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無心插柳(1 / 2)

,最快更新綜武江湖:我為大理寺卿最新章節!

“老先生如此義舉,朝廷不能沒有表示,不知道花老先生對於朝廷有沒有請求,楊某忝為越州黜陟使,還是有一定權限的!’

捐贈六百萬兩,朝廷不能直接收,但是可以換!

花如令顯然也知道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花如令隻出六百萬兩,而不是八百萬兩的原因。並不是花如令拿不出八百萬兩,而是這八百萬兩不能來自同一家人,特別是涉及軍餉這種敏感的事情。

大周建國之後第一個公認的首富,其死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僭越之罪,以商賈之身代天子犒賞三軍,才為太祖高皇帝所忌憚,抄沒家產,舉家流放。

花如令可不想重蹈覆轍,這個錢不能是花如令捐給朝廷的,必須是花如令和朝廷的公平交易。

這樣朝廷拿得安心,花如令也給得放心!

這個道理楊清源懂,花如令更明白。

“老夫聽聞,朝廷之前在揚州整肅吏治!一大批揚州的鹽商都被朝廷給抄家了!”

花如夢給楊清源三人都倒了一杯茶。

楊清源自然知道花如令這話中的意思。

“花老先生對朝廷的鹽引感興趣。’

自古鹽鐵從來都是朝廷專賣的,官山海之產,控山澤之利。

山海之中,最大的利潤便在鹽鐵之上。

官府壟斷經營,寓稅於價,普通的稅收施加於百姓身上,根本沒有多少,也遠不足官府的財政所需,所以用了這個辦法,將必需品收為官府買賣。

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隻是將其當做了一個正常的商業交易。

這個操作似乎在後世的藍星上好像也看到過!

到了先漢,采用道門的無為而治,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開放民營,對鹽鐵采取放任政策,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

到了先漢孝武帝之時,迫於抗擊匈奴的軍事財政壓力,打擊地方豪強,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壟斷經營製度。

孝武帝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

在鹽、鐵產地設置鹽官、鐵官,管理鹽鐵的生產與銷售。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並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嚴禁私人鑄鐵煮鹽

這大大緩解了孝武帝時期因為對匈奴大規模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弊端。

比如鹽鐵質量低劣,價格昂貴。

到了先漢孝昭帝時期,朝廷之上因為鹽鐵專營之時,展開了一場大型的辯論,這也是最初的國營壟斷經濟和自由市場經濟之爭論。

賢良文學一方認為,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

而以禦史大夫桑宏羊為首的一方,則強調法治,崇尚功利,堅持國家乾涉經濟的政策的道路。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堅決維護的態度,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填充邊費空缺,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作用。

其中的均輸是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征收、買賣和運輸貨物,地方應繳納的貢物,折合成錢交給均輸官,均輸官再在各地之間賤買貴賣,調節物價,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收入。

而平準則是官府負責京畿和大型城市的平抑物價工作,賤時國家收買,貴時國家拋售,抑製奸商的投機倒把行為,穩定物價。

算是最初的宏觀調控政策之一。

其初衷是好的,可惜理論過於理想化,反而造成了百姓買什麼什麼貴的惡性循環。

這場辯論的結果最終取消了酒類專賣,同時對鹽鐵也開始了改革。

因為這場大型的辯論,先漢桓寬最終將其整理成冊,撰寫成了《鹽鐵論》

後世的鹽鐵之策幾經更迭,到本朝,鐵礦仍由官府專職開采,但食鹽卻變成了引岸製,即商人向政府購鹽引後,(即取得販運銷售鹽專利的憑證)可憑鹽引將鹽運往指定區域,獨占區內食鹽銷售。

揚州一案,其中的大鹽商,殺的殺,抓的抓。

揚州、越州乃至整個江南的食鹽市場便空了出來,官府會再扶持一批新的鹽商來進行食鹽的買賣。

花如令便是看中了這個機會!

“江南的鹽市確實是一筆大生意,區區一張鹽引,我也可以做主!不過

楊清源的話,意猶未盡。

“請楊大人直言,花某洗耳恭聽。’

“我還有一筆更大的生意和花家繼續做,不知道花老先生有沒有興趣!”

“更大的生意?!’

花如令也是微微一愣,江南鹽市的鹽引,或許短期內不能達到六百萬兩的效益,但絕對是一隻會下金蛋的公雞。

“楊大人不妨仔細說說!”

楊清源輕嘆一聲,“自然是花家上下的性命了!”

花如令,以及一旁的花滿樓都愣住了,這句話可太重了!

“楊大人,我花家一向遵紀守法,樂善好施,大災之年,經常襄助官府,賑災濟民,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花老先生莫非以為現在的花家沒有問題嗎?!如今的花家,可是已經在懸崖邊上了!”“還請楊大人賜教!”花如令沒有因為楊清源的話而生氣,反而是真心求教。

“花老先生真是當局者迷啊!當時是因為花家的地了!”

花如令聞言如遭雷擊,是啊!花家的地,太多了!

有的巨富喜歡現銀,有的豪商喜歡奇珍異寶,但花如令卻以為土地才是能傳承千年之物,故此對於土地青睞有加,花家也成了天下土地最多的豪商。

但土地兼並,是歷朝歷代都難以解決的毒瘤。

王朝的覆滅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外敵入侵,內部反叛,環境的影響等等,但每次的覆滅幾乎都脫離不了土地兼並的影響。

土地兼並,會導致農民和地主爆發出劇烈的矛盾,若是官府不及時解決,那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在眼前。

如今大周隻是第二朝,這個問題尚且不嚴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土地兼並,必然會得到整治。

而如今的花家便是朝廷的第一針對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