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趙王府。
作為一個雄主,果決是必備的品質。
他既然下定決心,趁此良機起兵,自然不會有所猶豫。
趙王府,這個隱藏在燕趙之地的龐然大物,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二十年,於此時在黑暗中露出了獠牙。
除了整備軍馬,點算軍械糧草。
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義名分。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法統是極為重要的,代表著長治久安。
對於一個造反者來說,名分是極為重要的,代表著名正言順。
總有一個誤區,掌握兵權就可以登基稱帝,但事實哪有那麼簡單。
董卓的西涼軍不強嗎?!曹魏武的青州軍不壯乎?!
隻有前唐崩塌之時,大義才在亂世暫時失去了效果,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喊出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而在大一統王朝,一個權臣的極限是架空天子,攝取朝政。改朝換代……那屬實是想多了。
大義名分,或為天命,抑或是道義。
先漢太祖高皇帝,自稱赤帝子,斬白蛇以起義,這便是天命所歸。
隨後,約法三章,與民更始,休養生息,盡收民心,這是道義。
如此,他才坐穩了大漢四百年之江山,即便是有王莽篡漢,依舊有人心思大漢。
再比如後漢末年,天下三分,除了勢力均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其中兩家都有大義名分。
曹魏得獻帝禪讓,雖然有脅迫之嫌,但禪讓乃上古傳承之力,以禪讓繼位,得漢之天命。
而季漢建立者劉玄德乃是先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
根據先漢太祖殺白馬、歃血與群臣定下的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昭烈帝才是三家中唯一可稱王的人。
曹魏得天命,季漢有道義,唯獨東吳……從來沒有被人當成過正統。
想要師出有名,趙王就要天下接受他起兵不是叛亂的事實,那就必須為自己的起兵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二十年的時間,趙王早就把太祖定下的皇周大典給翻爛了。
“諸君,孤王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致使皇權旁落,威嚴掃地。孤之父皇、母後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皇天後土,實所共鑒。
《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
今禍迫予躬,實欲求生,不得已也。
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鑒予心。”
趙王說話之時,語帶悲愴,大義凜然,似有浩然正氣在身。
這種時候當然缺不了托了!
趙王府的葛長史站出來,“王爺此舉不妥,我等雖知王爺公正為國之心,然天下人不知,一旦起兵,無異於潑墨自汙於身,千秋史筆再難寫凈!還請王爺三思啊!”
葛長史當然不是來勸趙王起兵的,而是來協助趙王營造一個一心為公的賢王形象的。
剩餘幾個人也紛紛出言勸諫。
“諸位,不必多言,為我大周萬年江山社稷計,本王何惜此身!?”
此刻殿內眾人也被趙王之大無畏精神感動,紛紛投效,唯獨兩人冷笑不止。
正是燕城府尹張昺、燕城都尉謝貴。
一個是燕城最高的行政主官,一個是燕城最高的軍事主官。
此二人都是太宗皇帝舊臣,對太宗忠心不二,才被內閣派到了燕城,想要掣肘趙王。
可惜趙王此刻大勢已成。
張昺雖然耗費心血,但也難有半點話語之權。
而謝貴就更慘了,兵馬乃是趙王最為看重的,城防軍上下早已是趙王的擁躉,沒有趙王的令箭,他這個都尉,難以調動十騎。
此二人的能力不算出類拔萃,但心智絕對是少有的忠貞之士。
在看完趙王的表演之後,謝貴冷笑著說道,“天無二日,吾豈從汝為逆哉!?”
趙王聞言,雙眸微微一凝,他身旁的一個黑衣劍客突然出手,一劍掠過,將謝貴的左臂斬下。
張昺見狀隨即大罵道,“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
“聒噪!”
隨著趙王一聲冷聲,又一個使雙劍的黑衣劍客突然出手,正是六劍奴中的魍魎。
此人雙劍輕巧洗練,劍走輕靈,電光石火之間掠過張昺,隻見一物從張昺口中拋飛。
眾人定睛看去,乃是半截舌頭。
而張昺滿嘴鮮血,不斷嗚咽,雖是如此,但仍然目光犀利,口齒不清間指著趙王大罵不止。
“將此二賊,退出門外,斬首示眾,將其首級傳閱諸位!”
隨著趙王之名,一隊甲士入內,將張昺謝貴二人給綁縛,推出了門外。
不多時,二人鮮血淋漓的首級便被一個親衛帶入,示意眾人傳看。
“諸位,此二人乃是奸佞楊清源、王華落於本王身旁的棋子,為的就是監視本王。”
趙王看著殿內眾人說出了一個令眾人不寒而栗的陰謀。
“楊清源與王華勾結北乾,欲亡我大周!實在是可恨!”
在場的人除了趙王的死忠,剩下的就是搖擺不定的了,在剛剛看了趙王力斬張昺謝貴,被其威所懾服,但真要說他們有多支持趙王,那肯定是沒有的。
眼下趙王說出這句話,眾人自然是不信的,不過自古起兵不都需要一個借口嗎?!也能理解。
但之後趙王就拿出了證據,“來人,請圓真大師前來!”
一個高僧形象的和尚步入了其中,一舉一動之間似乎都有著禪意風度,隻是眼中之中隱藏的陰鷙之意令人感到心驚。
“阿彌陀佛,貧僧少林圓真見過王爺!”
“諸位,這位乃是少林的圓真大師。”趙王隨即開口道,“圓真大師,你將你所知之事,對著在場的諸位大人將軍,再說一遍!”
“是!”
圓真豎掌一禮,隨即對著眾人朗聲道,“貧僧圓真,乃是少林小僧,我少林千年古剎,心憂國家,遂潛貧僧入梁王府打探北乾消息。無意之中發現了楊清源與梁王府的勾結。”
麵向眾人,圓真的語氣帶上了不可思議,實在是好演技。
“大師此言,有何證據?!”
接話的是一個身著鎧甲的人,應該也是趙王安排的托。
“那楊清源已經收了梁王府小郡主為徒,這是北乾梁王府中盡人皆知的事情。楊清源回朝之後,便力勸天子,開展互市,並向梁王府出售食鹽,生鐵。這些都不是貧僧憑空捏造的,諸位隨意一查便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