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儉而言,這樣對待劉協是最好的選擇。
不論是對劉協還是對他自己來說,按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對他們雙方都有好處。
劉協是一個諸侯王,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他還是一個諸侯王。
一個諸侯王而已,又不是皇帝,沒有必要承擔那麼多的責任。
放眼天下,哪一個諸侯王又不是夢想能夠活在劉協這個狀態下的?
且劉儉也不是一個聖人。
他有他的理想,他有他的抱負。
確實,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他確實是想要扶持劉協的。
但是,扶持上一個胸懷大誌的君王和一個沉溺於安樂的君王,對於未來而言,完全會出現兩種情況。
後世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他們覺得胸有大誌的君王要比胸無大誌的君王要好。
但胸有大誌的君王,一定要有能夠匹配得上他誌氣的能力。
而這個時代的人的思想和見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很多情況下,君王們的誌氣是有,但是能力卻無。
與其那樣,還不如要一個胸無大誌的君王。
如果劉協因為自己的過多培養而生出了一腔抱負……但是他為了自己的抱負所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嗎?
古代的君王沒有像劉儉一樣的前瞻性,他們所籌劃的事情,很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一旦未來劉協想要做的事與劉儉的理想發生了沖突,對這個國家的發展,兩個人都有不同的發展方向,那又應該如何處置他們之間的關係?
到時候,再度陷入混亂的依舊是這個國家。
倒不是劉儉過於自負,隻是與自己相比,劉儉覺得劉協的未來不會比自己強。
是不是能夠改變一個時代的英雄,劉儉還是能夠辨識的——至少劉協不是。
與其真到了那個時候發生過多的矛盾,倒不如現在就乾脆讓劉協當一個無憂無慮的人。
雖然劉儉當年對劉宏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但是他必須承認的是,他之所以走到今天,很多還是因為劉宏的信任與重用。
當然,利用成分也多,但對那些事,劉儉就不過多計較了。
劉儉覺得,他還是要向劉宏報恩的。
報恩的方法有很多種,不是對劉宏的兒子效死力愚忠就是報恩了。
讓劉協能夠幸福快樂的生活一生,保證他這輩子無憂無慮,不讓他對這個國家指手劃腳,同時也不用讓他承擔他在歷史上時那麼多無謂的責任。
讓劉宏的一脈在今後的大漢帝國中能夠長久的富裕的生活下去,數代富貴,子孫昌盛,這對劉宏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報恩呢?
反正不管別人怎麼說,劉儉覺得這種方式是對的。
這種方法對他自己,對這個國家,還有對劉宏的子孫來說——都好,大家共贏。
慰問完了劉協之後,又交代了劉錦一些事情,劉儉便想要離去了。
但是在離開之前,卻有一個人匆忙的來找劉儉。
這個人就是廢後唐姬。
現在的唐姬隻有十二歲,還是個少女,不過在心智上卻相對比劉辨和劉協都成熟很多。
而且她也非常懂得感恩。
其實,劉儉當初將唐姬一同帶回鄴城,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她皇後的身份,當時的劉儉覺得這個少女對他來說還是會有一些用處的。
不過,劉儉沒有想到董卓隨後居然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廢後策略。
雖然董卓廢後之後,朝中的一眾重臣依舊想維持這個唐家皇後的正統,但畢竟董卓和他的孫女目前就在京城,隨著時間的推移,董氏一家,最終還是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天子親家。
所以唐姬對於劉儉的來說,就屬於若有若無的人了。
因而劉儉對她就沒有那麼上心了。
況且,這位少女當皇後時,還是個小孩,也不過就是進宮掛了個名兒,還沒等辦什麼儀式,就被攆出來了。
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挺可憐。
不過,這廢後雖沒有什麼用處,但劉儉這個人還是比較有同情心的,他起初一開始提議,想要讓這個少女回娘家。
但是讓劉儉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柔弱的蘿莉竟然出奇的倔強。
在唐姬看來,自己雖隻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後,連房都沒跟天子圓過——但就這麼被趕下來了,著實是一種奇恥大辱。
他實在是沒有臉麵返回自己的家族了。
少女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儉,希望留在鄴城,不想回鄉受辱,這也得到了劉儉的理解。
劉儉不是大善人,不過如果是舉手之勞,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他倒是願意做的。
況且潁川唐氏在當地也有一定的聲望,若是能夠與唐氏交好,對於自己今後南下光復中原,也或許會有多多少少一點點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