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艦隊陣型分布,“M406-蘇頌號”位於資源艦陣列的第四排第六列。 它船尾後上方的遠處,飄浮著編號“M506”的“賈思勰號”農業船。 無土栽培艙內,年輕的農業學教授袁家寶正漂浮在艙裡,檢查土豆苗的長勢。 袁教授不僅有十分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具有年齡的優勢。今年才三十二歲的他,曾經是科大少年班的天之驕子。 高等學府深造期間,他選擇了植物育種方向,工作後加入星合組織,成為航天育種項目的技術帶頭人。因此在盤古計劃的優先人才選拔流程中,他直接脫穎而出,當之無愧的成為艦隊星際農業技術骨乾的第一人選。 延續實施三個多世紀的中國菜籃子工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如今早已經升級為星際菜籃子工程。讓進入宇宙星空的人類也能吃上菜、吃好菜,再也不是一個美妙的科幻夢想。 袁教授此刻身處的這個艙體呈巨球型,艙內以同心球的形式層層疊疊,每一層都布滿了無土栽培、非常高產的紅薯、土豆、番茄、洋蔥等農作物,還搭配種植一部分高產的生薑和大蔥。 袁教授正在這些農作物之間飄浮、穿梭,白色的航天工作服,年輕矯健的身姿,搭配手上拿著的農業科技設備,在他穿行時拖出一道光影,倒有些超現實主義敦煌飛天的樣子。 每層網狀種植結構的節點上,設置著擬真光照器和環境監測裝置。球心有智能種植計算機中心和農業機器人蜂巢。 各個分區內,農業機器人都在巡查作業,負責種植各環節的事務——如營養液施肥、修剪分株、苗種繁育之類的工作,都在係統設定的程序中有條不紊地執行。 農作物的種子經歷過太空輻射變異篩選,以及交叉育種和基因改造,數代培育穩定後,已經完全適應宇宙環境。 現在隻要培育得當,按照植物特性給予適合的光照,空氣濕度和四季溫度變化,保障養分供給的話,每畝種植園比在地球上還高產。 盤古計劃總計製造了十艘農業種植型資源船,每船掛載兩個種植栽培艙,每一個艙的內徑都超過一千米。 艙內沿著內壁向著球心,設置了四米一層間隔的無土種植層,由外向內共計一百一十八層。 因此,單個艙的立體種植麵積總計約一億平方米,等於大約十五萬畝。 照此推算,十艘船總計二十個種植栽培艙,就能提供三百萬畝的無土種植園麵積。 而星艦無土栽培技術針對選定主糧品種的產能,已經能夠達到年收四季,單季畝產一萬斤以上的水平。 這樣的話,一個無土栽培艙就能年產六十億斤糧食,滿足盤古艦隊全體成員每人每日約三斤的主糧需求。 除去這一兩個用於艦隊主糧生產的栽培艙外,其餘所有的農業生產艙,都將分配種植瓜果蔬菜或者生產工業、藥業等原料型農作物。 民以食為天,盤古計劃這十艘農業資源船,不僅兼顧糧食、動物飼料和各類工業生產原料的耗用,以滿足總數超六百萬移民的復雜需求,還留有充足的餘量以應對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 離開無土栽培艙,穿過旋轉管道後,來到了“賈思勰號”的另一個球型養殖艙。 這個養殖艙內主要飼養號稱“星際移民最佳天然肉食禽類”——白羽雞。 對於漫長的星際旅行,本著“不遺棄一飛克質量,不浪費一焦耳能量”的原則,充分考慮星艦物質循環利用的效能,食物選擇當以轉化率為優先標準。 白羽雞的飼料轉化率極高,一斤半斤飼料就能生長轉化出一斤的雞肉。而且其雞肉內含蛋白質比例和熱量保留率,也是所有養殖動物中最高的。 至於豬、牛、羊之類的畜類還有各種高產魚類,都在其他農業資源船裡,設計一些空間出來,少量飼養用於偶爾給民眾換個口味、改善一下夥食。 “賈思勰號”的養殖艙也被設計成多層同心圓結構,並通過旋轉產生離心重力。 每個圓環內層,都安裝了不少棚舍和圏籠,其上方設置有縱橫交錯的滑軌。 帶機械臂的養殖機器人在滑軌上四處穿梭,完成灑掃,清理、撿蛋、捕捉等多項工作。 養殖環境量化程控、人工智能係統以及生物健康管理係統的配置,讓整個艙體成為目前人類最先進的超大型生態循環飼養場。 毫無疑問,養殖這些禽畜類動物的船艙,必然會配備生物質循環利用係統。 食物殘渣和動物糞便會被自動收集進入生物處理室,轉化生成沼氣,利用沼氣為養殖艙係統和設備供能。 沼渣經生物分解後會進一步回收利用,成為調製農作物營養液的原料,並供給農業栽培艙作為液態肥料使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沼氣燃燒和沼渣分解後的廢氣、廢水,也會通過物化處理和生物處理,進一步地回收處置,確保沒有任何資源被浪費。 除了掛載天然種植艙、養殖艙的農業資源船,另外有十艘工業食品船,它們也是移民人類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這些船裡的生物工廠,采用十分成熟的動物乾細胞提取培養法,製造人造肉。工廠使用工業機器人生產,全程智能控製。 數萬個生物分裂池裡,裝滿了營養液和正在分裂生成肌肉細胞的種子細胞。當細胞繁殖到一定質量和密度後,機械臂會將其自動撈出並轉移到造型生產線。 在這裡,機器人將根據不同肌肉纖維的質地,將清洗過後的原料拚配合成、壓型整理成不同外觀的原料肉塊,然後混合人造脂肪、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劑,模仿出天然肉質的口感和氣息。 完成這一步處理的初級原料肉,則會根據不同的產品需求,被加工成不同的成品外形然後烹製為不同口味的半成品,最後分發到各艦作為星艦食品包,供移民和船員直接烹飪食用,或者送入公共餐廳再次加工製作成各色菜式。 艦隊人造肉生物工廠滿負荷運轉所產出的豬肉、牛肉、羊肉等品種,每天可以為移民艦隊提供上千萬斤的肉製品。 其他的生物工廠,則是用於人造澱粉、人造蛋白的原料製造,以及用這些原料進一步加工成各類食物。 另外,還有幾艘資源船配置著超大型微生物發酵艙,專門生產維持人類生命和艦隊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最基礎的材料:氧和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