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劉虞在青州的成績(2 / 2)

他在青州的時間不長,卻做了很多讓人稱道的事情。

和劉儉一樣,劉虞在他所管轄的青州境內,實施了屯田製,雖然沒有劉儉在冀州的動作那般大,但青州屯田的規模卻也不能小覷,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轄境內的糧食產量,維持了地區的穩定與安寧。

但屯田隻是一個方麵,最讓劉儉和劉備敬佩的是,劉虞以東萊郡為試驗點,大搞各類產業經濟。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劉虞一到任,就重新整頓了青州鹽務。

東萊郡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山東半島,這個地域自古以來就有著一項最大的產業收益,那就是海鹽業。

在大漢朝,鹽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鹽利之巨大,可以說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

西漢時,漢武帝時期施行鹽鐵專賣,雖然有與民爭利之嫌,但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了鹽之利是多麼的巨大,隻有利益大到足矣左右國運的產業,才會被朝廷行之以國家專賣。

而到了東漢時期,鹽務和鐵務時而被放開,時而被管製,但總體來看,鹽鐵之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被放開了,東漢王朝的幾位君主雖然有心想要收縮鹽鐵的掌控權力,但市場經濟是隨著人類的進步不斷完善進化的,有些事情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東漢王朝在無法專營之後,便隻能針對鹽鐵施行重稅,以此來控製因為鹽鐵事務,而過於發展的地方勢力和家族。

不過這也隻是體現在政治層麵,但在實際用途和經濟層麵,鹽鐵之務一直以來,都是整個大漢朝的產業支柱。

在漢代,鹽的種類有海鹽、池鹽、井鹽、巖鹽等,而青州歷史上就是齊國,海鹽主要分布在青州轄境內的沿海地區,內地則是食用池鹽,在巴蜀地區則是盛行井鹽。

劉虞自打到了青州之後,為了增加青州地方的財政與鹽稅,針對本地的鹽務就開始進行治理,一是控製財源收入,二則開始官私聯合,控製海鹽業的穩定。

鹽務在漢朝之所以是非常暴利的行業,主要還是因為還是比較難提取。

在青州,取鹽的方式主要還是采取取鹵做原料,通過柴火煎熬提煉食鹽。

其方法是將海鹽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這個過程會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

浪費了大量的人力還有柴草,所提取的鹽自然是珍貴無比,而因為占有的生產力多,整體價格方麵也降不下來,再加上大漢朝的鹽產量對於人口而言,總數還是不多,如此地方私營鹽務的家族便借此謀取暴利,青州倒弄鹽的家族都成了本地的豪右巨富,憑借鹽務在地方掌控了巨大的資源。

劉虞想要治理青州,在某些事務上就不得不對他們妥協。

當然,劉虞也不會將所有的利益全部讓給這些執掌鹽務的家族,他以州牧的身份與他們劃定了利益,讓各家族在能夠攝取到足夠利益的情況下,使地方郡縣也能夠收取足夠的鹽稅,同時讓百姓也能夠在製鹽的過程中,通過奉獻勞力,取得一定的實利。

同時,劉虞也與青州的地方各族達成共識,要求青州方麵的市場鹽價,必須要由牧署來定,以便他下轄的民眾都能夠盡量買的起鹽吃。

當然,外州的鹽價具體是什麼水平,那劉虞可控製不了。

不過相比於前幾任與地方鹽務豪族暗中勾結,用鹽務謀取暴利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來說,劉虞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值得誇贊了。

劉儉和劉備,在參觀了各縣民間的製鹽工坊,以及聽了劉虞的敘述之後,都對其所做出的功績表達了敬佩之情。

在無法改變生產力的情況下,劉虞以政治角度確實照顧到了各方的利益,把事情處理到了最好。

但這件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無法改變青州現有產鹽生產量”的情況下。

劉虞沒有辦法改變青州現有海鹽的生產量,故而他隻能委曲求全,通過溝通協調,盡量讓各個階層的人在鹽務上都能取得一定的實惠。

當然,即使是讓各階層的人都能得利,但青州鹽務最大的實惠既得利益者,還是在當地運作執掌製鹽的豪門望族。

他們都是在青州境內經營鹽務多年的豪右,雖然定期向官署交付鹽稅,但劉儉不用猜也知道,在用各種非法的手段偷稅漏稅這方麵,他們必然是跑不了的。

而且稅收隻是一方麵,在關乎民生的鹽務產量以及對外的銷售定價權這件事情上,官署還得跟他們不斷的進行商議,且主動權並不在地方官署一麵。

糾其原因,還是因為物以稀為貴,造鹽的成本越高,耗費的人力越多,工藝越繁瑣,就越容易發生這種事情。

但是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劉儉覺得青州的鹽務可以改一改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改的方法很簡單,隻要能夠使青州整體的鹽產提高上來,使產鹽的成本降低,擴大產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擠壓掉那些老牌的執掌鹽務的豪右大族的話語權。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閥閱,望族,世家之所以牛逼,不外乎是他們掌握了稀少的珍貴資源!

這個資源有可能是書籍,有可能是人口,也有可能是土地或造鹽。

但當他們掌控的資源變的不再珍貴而成了爛大街貨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使用政治手段,他們優勢在瞬時間就會土崩瓦解。

針對青州的鹽務,劉儉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隻要普及曬鹽法,使食鹽的產量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在青州掌控最高的主動權。

這個方法普及於北宋……但是現在,提前弄出來的時機到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