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北境暗湧(1 / 2)

北乾和大周的積怨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千萬年。

上古時代,遊牧之族和農耕之族便沖突不止,遊牧民族殺我生活資料十分不穩定,匈奴、靺鞨、突厥這些遊牧民族來說,他們是靠著放牧來生存的。

牧民春天的時候相當於在山下放牧。到了夏天的時候,牛羊吃草的話,其實草是有一定的供給能力的,因為你不可能讓牛羊始終吃一個地方草。如果你始終吃一個地方草,草一吃光,那麼草原一旦沒有了重新長出來的能力,就會造成整個的困境。

所以吃一部份的草,吃完了之後就轉到另外一個草場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在循環當中的時候,每一個草場相當於是隻承擔一個季度的負擔。那麼等於說是吃一季度恢復三個季度,這樣一來的話就可以維持一個平衡。

但問題在於隨之遊牧民族的壯大,他們的牧群也越來越大,對於草場的壓力就越大。大量的牛羊使得草場的供給能力就越來越低。吃絕了之後進行轉場的時候,春季的草還沒有恢復,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牧群越大草場供給能力越低,往往草場能力降低之後會伴隨著乾旱的發生。導致草場的供給不足,羊群在夏秋兩季無法養膘。

到了冬季的時候,越是災年就越趕著一起來。夏天乾旱,冬天寒冷,所以當冬天大雪,尤其是暴風雪一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沒有吃足這個草料的牛羊,就經受不住這種考驗。造成羊群成片的死亡,最終導致遊牧民族的社會基礎崩塌。

總結來說,由於生產結構的單一,導致了遊牧民族相比較農耕文明,幾乎沒有抗災能力。

這個時候,相對富庶的農耕文明,就印入了遊牧文明的眼中。

糧食的可儲蓄性,導致農耕文明的抗災能力要顯著強於遊牧文明。

掠奪農耕文明不僅僅可以獲得糧食、衣物,同時可以轉移社會矛盾。

所以南下劫掠,對於草原霸主來說,一般都是必做的事情。

而且遊牧民族有著劫掠的天然的優勢——馬。

馬匹對遊牧民族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馬,善騎,這是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

可以說在前漢武帝之前,對於以匈奴、東胡為首的遊牧民族,一般是用抗擊的。

比如藍星上的李牧、蒙恬北卻匈奴,也隻是打炮而已,打的是防守反擊。

直到衛長平的出現,農耕文明才開啟了新的戰爭模式,攻守易形。

而現在,元蒙是北境草原的霸主,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帝國。

元蒙和大周之間的大規模戰爭不下於五次,甚至在大周建立之前,雙方就互相征伐已久。

之前以北乾改製等原因,導致北乾的內部混亂,在對周的作戰之中,一直處於弱勢。

但弱勢,不代表元蒙的貴族們不想打。

對於繁華的大周,他們的渴望是肉眼可見的。隻是打不過,所以隻能靠牛羊皮毛去換。

可現在,天策軍竟然敢刺殺大漢和梁王這位國之柱石,這是對於大乾的挑釁。

大乾現在雖然不如大周強大,但也不能就這麼算了!

貴族想要依靠戰爭來獲取利益,平民要洗刷大周挑釁帶來的恥辱。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原本略顯混亂的北乾大軍竟然集結起來,向著天策軍的防區傾軋而來。

……

雲中都護府。

雲中都護府大都護,左領軍衛大將軍許欽明正麵色凝重地看著麵前的沙盤地圖。

“三日之內,邊防地區的北乾騎兵調動頻繁,這已經是第五撥了!北乾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原本雲中都護府、天策軍與梁王府之間是有溝通的情報渠道的。

畢竟梁王府是大周暗中扶持來分裂虛弱大乾的勢力,梁王府能養得起那麼的私兵,也是多虧了雲中都護府的糧草供應。

但是現在不僅僅梁王府沒有動靜,連北乾國內的潛伏錦衣衛沒有任何情報傳出。

以許欽明的眼光來看,北乾國內必然是出了大事了!

作為直麵北乾的雲中都護府,他應該第一時間掌握這個情況,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向朝中求援。

“再從雲中城調兵三萬,前往前線,加強守備!同時傳令諸守備兵馬,進入戰時狀態。”

雖然進入戰備狀態,消耗的糧草會上升,也會影響邊境互市,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北乾是草原之上最大的霸主,是比後金要強大不止一倍的大帝國,控弦數百萬,戰力彪悍,萬萬不能大意。

……

無獨有偶,天策軍中,天策軍大都督李承恩也和秦頤巖、楊寧等人在商議軍情。

“三萬射雕騎,不知道是何原因,從昨日開始,便向我左翼運動,目的不明。”

在大規模的正麵戰爭之中,攻擊側翼,混亂敵方陣型是最常見的打法,現在突然有一支兵馬向著自己大軍的側翼運動,還是不知道其目的,這對於任何一個統帥來說都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三萬射雕騎,是一個敏感的數字。”

三萬精騎,說多不多,但說少也絕對不少。

對於整個天策軍和北境邊軍來說,三萬精騎翻不起什麼大的浪花。

可若是運用得當,對於天策軍的側翼一部還是可以造成不小的麻煩的。

“大都督,我親自帶兵去拱衛側翼,若是這三萬人真的有什麼不軌之舉,我正好一口氣吃了他這三萬人!”

秦頤巖乃是前唐護國公,秦叔寶之後。

前唐的秦瓊可不是演義評書中的秦瓊,他乃是前唐之初,第一猛將,猶在尉遲敬德之上。

新、舊唐書有載,秦瓊每次太宗征伐,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誇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誌,以是頗自負。

唐初之時,無人是其敵手。戎馬間,歷二百餘戰,數重創,出血且數斛,足見其戰功。

秦頤巖也是繼承了先祖之雄風,驍勇善戰卻又穩重縝密,也足以獨當一麵的大將。

這幾年裡,秦頤巖的武功也有不小的進步,通悟了秦家家傳的金鐧銀槍,在麟德二年,入洞玄之境,無論是武功、兵法都是上上之選。

天策軍的左翼由雲中都護府的兵馬策應,可保無虞,但是右翼卻獨立防守。

李承恩沉思片刻之後,開口道,“老秦,你帶五萬天槍營的精銳兵馬,前往我軍右翼,力保我軍右翼不失!臨戰可自行決斷!”

“是!”

多年的搭檔,李承恩對於自己的這個老兄弟很信任,直接將臨機專斷之權下放。

越是懂軍事的人,越是不會對屬下在戰時做太多約束。

其中鮮明對比就是前宋的太祖和太宗。

太祖為後周殿前都虞候,執掌過後周最精銳的兵馬,曉暢軍事,所以他在用兵之時,不會對將領做出什麼具體的指示。而車宗就不一樣了,他分明就是對軍事一竅不通,但偏喜歡指手畫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