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功微德薄,恐不能勝任,請陛下收回成命。” “西南各土司多有叛亂,唯馬秦石柱忠貞愛國,毀家紓難,實乃西南土司榜樣。”朱存楓說道,“昔日遼東後金為禍,朝廷無暇他顧,多有怠慢西南之人,而今全國安歇,是該嘉獎西南之日。” 秦良玉因性別和出身一直受到明朝官場的不公正待遇,還被各同僚軍官歧視,始終忠心不二。 對當地土司而言,秦良玉毀家紓難,汲取土司資源貢獻大明的行為,並不好;對朝廷,對朱家來說,石柱土司可以稱得上全國表率,比東林黨那群名為漢人實為漢賊的人強多了,當然要嘉獎。 秦良玉忠誠還能說得過去,要說石柱沒有挑過事,那就是睜著眼說瞎話了。 還是那句話,隻要政策需要,朱存楓說石柱為土司楷模,石柱就是楷模。 大明建國初期設立土司,就是想利用各土司的矛盾治理西南,土司內鬥是大明樂於見到的,與治理蒙古各部相同,要不鬥大明才怕。 所以各土司之間多多少少會因為田畝、水源、財物等打架,大明中期便開始改土歸流,西南流官越來越多,由國家治理的地區越來越多,這下大明朝廷就反感土司內鬥了,希望土司安心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等著歸流。 誰也不是傻子,土官世襲那麼多年,等於土皇帝,大明朝廷一句話就要任命流官,就把他們的土皇帝帽子摘了,怎麼可能。於是,土司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 好在大明朝廷靈活運用土司之間的矛盾,使得大家都不敢輕動,誰知道遼東出了變故,大明征調大量土司精銳前往遼東,且全部死在遼東,這下留守本地的土司力量失控了。 奢安之亂的奢崇明就是這個情況,他野心勃勃,帳下收攏了許多在明朝官場上失勢的人,招兵買馬。假借請求增援遼東的機會發動叛亂,戰爭打了九年,涉及四省,造成數百萬死傷,讓西南傷筋動骨。 這還沒完,奢崇明叛亂令西南土司看到了明朝的虛弱,各自產生了別樣的心思,朱存楓必須要把這種心思壓下去,否則西南內耗還會死更多人。與其讓這些人死在國內,不如帶著他們出去。 想要管理土司說難也不難,拎出一個石柱土司大大嘉獎,給土司立個榜樣,再找個刺頭以絕對力量碾壓,大棒甜棗永遠是不二法門。等各土司平息了騷動的心思,再用海外的利益驅動,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當然改土歸流這個大方針是不會變的,隨著工業化進行,生產力發展,土司這種生產關係就是落後與製約。各土司官相當於其他地方的地主,擁有大量佃農人生依附的地主,是必須打擊的對象。 朱存楓於全國均田,每均田一個地方就招募一批軍士,一方麵給那些實在沒飯吃的人一個活路,一方麵增強自身兵力,也為後續對外征戰打基礎。 此次朱存楓進入西南,除了少量陜西鎮的軍隊,身邊大部分是湖廣兵(主力留在江南鎮場子,也開進南方其他省,避免意外發生),他們一路訓練新式槍炮,到達四川時已有一定的戰力。 兵工廠位於北方,彈藥運輸是個問題,用來訓練勉強夠用,打大仗略顯不足,所以大棒敲的勢力和時機就要選好。 朱存楓找來朱燮元,向他詢問西南事宜。 朱燮元這個統領西南平定奢安之亂的人是當下最優秀官員之一,平叛期間降低了朝廷花費,還抽調幾十萬兩白銀支援朝廷。 通過朱燮元的講解,朱存楓了解到當下西南各地土司都在這場叛亂中死傷慘重,尤其是川南、貴州土司更是十室九空,急切尋求朝廷安撫。如果朝廷能夠拿出必要的錢糧,相信可以有一段安定的時間,可要是沒有錢,為了爭奪生存空間,還會有土司叛亂、內鬥發生。 要錢糧,這朱存楓就不困了。 正好要嘉獎石柱秦良玉,索性一並進行,讓各土司看看忠誠會得到什麼,同時還能推進流官的設置。 朱存楓沒有登基前,大明朝廷腐敗橫行,被外派到西南當官的大多是朝堂上競爭失敗的人,他們升官無望便想著貪錢,還有一些本身就壞,他們貪索無度,大大激化了漢土矛盾,也是因為這些貪官包庇奢崇明這樣的野心家,才會令他們壯大。 朱存楓製定了新的官吏升職製度,外放、基層和窮困地區當官的經歷都是加分項,相信將來可以降低一定程度的貪腐。 改土歸流和降低貪腐一樣重要,改土歸流不能停。這個流官出身哪裡則有待商榷,為平息漢土矛盾,朱存楓打算讓土流官治理當地,土流官的人選初期依然從各土司首領中選拔,這樣能降低抵抗力度。待西南建立大量學校,出了土司出身的學子,就能讓這些學子當流官了,無聲無息削弱土司這類土皇帝。 當地改成官員治理,而這個官員就是自身,土司聽聞此事並未多說什麼。這和老土司製度,給土司印信差不多,隻是官名變了而已。 首先接受這份任命的就是秦良玉的兒媳張鳳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被朱存楓任命為石柱知縣,之所以不是秦良玉,也不是秦良玉兒子馬祥麟,是因為兩人都願意在軍中任職,給張鳳儀等於給她生的兒子。 既然是流官了,文武分家的規則還是要遵守的,至少名義上遵守,不能一個人擔任文武主官。 石柱上下願意接受這個任命,多虧了朱存楓給的賞賜與撫恤,正如朱燮元所說,西南太窮了,有錢糧事情就好辦多了。 朱存楓按照明軍相等規格,給石柱兵發放餉銀,給早前死難在遼東的英烈家屬發放撫恤金,而且敞開供應各類物資貿易,讓他們可以用發放的銀子購買以前始終無法滿足的東西,這裡麵換取白鹽的最多。 在沒有冰箱等各種保鮮手段之前,醃製品是老百姓的必需品,食鹽大部分被使用而非食用,來到這個時代朱存楓才發現這一點。 國家掌控鹽政,吏治清明時期還好,一旦吏治敗壞,鹽價上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西南地區則更慘,因遠離產鹽地,交通不便,鹽價更高,加上漢土矛盾和朝廷有意封鎖,許多土司百姓降低到吃不起鹽的地步,都到不了用不起鹽的水平。 此次朱存楓給石柱嘉獎,石柱百姓不要白銀最愛白鹽,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換成白鹽,鹽才是土司之間的硬通貨。 石柱被嘉獎海量白鹽的事馬上在土司之間流傳,大量土司首領拜見朱存楓,各敘自身功績,朱存楓來者不拒,一律論功行賞,公平對待,一時間川、貴、湖廣各地土司、土民盡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