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卷完成之後,才會撕開封名,從流程來看已經是相對完善了。
科舉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隻取文章。
無論是策論、刑名、墨貼、經義都是可以從書中學到的,當然世家子弟,官宦人家肯定有其優勢在,但這個優勢隻體現在學習過程之中。
即便是楊清源這個大周最大的關係戶,也參加了難度最大的會試,並且以經義,詩詞,策論,刑名四科,讓原本對此有疑義的主考官錢牧謙心服口服,摘得會試第五名。
相當於自主招生,但是也參加了特招的筆試和麵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所以楊清源並沒有被整個文官集團排斥,而是將他視為正常及第的進士後輩。
科舉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優越性是無法代替的,為社會下層民眾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製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相比於所謂的九品中正和舉孝廉,科舉的公平性不知高了幾何!
所謂九品中正,是以中正官對於地區的人才進行評價,稱為中正定品。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即家世、行狀和定品。
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被品評人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
行狀,就是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定品,就是確定品級,由中央分發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中正定品後,將結果上交司徒府復核批準,然後送吏部保存,作為選官的根據。
在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家世,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就是所謂考察人才綜合素質。
科舉固然有萬千不好,但他確實相對公平的,乃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重要通道,對於科舉有所異議的人,提倡素質教育,選拔綜合素質人才的,取締科舉的人,非蠢即壞!
----------------
不提京師之中的一場小小變故。
楊清源此刻已經來到並州北部,再向前就是雲中都護府了。
曾經的天策軍就是駐紮在此處的,但是因為北境之戰的大捷,所以天策軍的防線向北推進了兩百餘裡,大片的草場被大周所占領,可以培養更多的優質戰馬。
這也是設立雲中都護府的重要意義之一。
馬上就要到天策軍的營地,這就是楊清源何為執意要來北境的原因。
在神策軍和神武軍不能輕動的情況下,隻有天策軍南下才能破局,但是此刻的天策軍被梁王的大軍死死纏住了。
即便是李承恩想要放棄雲中都護府的防禦,梁王察罕帖木兒也不會讓他如此輕易地離開。
隻要並州失陷,那天策軍就相當失去了後援,梁王就是靠磨都能磨死天策軍。
楊清源來此當然不是為了擊破梁王,現在的梁王就學司馬宣王的戰術,堅守不出,可一旦李承恩所部有會退的跡象,梁王便會揮師追擊,死死咬住李承恩。
所以李承恩不敢輕舉妄動,隻能在適當的時候抽調兵力緩緩後撤。
但是半個月的時間,李承恩才僅僅抽調了兩萬人馬。
楊清源思考半晌,再次快馬加鞭向著天策大營方向趕去,他要去說服趙敏,讓梁王撤兵。
半個時辰之後,楊清源已經趕到了天策軍大營之前。
一路上,天策軍的遊騎、斥候已經發現了他,但是之前在北境之戰中,楊清源名聲大振,而楊清源的三弟子楊過又是遊騎出身,所以不少人都認得楊清源,將他帶到了天策大營之中。
此刻的天策軍大營內,李承恩、秦頤巖等人正在商議抽調兵力之事。
梁王沙場宿將,給李承恩的壓力不小。
而梁王之子,也就是王保保,經歷了之前的北境大戰之後,似乎也是有了質變。
無論是對陣還是謀戰都有了極大的進步,展現出的名將之資,讓李承恩很頭疼。
這對父子實在不容小覷。
再加上從各大汗國以及大乾集合的四十八萬大軍,天策軍的壓力著實不小。
這就是草原第一帝國大乾的壓迫感。
“大都督!楊侯爺在門外求見!”
負責營寨防衛的將領急匆匆地跑入大營,稟報道。
李承恩聽著部將的話,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楊侯爺……”
大周的武勛之中似乎沒有楊姓之人。
李承恩完全沒有往楊清源的身上想,此前楊清源奉命南下,任越州黜陟使,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察查大案,怎麼會如突然出現在這裡?!
“哪個楊侯爺?!”
一旁的秦頤巖也開口問道。
大帳之內,唯獨平陽侯曹雪陽嫣然一笑,向著大帳之外跑去。
看著曹雪陽這般模樣,李承恩、秦頤巖、楊寧立時知道來人是誰了!
除了武鄉侯楊清源之外,又有何人能讓不讓須眉的曹雪陽露出如此小女兒的神態?!
------題外話------
稍稍修改了一下送東陽馬生序。
抄個文言文就太過分了,簡化刪減了一下,讓大家能看懂。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高中的教材,真的每篇古文都很經典。
之前的舉子改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