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風開放,和太後私通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先說他是嬴政親父的繆言,現在又說他趁著秦王年少專權, 呂不韋懷疑天幕和他有仇,怎麼就緊著他一人叭叭? 【提起秦始皇嬴政,自然不能遺漏掉呂不韋這人。 在嬴政親政前,呂不韋連續專斷秦國大權多年,他弄權卻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在政治方麵,秦在對外戰爭中不斷取得進展。 在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吞並了東周國(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占領韓國成皋、滎陽等,設立三川郡,這些為秦國下一步進攻魏國做了好軍事上的準備。呂不韋攝政以後,力主與趙國媾和,因為當時趙國是第二軍事強國,這樣,就避免了秦國兩線開戰疲於應付的窘境,為進攻魏國做好外交鋪墊。 公元前247年,蒙驁進攻魏國,占領高都和汲 公元前245年,秦攻取魏國的卷地(河南新鄉原陽西部); 公元前242年,占領魏國酸棗(河南新鄉原陽東部)、燕(河南新鄉東北部)、虛(河南新鄉東北部)、長平(河南周口市西華北)、雍丘(河南開封杞縣)、山陽(河南焦作)等三十座城,設立東郡; 公元前241年,占領魏國朝歌(河南鶴壁)和衛國都城濮陽(河南濮陽)、汲(河南新鄉衛輝)、垣、蒲(河南新鄉長垣)。控製安陵國(河南許昌鄢陵); 公元前238年,秦軍攻克魏國垣、蒲(河南新鄉長垣)。 從前247年到前238年,秦國大軍占據了魏國八成以上的領土,魏國已然接近亡國,這些成績絕大部分都應該歸功於呂不韋。加上之前秦國吞並東周國,在韓國領土上設立三川郡,整個中原地帶均在秦國的掌控之下。這些地方戰略價值極大,而且經濟基礎很好,為秦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濟建設方麵:關於呂不韋攝政期間秦國的經濟管理狀況,史書幾乎沒有記載,這是一大遺憾。】 [呂不韋眼光和謀略都不錯,就是權利欲太重。] [他投資異人就是本就是因為權利,呂不韋是商人,不是大善人。] [其實吧,聰明人把持朝政總比蠢貨好吧] [奇貨可居!] 在子楚已經成為秦王的時空,呂不韋提上嗓子眼的心稍微放下了一點。 【在文化方麵,呂不韋主持他門下的眾多學者賓客們編纂了《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個部分,“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 《呂氏春秋》體現了戰國後期學術思想在百家爭鳴中呈現出來的某種融合趨勢,強調的是實現國家統一。 從呂不韋為《呂氏春秋》所寫的序意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暗示嬴政要像顓頊那樣接受黃帝的教誨,想借此在嬴政親政後,依舊由自己專斷秦國大權。】 [《呂氏春秋》的學說與秦國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並不受賞識,到了漢朝,反倒派上很大用場了。] [可惜政哥可不是什麼小乖乖,在親政後迅速鏟除嫪毐後,呂不韋的算盤要打空了。] 秦國君主神色不定,怎麼又突然出現一個嫪毐? 始皇帝嬴政眸中閃光,《呂氏春秋》被這般稱贊,肯定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 他是徹底的實用主義者,隻要有才,即便是呂不韋,他也能容下。 【在民生方麵,修建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即秦王政元年,韓國懼怕秦國,派水工鄭國獻策修渠,想要耗費秦國的人力財力,削弱秦國的軍隊。 嫪毐之亂後,水工鄭國是韓國間諜的事被發現。 據《河渠書》記載,鄭國稱水渠完成後秦國會受益,因此得以活命。 鄭國沒有說謊,水渠大約共花費十年時間建成,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秦國得以富強,為滅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韓國:……? 秦國:……! 其他幾國:……??? [這時候秦王年少,這工程肯定和相邦呂不韋有關。] [呂不韋當個權臣可以的,但得有眼力見啊,該放手時就放手,不然小心小命不保。] [權利噬心,到那時候不會想放手的。] [韓國?這個同名可真是讓我心情復雜。] [雖然同名,但和那個“宇宙起源國”可一點都不一樣,那個可是唐太宗過去都得瞎隻眼的。] 唐朝,李世民懵了,突然被告知他瞎眼了! 啊?我瞎了?沒呀! 大唐一眾皇帝怒了:陛下好好地,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怎麼就瞎眼了? 太過刺激驚悚,許多人都發起一連串的評論——(唐太宗為何瞎眼?) 評論區立即有人解釋: [它汙蔑的,一開始說唐太宗自不量力率軍攻打高句麗,被他們的將軍射瞎了一隻眼,後來又說是高句麗率軍攻陷大唐,打得唐太宗跪地求饒,割讓半壁江山才活命。] [應該是高麗,不是高句麗,高句麗一直是古代的邊疆民族政權,是棒子胡亂編造歷史,認了高句麗當祖宗,自認為自己是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 [何止啊,人家都認為自己才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了。] [高句麗:好晦氣。] “無恥之徒!”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紛紛怒罵,李靖等人氣得血氣上湧。 李世民氣急,這般侮辱他,真是小人行徑。 別的朝代皇帝也目瞪口呆,還有這種操作?真是跌破下限。 雖然有些朝代立國時可能會認某個歷史名人當祖宗,給自己貼金,但也不會鳩占鵲巢,臉大到說自己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吧? 【所以年輕的秦王想要親政,必須鬥倒丞相呂不韋以及太後趙姬,同時還有一個弟弟成蟜在蠢蠢欲動。】 [成蟜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攻打趙國時造反,最後在屯留自殺,之後就隻剩下呂不韋和太後了。] [趙姬腦子不太聰明,明明可以走宣太後的路,偏偏走歪路。] [別,別來碰瓷我們宣太後。] ……
第4章呂氏春秋(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