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心念漢室的劉虞(2 / 2)

「此言善耶!正是如此!」

他轉頭看向劉儉:「誠如德然所言,為兄也如此作想,隻是逢此積難,你我身為宗室,當如何解決此事?」

劉儉站起身,道:「宗室之臣雖人少式微,然皆凜凜忠臣!朝野內外,不論古文今文,爭的都是道統,今文雖掌控官學,可古文經者漸多,其勢雄於今文,且不自封其步,早晚必淩駕之,然不論古今之文學者,之所以能鉗製陛下,蓋因壟斷學識仕途,能有治國之策者,皆出自高門,劉儉見識短淺,但也知曉,若要破局,唯有一途。」

「何途?」

「降低成本,廣學於眾。」

劉虞聽了這話,好奇的看向劉儉:「難道我大漢如今的興學之勢還不夠嗎?太學之中,滯留京師之人常年愈萬,難道這還不算興學?」

劉儉搖了搖頭,道:「我指的,並非是這般的興學,如今的太學生,十人之中,有十人皆出自公卿士門,可謂代代相傳,有學識有治國隻能的人,永遠都是出自那些家族,而無學識無見識之輩,永遠都是無學無識。」

「求學之途,成本甚高,一卷經文價值幾無法以金錢衡量,難普於眾,陛下昔日修熹平石經,除了想正定經文,還有一個原因也是為了能夠廣開民智,使天下諸人皆能來雒陽抄取經文以學,但能來雒陽求學者,終歸還是那些大族之人!畢竟來雒陽一次,成本也是極高的。」

「我大漢五千萬人口,目不識丁者逾十之八九,而有學識,懂經文者,能委以治國重任的,不過數十萬者,其頭部可治國者,不是閥閱門人,就是累世士族!」….

「不用太多,若大漢朝境內能認識字的人,隻要能再過一千萬人,有求學途徑之人,在寒門亦或是民間,隻要再多擴充一百萬人,禍患自解!」

劉虞呆呆的看著劉儉,半晌沒有說出話來。

說實話,劉儉的言論非常正確,他一語中的,將矛頭指到了根上。

大漢朝的閥閱望族強就強在知識壟斷,望族士人之所以能夠左右朝政,威逼皇權,歸根結底是特麼的沒有人跟他們內卷!

不論是學古文還是今文,有學識能治理國家的人,永遠都是那些人,治國隻能用他們。

而他們能治國,就代表他們能掌握權柄,能獲得財富資源,擁有了財富資源和壟斷,就可以讓後代繼續壟斷。

劉宏施行黨錮,把這些抱成團有學識的人都禁了,不讓他們當官,但最終這個國家越來越亂,因為沒有他們來治國,真的不行!

因為除了他們剩下的人雖然多,但在學識方麵達不到治國的高度,沒法用!

別看大漢有五千萬人口,卻有四千大幾百人怕是認的字都有限,更別說治國安邦了。

有治國學識的人,真的就隻有那麼一小搓。

但偏偏,就是這麼一小搓,既惹人恨又讓人無奈,他們憑借學識壟斷了這個國家八成的資源,讓皇帝不想用他們但還必須用。

看看兩千年之後,那些在世界擁有高端科技產業技術的國家,依舊可以憑借技術封鎖,去攝取全球的資源。

就是因為沒人能跟他們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若是能有人卷,不論是後世的高端技術,亦或是現在這些所謂的「高學名士」,統統給他打成白菜價,一文不值的白菜價!

想用你就用你,不想用就不用,你要是起刺,不好意思,隨時都能換人!

別的沒有,但人有的是!

試想昔年今文獨霸朝堂,可隨著古文經逐漸成行,如此尚能已讓今文招架不住,但在根骨上來說,古今文之中最內在的成員家族還是一波的。

壟斷五經之族,因古今文道統自我稍稍內卷一下,都差點轟碎了今文在朝廷的地位,莫說讓其他人參與進來卷了。

內卷對於壟斷的破壞是必須的。

然話雖如此,可是在劉虞看來,這事施行起來還是如同天方夜譚的。.

臊眉耷目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