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城外的大營內,一名西園宦官帶了劉宏的手書來到此處。
劉儉派人好生安頓天使,隨後親自拆開了皇帝給他的秘信。
果然不出劉儉所料,是劉宏寫給自己詢問如今這個被朝中公卿緊盯的冀州牧,當如何處置最為妥當?
這件事,在劉儉與黃巾作戰之時,就已經開始與劉焉互通書信議計了。
經過與董扶的商議,劉儉又幾番回書給劉焉,最終兩個人確定了一個具體的方案。
那就是向劉宏諫言,立三邊中郎將為冀州三邊牧使。
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基於事關重大,為促成劉宏立牧隻是其一,其二還要讓劉宏加強對劉氏宗親的信任,特別是劉儉和劉焉兩個人。
沒有信任,縱然開了立牧的先例也不行。
相比於那些對冀州牧垂涎欲滴的公卿外姓,劉儉和劉焉將牧守之權一分為三,等同於向劉宏間接的表現了他們的忠心。
他們要讓劉宏看到,他們這些皇親並不謀私,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心一意的為著大漢天子著想。
在劉儉看來,這個冀州牧隻是一個試水推,不論是皇甫嵩,董卓亦或是他劉儉誰當這個冀州牧,最終都不可能長久,所以不必過於爭利。
要爭的是陛下之心。
另外,除了要取得皇帝的信任之外,劉儉也有另一份心思,一份即使是劉焉也不曾想到的心思。
牧守一州之權,確實過大,特別是有些特殊的州郡,如果隻以一牧而守,確實非常麻煩。
劉儉給了劉宏一個州牧分立的選擇,將一州權柄割而分之的選擇。
萬事隻要有了一個開頭,以後就都是順理成章之事。
州牧分立的事,經過這次,就算是正規流程了。
這招可以用來限製旁人,當然劉儉自己可能也會被限製。
但想來還是值得的。
別人且不說,就單說劉焉,僅僅隻是拒守之賊。
劉儉則不然,他的理想是破而後立,讓這塊在歷史上因為戰亂遷延而崩壞被外族蹂躪的土地,能夠邁過恥辱的劇痛,進化成一個嶄新雄偉,屹立於世界之巔的王朝。
隨著見識愈多,理想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對自己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
從五歲時穿越到這時隻為能給自己找一個求存出路,到現在他渴望這片土地強大繁榮!劉儉是在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
但劉焉不一樣,他隻是個自守之賊。
他渴望進入巴蜀,割據為王。
在這個時代,巴蜀是一個比較讓人揪心的地方。
在大漢,益州的生產力不強,經濟也相對落後,但偏偏有著讓人難以逾越的崇山屏障,萬人難逾。
八百裡秦川橫攔在巴蜀和關中之間,想要出蜀困難,但想要打進蜀也困難。
別的州郡倒也罷了,但益州這個地方的政權若是過於集中,有自守之徒蹲在裡麵,對於以後的大一統而言,實在是讓人很頭疼的一件事。….
就如同一塊硬骨頭,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
劉焉或許還沒有想那麼遠,但劉儉給這個劉氏老家賊,提前布置了一手。
……
劉儉籌謀之後,便給劉宏寫信,先是將河北戰場諸事,大致向劉宏做了一個交代,隨後向劉宏諫言,言當下之勢,黃巾餘孽猶在,設立冀州牧一事是為大勢所趨。
但若能委任以三人,有利於雒陽方麵製衡其勢,能夠保障劉宏皇權在地方依舊存在很強的影響,隨後再找機會裁撤,不會有問題。
另外,劉儉還向劉宏陳述,言自己德薄,不足矣堪當大任,朝廷
若要設三牧使同掌冀州,當以董卓,皇甫嵩和劉焉三人。
這純粹就是謙虛了,劉宏如果真是要設立三邊牧使,必然會讓統兵的三位中郎將就地任職,根本不會大老遠的將劉焉特意調到冀州去的。
所以劉儉的呈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隻是跟劉宏客氣客氣。
他的皇帝哥哥要是有點眼力見的話,應該就會借坡下驢的。
……
在接到了劉儉的書信之後,劉宏算是徹底的下定了決心。
於是,朝廷方麵的,最終由劉宏下達皇命,尚書臺議令,立皇甫嵩為冀州東牧使,董卓為冀州北牧使,劉儉為冀州西牧使。
至於三位牧使的劃定區域,則以信都中心為界。
向劉宏諫言立冀州牧的諸官,沒有想到劉宏會玩出這麼一手花樣,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不過就現實而言,他們的目地算是達到了,分別為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所重視的兩位中郎將,都成為了冀州牧,雖然是一個東,一個北,但那也是冀州牧!
如此對於一些向天子直諫的諸臣來說,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畢竟,皇甫嵩和董卓,如今亦分別與朝中的兩大名門勢力相親,而冀州牧的位置,也隻有那麼一個,雖然就袁家而言,立皇甫嵩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能夠讓兩個人同時上位,底下的人也自然會覺得兩全其美。
同時,劉儉擔任西冀州牧使也算是保全了劉宏的顏麵,各方角逐勢力多少都會感覺到滿意。
近年來的朝堂中,很難碰到這樣讓大家都舒心的情況了。
如此,冀州牧使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
三邊冀州牧使的位置定了下來,隨後還有給諸部戰將按照戰果記功封爵。
劉儉雖然擒拿了賊首張角,但論及斬首之功,還是以皇甫嵩一軍斬殺的最多,故綜合來看,皇甫嵩的功勛要比劉儉高上一些。
但這也是劉儉所希望的,做官麼,功勞不一定要拿最多的,有時候少拿一點的話效果反而可以更加的好。
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劉儉一直謹記。
朝廷拜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槐裡候。
朱儁進右車騎將軍,西鄉侯。
董卓雖有功,卻亦有過,隻以州牧,不拜將。….
劉儉為鎮賊中郎將,都亭候。
三人拜將,雖然劉儉隻是得了一個掛名隨時能夠被撤的中郎將,還有一個列候之位,但這也是在他的預料之中。
對於劉宏而言,因為已經有過陽球的前車之鑒,所以他不想讓劉儉出頭太甚。
而對於朝廷公卿和望族官宦而言,這一次大戰中他們主要捧的人是皇甫嵩以及朱儁,劉儉不在他們考慮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