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太監和陸危樓二人一時間是難以分出勝負的,今日的勝負也不在這些武林高手的身上。
趙王看著麵色陰晴不定的寧王,勝券在握,他的後手,可不僅僅是葵花太監!
“六弟!可還有手段?!”
“四哥,你別得意,這還是在我的封地,在我大寧城中,就算你有三大高手護持又如何?!這些武林高手在軍陣之勢麵前,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雖然趙王突出奇招,喚出三大高手護身,寧王暫時奈何不得他,但卻沒法影響最終的結局。
寧王在大寧還有十萬帶甲之士,五萬兀良哈三衛的精銳騎兵,三千旋刀神風騎。
就算是正麵對決趙王的主力,也有一戰之力,何況區區三個江湖武者。
“去調兵!”寧王從袖中取出一枚節鉞兵符。
這枚兵符唯有寧王親握,可以調動他麾下鐵騎精中之精,三千旋刀神風騎。
這是一支戰力剽悍的兵馬,其建立者乃是大周的開國四王之一,岐陽王李文忠。
岐陽王李文忠乃是太祖高皇帝的外甥,太宗文皇帝的表兄,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
曾領六軍都督府大都督之職,執掌大周最高的軍事機構。
他用兵的風格一向來就是其疾如風,以快打快。就算對上天下驍騎元蒙弓騎,他依舊是這套打法,打得元蒙弓騎節節敗退。
洪武七年,李文忠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首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時年初秋,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裡,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
當時所帶領的精銳就是這一支旋刀神風騎。
在掃平北乾在此的殘餘勢力之後,李文忠在大寧建立要塞,這三千旋刀神風騎也就留在了此地。
這也是趙王最眼饞的兵馬之一,如果說天下有強軍可以正麵硬撼七千遊龍騎,那這三千旋刀神風騎絕對是其中之一。
見寧王調動這一支兵馬,趙王知道,自己這個六弟是要一招定乾坤了,不能繼續拖下去了,必須速戰速決。
趙王將手中的杯摔在地上,大喝一聲,“還不動手!?”
隨著趙王的一聲厲喝,一支響箭竄天而上。
這一幕看傻了寧王。
不對啊!這裡是我的主場啊!?不應該我摔杯為號,埋伏於兩廂的刀斧手一湧而出,將趙王拿下嗎?!
他說的是我的詞啊!
寧王嘴巴微張,麵部肌肉微微抽搐,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過趙王的號令沒有給他太多思考的時間,很快,寧王的王府之外傳來了一陣喊殺之聲。
大隊的軍馬向著寧王府而來。….
寧王雖然好謀無斷,但他僅僅是無斷,並非是沒有腦子,這局麵顯然是自己麾下有人被收買了,勾結趙王。
不過問題不大,寧王自忖自己對手下的弟兄們還算過得去,就算趙王能收買一小部分人,也動搖不了自己鐵桿心腹對自己的忠心。
府外的騷動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平息了。
一個彪形大漢左手貼著一個淌血的布包,右手提著一柄潑風大刀走了進來,這刀上還有鮮血流淌,顯然殺了不止一個人。
“脫魯忽察爾!”看到來人,寧王隨即大喜。
此人乃是兀良哈三衛的指揮使,是自己的鐵桿支持者之一。他來到此地,說明叛亂肯定是已經被他平定了。
果不其然,脫魯忽察爾掃視了一圈,徑直走向了寧王。
寧王心中大定,看來勝負已分。
“哈哈哈!”
“末將參見王爺!”
“哈哈哈……嘎!!!”寧王的笑聲,戛然而止,很快,很突然。
因為脫魯忽察爾現在單膝跪在了趙王的身前,“王爺,寧王府侍衛統領王良玉已經被末將斬殺,現在寧王府已經被末將控製!”
脫魯忽察爾的話讓寧王的喉嚨之間已經發不出聲音了。
除了這裡的上百刀斧手,剩下的護衛或死或降,如今的寧王府已經在趙王的掌控之中。
“脫魯忽察爾你為何叛我?!”寧王不能理解。
脫魯忽察爾是他一手扶持上位的兀良哈指揮使,原本他不過是他父親的一個庶子,雖然驍勇善戰但是按道理是沒有繼承權的。
甚至,憑借他的驍勇名聲,不管老指揮使的哪個兒子繼承,都會除掉他。
多虧了寧王的力挺,他才能戰勝他的兩個哥哥,成為兀良哈衛的指揮使。
如此大恩,恩同再造。
但脫魯忽察爾不僅沒有效死,反而投靠了趙王,這讓寧王很不理解。憑什麼!!
脫魯忽察爾低著頭,臉上閃過一絲羞愧之色,隨後才化為堅決之意。
“寧王殿下,末將從來都是趙王的人。從未背叛……”
一句話將寧王的不甘徹底擊碎。
脫魯忽察爾當上兀良哈三衛的指揮使已經有十三年了,寧王扶持脫魯忽察爾已經超過十八年了。
也就是說,十八年前,脫魯忽察爾就是趙王的人。趙王從十八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寧王難以置信地看向自己的四哥,他竟然布局如此之深。為了這場奉天靖難,他到底準備了多久?!
趙王與藍星上經歷相似的燕王不同,燕王的起兵有九成九是被逼的。
若是明興宗繼位,燕王是絕不會反的;若是興宗嫡子朱雄英繼位,燕王也不會反。
若是建文帝不削藩,燕王也不會反;甚至建文帝削藩的手段柔和一些,燕王都不至於鬧到造反的地步。
正常情況下,燕王就算不反,也能夠富貴一生。….
但是,建文帝的臥龍鳳雛黃子澄齊泰兩個人斬斷了燕王最後的退路,還讓他多年心神不寧。野心與生存本能迸發的勇氣是絕配。
其實朱老四心裡清楚,北平一角對上南京的千軍萬馬,真的很難有勝算,自古以來就沒有藩王起兵贏得天下的先例,但是不造反他就隻能等著窒息而死。
相比於藍星燕王的被迫起兵,趙王就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了。
從太宗文皇帝登基開始,趙王就在準備謀反。
隻是太宗乃是諸王兄長,對於趙王也是情同手足,趙王雖然野心勃勃,但是對自己這個兄長還是心服口服的。
所以在太宗文皇帝永安年間,趙王雖然繼續勢力,虎踞燕城,但他從來沒有過當時起兵的念頭。
就算要反,也得等到文皇帝殯天之後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