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負荊請罪(1 / 1)

公孫瓚背上了荊條,上麵的刺雖然已經被拔出了大半,但那些荊刺並不是清理的很乾凈,一些小刺依舊將他的背部劃傷,小股的鮮血侵染透了他的衣衫。   此時尚未入夏,天氣依舊有些寒涼,疼痛和寒冷讓公孫瓚有些難捱。   但公孫瓚卻咬牙堅持著,他深吸口氣,毫不猶豫的走進了劉宅後院。   來到了牛棚之前,公孫瓚背負著荊條,沖著牛棚內長長作揖,朗聲道:   “劉賢弟,瓚處事不公,斷事不明,不能為朝廷舉才,心實慚愧,今日來此,特求賢弟諒解!還請出棚相見!”   公孫瓚本身就是嗓門奇大之人,聲調又高,這一番話喊出來,幾乎院內院外的人都能聽見。   院外,羽則暗自感慨:以公孫縣君之嗓門,這是要將整個劉宅的人都嚷嚷來了才罷休。   牛棚之內,劉備趴在門板中的縫隙往外看。   “公孫瓚,到底還是非尋常之人,這荊條上身,謝罪於牛棚外,還這般喧嚷著自認己過,似巴不得人盡皆知,事情若果傳出去,也不知對他的聲名是有利有弊。”   劉儉慢悠悠的道:“或許,是利弊參半吧。”   “不過,他如此身份,竟能為我們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終歸,他心中還是後悔的。”   “你的意思是?原諒他?”   “談什麼原不原諒?若朝廷果能下令出塞,此戰不但事關他的前程,也事關你我,一旦事成,你我目下的困境便將一舉被打開,說不定還能比這公孫師兄混的更強些。”   劉備點頭道:“這倒也是,況且一縣之尊都做到這般地步,你若還端著架子,回頭傳出去,隻怕你這聲名也要盡毀了。”   “哈哈,兄長所言甚是,那就給他個臺階下吧。”   ……   很快,牛棚的門被打開了,劉儉和劉備兄弟二人依次而出。   公孫瓚抬頭望向劉儉,看到的是他迷茫的神情,好似渾然不知眼前到底發生了何事。   公孫瓚心中暗嘆,小師弟果非常人啊。   外麵這麼大動靜,他竟還能這般迷茫,一副不知所謂。   “師兄!”   一聲驚呼將公孫瓚從遐想拉回現實。   也就是這麼一會的功夫,劉儉急忙奔到公孫瓚的身邊,伸手將他後背上的荊條硬是扯了下來。   也不知劉儉是否有意,他在給公孫瓚扯荊條的時候,一雙手掌也被荊條劃出了血。   但他不管不顧,絲毫不顧及自己的手掌,隻是將那些荊條統統仍在了地上。   隨後,便見劉儉用力一腳將那些荊條踢飛,悔恨道:“大漢良臣,遭此辱刑,我之過也!”   “賢弟!”   公孫瓚急忙上千,伸手拉住了劉儉的手,仔細觀看:“弟疼否?”   “不及兄之萬一。”   公孫瓚重重地搖了搖劉儉的手,苦楚道:“為兄一時不明,委屈了賢弟,悔之晚矣!古語有言‘寧有種乎’,為兄卻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心隻顧士門學子,忘卻了豪門之中也有賢德良人啊!”   劉儉淡淡一笑,默然不應。   “唉!賢弟恕罪,是為兄說錯話了,賢弟與我同在緱氏山學經,你我皆士門中人,怪我、怪我,胡言亂語!”   “師兄不必自責,伱我兄弟,皆豪傑之士,偶有不快,又何必耿耿於懷?非丈夫也!”   說罷,劉儉一指地上的荊條,正色:“似此,更是不必!”   院落之外,一眾人看著公孫瓚和劉儉在院落中盡述‘兄弟之誼’,皆是感慨萬千。   似此等場麵,在以孝治國的大漢天下,雖不在少數,但大多數都是風聞,未見其貌,今日能得見此等精彩場麵,在場眾人皆感大慰平生。   已經有很多人,暗中打算回去之後,將此一事記載於竹牘之上,用以傳世。   劉周老淚縱橫,對著羽則等人哭道:“看到沒有,看到沒有,這就是兄友弟恭啊!兄弟之親,大儒弟子,豈如凡夫?”   羽則淡淡地笑著:“是,是,我等都看見了,劉公莫要激動,再傷了身子。”   公孫瓚對著劉儉道:“賢弟,稍後為兄親自駕車,邀你同往縣署,咱們一敘舊情!”   劉儉聞言道:“何敢勞兄長執韁?”   公孫瓚笑了笑,突然壓低聲音,用隻有劉儉一人能聽見的聲音道:“莫以為我今日之舉全為做作,其實為兄確實覺得對你和玄德不住,對賭之時,為兄曾說若你言中,則負荊請罪,親自駕車載你回去,一言既出,豈可兒戲?還請賢弟不要拒絕!”   公孫瓚這話,說的實在,還是非常誠懇的,甚至可以說是掏心掏肺。   劉儉略作沉吟,點頭道:“行,既是兄主張的,那此事可行,不過咱們說好,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公孫瓚露出了開懷的表情。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   於是,公孫瓚果然依照前言,親自駕車將劉儉從劉舍迎往了縣署,這對兄弟的這一番小小過節,就此煙消雲散。   劉備和劉周在家等待,到了晚間也不見劉儉回來,派人去問,公孫瓚的人回復說劉儉今夜居於縣署,與公孫瓚有大事相商。   這讓劉備頗為鬱悶,劉儉一夜不歸,不知為何,他竟然如同沒有了主心骨一樣,很不自在。   也難怪,十年了,劉備天天顛顛的跟在劉儉身旁,哪怕是上緱氏山學經,二人也是形影不離,劉備甚至提出過幾次相與劉儉抵足而眠的要求,以近兄弟之情。   但奇怪的是,劉儉對這個要求,從來都是婉言謝絕,一丁點都不感興趣。   別的都好說,這個堅決不行。   ……   一夜過後,劉儉還是未歸,劉周和胡氏不急,反倒是給劉備急的夠嗆,幾番派人去問,得到的答復是劉儉與公孫瓚連日相談甚歡,議計未定。   劉備心中很是鬱悶,這小子如何還不著家了?   不過劉備心中惦記,劉周和胡氏反倒是一丁點的焦慮都沒有,相反的,他們都覺得兒子能耐大,能和縣君一同連談數日不歸,這得是多大的本事。   劉周興奮之餘,第三天晚上還招劉備陪他喝了幾卮。   第四日早晨,劉儉依舊未歸,劉備心中鬱悶,遂出門去找簡雍和張飛談心了。   他心中很是惦念,什麼事情能連談三日尚還談不出個結果?   阿儉該不是有麻煩了吧!趕緊去找兩位賢弟議計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