廷諸公,否則萬事皆休。但錢糧都送人了,軍隊建設怎麼辦?此時八旗製度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洪承疇照著贈送錢糧的地主送去書信,告訴他們,保家衛國需要親自動手。洪承疇以給的錢糧多寡為標準,分配了八旗軍官官位給那些地主。   這群地主可以讓自己子孫、族人或指定人選擔任軍官,並自己建設該軍官所屬的部隊。   沒錯,洪承疇才不會親自招兵、訓練,那都是要錢的,有這錢培養嫡係不是更好。   江南地主此時才反應過來,給錢給糧還不夠,還要自帶乾糧為弘文朝作戰。條件非常苛刻,有所行動的人意外很多。   亂世代表機遇,有機遇就會有人投資。軍權代表什麼,是個人都知道。洪承疇的八旗製度等於變相允許地主搞私軍,這種私軍還有官方層麵的授權及任命。有了私軍,以前許多不能乾、不敢乾,都能乾了。   就比如與自己家族爭奪水源的鄰村地主,早就看他們不順眼,之前兩家隻是普通的械鬥,沒辦法鎖定勝局。有了私軍,就能買到鎧甲和弓弩,有了這些武器,拿著棍棒,穿著單薄的鄰村村民就不足為懼了。   這就引發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眼看八輩仇敵成為軍官,當著你的麵招兵買馬,你能不跟嗎?不跟不就等於坐以待斃,必須跟!   如此作為,等於將由朝廷負責的安全問題轉嫁到地方,皇帝需要集權,一群由地主利益團體組成的內閣則不需要,相反分權才更符合大家的利益。   漢軍八旗製度頒布以後沒多久,整個漢軍旗就填充了近十萬人,而且這些人不用弘文朝廷支付一錢一厘。   那麼代價是什麼呢?百姓!   地主們開始肆無忌憚剝削,一定要把成本收回來。前期短暫的地主內鬥幾次,所有地主馬上將注意力轉向自耕農和佃戶等弱勢人群。與其鬥得你死我活,不如拿軟柿子開刀,這樣掙錢不流血,有斯文。   兵強馬壯,洪承疇信心爆棚,點選兵馬就向徐州進兵。有道是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要想確保江南的安全,必須把北方軍隊堵在淮河。正好軍隊中山頭林立,長時間屯駐南直隸容易出變故,將部隊調往北方,更方便自身指揮,容易掌控兵權。   洪承疇也有競爭者的,特別是勛貴,像魏國公徐家、東林黨們就想爭兵權。   向北方進兵異常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守軍紛紛投降,而朱存楓的大軍一個沒看到。洪承疇意識到其中的詭異,不妨礙他對外宣傳大勝。   北伐連戰連勝,輕鬆收復徐州咽喉之地,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接下來無論穩紮穩打進攻山東,還是輕兵突襲京師,南方軍都握有主動權,至少南方數省的人是這麼認為的。故而徐州被南方軍攻下後,之前沒有發聲的福建、江西、兩廣等地紛紛宣布朱存楓是逆賊,願意尊弘文朝廷。   孔家解決後,從曲阜開始,均田很快推行至整個山東,百姓歡欣鼓舞,收獲大量忠誠度的同時又穩固一省。   有山東作為橋頭堡,朱存楓本可以輕騎南下,渡過長江殺入南直隸不是沒有可能,是大概率可以。朱存楓沒有這麼做,他在等,等南方地主自掘墳墓。   北方各省遭遇連年天災,窮苦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他們對地主深惡痛絕,對頻繁加餉的崇禎朝廷深惡痛絕。朱存楓不需要做太多工作,一句均田就能收獲無數忠誠,分田分地也在百姓的支持下光速順利進行。   南方則不同,小冰河的威力還沒有全麵降臨,老百姓還有活路,有些自耕農、小商販、手工業者等等甚至每年能買點肉打打牙祭,還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尤其是朱存楓登基後,南方各省不再向京師輸送稅賦、糧草,各省,特別是江南有足夠的餘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隻要老百姓能種出來,能買到活下去的糧食,他們就不會想著改變。朱存楓若強行推進均田工作,勢必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不如優先穩定北方,優先進兵河南、湖廣,這裡田畝多,還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這裡的百姓同樣沒有強烈改變的訴求。讓隊伍先適應河南與湖廣的強度,鍛煉一番再去江南,才能更好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