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渡河
金陵長公主朱瓊華的話,顯然是出乎在場眾人意料的。
戶部尚書這個摳搜的第一個站出來,“殿下此言差矣!這天下,乃是陛下之天下,天子以內帑穩天下,豈不是應有之意?!”
齊原這話聽上去就很有道理。
這天下,乃是麟德天子朱瞻垕的天下,現在朝廷缺錢,那天子拿出一些私房錢來也是應該的。
高原的基本邏輯就是如此。
但朱瓊華卻不以為意,“若按高尚書所言,這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乃是天子的天下,那明日天子想用國庫的錢,是不是也可以隨意取用?!”
齊原尷尬一笑,“國庫之的錢幣,乃是用於大周社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可挪用,這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規矩。”
朱瓊華嫣然一笑,但這笑意之中卻帶著說不出的問道。
“天子內帑的錢,就是國庫的錢。國庫的錢,卻不是天子的錢,齊尚書,你這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齊原聞言心中一驚,麟德天子少理政事,但不代表他手中沒有權力。內閣錢牧謙、王華皆是天子擁躉,天策軍、龍武軍、禦林軍亦是效忠天子。更遑論背後還站著一個大周軍方第一人。
十三僅僅隻是不願意插手治政之事,他是主動將手中的治政之權下方,而非被人架空。
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判若雲泥。
旁者不論,就齊原剛剛那個態度、言論,已然是不敬天子。要是換個皇帝,不說砍頭,打個三十廷杖,絕對沒什麼問題。
“臣齊原有所逾越,請天子、長公主降罪!”
為了國家社稷有所爭論、算計自然是沒錯,但你不能不把天子放在眼裡。
就算是後世徹底沒有實權的大不列顛王國,其君王依舊是神聖。
“高卿家也是一心為國,若是為了這點小事,朕就要降罪於你,那豈不是成了熹宗那樣的昏君了!平身吧!”
十三的眼神之中沒有任何的意外,他完美地接住了小九的戲繼續往下唱。
他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又是師出同門,這點默契還是有的。
麟德天子這些年,對具體的政事很少過問,僅僅是把控大方向,一直貫徹楊清源所教導的垂拱而治的概念。
但垂拱而治不意味著被人當成傀儡。
楊清源這些年也會入京為麟德天子講課,其中就有關於文官集團的論述。
神州數千年春秋,離不開文官這個群體。
從其行為來看,這是一個矛盾的群體,其中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這樣的風骨之輩。
也有洪承疇、錢謙益這樣的奴顏婢膝之人。
後世藍星上,提到文官集團似乎就是罪大惡極之人,一切禍亂的源頭。
甚至某音上,有人將藍星明堡宗的土木堡之變說成文官集團的陰謀。
這種人就是連事件的基本邏輯都理不清楚,就在網上大放厥詞。….
在土木堡之變的文臣罹難名單之中,高級文臣有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栗。
其中翰林院學士曹鼐為內閣首輔。
如果這是文官集團的陰謀,那就是文官集團自己把自己的領袖給玩死了?!
此外,死難的人還有中書舍人三人,監察禦史九人,給事中三人……這些都是未來高級文官的備選。
難道這些前程遠大的高級文官,都是為了所謂“文官集團獨霸朝堂“的千古大計,甘願自我犧牲性命麼?文官們什麼時候有如此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了?!
這一類“明粉”、實為“明朝皇帝粉”的存在。這些人看歷史純粹非黑即白,一邊對朱家皇帝文過飾非,一邊秉承“文官誤國、各個可殺”的極端思維。
這些人因為藍星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三大營被整編為十二團營,定興郡王張輔和無數勛貴的戰死,直接導致武官勛貴集團實力大損,從此淡出了政治舞臺,導致了後來文官集團的一家獨大。
他們從最後的結論中來推導事情發生的原因,這就很可笑。
實在是荒謬至極!
文官之中有小人、有奸人,可文官之中依然有值得千古傳頌之人。
神州的脊梁有一大半是這些文官鑄造的。
從比乾到顏真卿,從文天祥到於謙,再從張煌言到譚嗣同。
他們也許有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但他們絕對不缺風骨和壯誌。
不過十三牢記楊清源教的一句話,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對於文官集團代表的地主階級,必須十二分的警惕。
這次,就是十三製衡日益強大的文官集團的一次表現。
相權固然要限製君權,但君權更要限製相權。
無論是哪種權力,都得被關在籠子裡。
討論到最後,金陵長公主朱瓊華為首的皇室和戶部達成了協議,借白銀五百萬兩,用於此次朝廷的對外戰爭。
其中二百五十萬兩,有戶部向天地錢莊貸款,以明年神都的稅收作為抵押,分三年還清,年息五分。
這樣一來,戶部兵部有錢打仗了,皇室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話語權。
齊原的臉上有些不好看,畢竟戶部的權力和威嚴受到了限製。
但一旁六軍都督府吳克明的嘴角快壓不住了!
有錢了!可以大膽出手了!
令西域都護府、神策軍,自行反擊,蕩平西域!
令東南水師,鎮海軍,地方守備軍,剿滅倭寇,肅清東海!
……
——
大周朝廷收到了四夷動亂的消息,趙王府這邊雖然要晚一些,但一樣也知道此事。
趙王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意。
朱楷並非高興於四夷入侵,作為太祖高皇帝的皇子,他一樣鄙夷這些在大周周邊製造麻煩的敵人。….
若是他能登上大寶,必然要掃平四夷,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不過,對於現在的朱楷來說,這不算是一個壞消息。
趙王府的實力雄厚,但一個地方藩王再怎麼積累實力,也沒法與朝廷中樞抗衡的。
所以之前趙王才會借北乾這個外力。
他並非要靠北乾來對付周廷,區區北乾在朱楷的眼中還沒有這樣的實力。
趙王想要的僅僅是北乾能牽製住周廷天策軍的精力而已。
他虎踞燕城,擁兵五十萬,看似實力強大無比,但在大周朝廷麵前,這份實力雖然強,但還沒有強到足以撼動大周根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