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拿出一項扔到天下,就是值得被所有人所贊頌的。
很顯然,劉儉就是有他個人要前進的方向,心中絲毫沒有迷茫。
“老夫這一輩子在戰場上。南北縱橫,橫刀立馬,所向披靡,當年雖然也是受製於人,但老夫自認為是成功的。”
“可是今時今日,老夫卻不知道老夫進了雒陽朝堂之後,到底是對還是錯。”
“老夫在這裡努力了這麼久,似乎什麼都沒有做成功過。”
“老夫現在覺得,或許老夫真的不適合在朝堂執政吧。”
果然……劉儉心中暗道,六十歲的董卓果然有了激流勇退之意,怕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了。
對於劉儉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
董卓在朝堂的存在,對於劉儉而言還是非常重要的。
劉儉需要董卓在朝堂再堅持幾年。
他不允許老人家現在就激流勇退。
劉儉向著董卓拱手道:“相國乃是當世英雄,是儉此生最大的對手和知己,這一點,劉儉從無質疑,隻是劉儉在河北與相國在長安相比,相國沒有劉儉建樹多,就是因為相國舍己之長,或者是說相國努力的方向不對。”
董卓奇道:“何意?”
“請問相國,劉某人這些年在河北,最廣為人知的功業是什麼?”
董卓慢悠悠的回答道:“德然你這些年在河北做了好大事業,但論及最大的功業,毫無疑問就是治理北疆,先是烏桓內亂之後其諸落被你平定,那些烏桓人被你安置於幽州諸郡,供我大漢使用,又有北疆鮮卑各部也因為你的牧場政策,而少驅於水草,逐漸安居,可謂是解了我大漢心頭巨患,如今關雲長又率兵攻入三韓,擒三韓諸貴,為我大漢開疆拓土……”
說到這的時候,董卓一下子愣住了。
他摸著自己的大須子,若有所思。
劉儉道:“其實我大漢境內的是掣肘太多,而且漢境內現在屬於割據時期,諸雄並列,相國想要在漢境內短時間內立下被世人矚目的功業隻怕是不可能的,新政是遺福後世之功,甚至可能是一兩代人內都見不到成效。”
“依我之見,關東諸地現群雄逐鹿,亂之又亂,相國本非士門出身,哪裡趟的明白這趟渾水?反倒不如將注意力放到您熟悉的涼州之地上。”
“劉儉這些年做下為世人稱贊的功業,就是因為對外!對烏桓,對鮮卑!”
“相國早年間的功業就是因為在涼州平定羌人而建立的,那時候相國的勢力尚弱,尚且能夠在涼州闖下諾大的名聲,如今,相國坐鎮關中,總攬朝堂,手中有二十萬兵馬,何愁不能定涼州?定涼州後,似我安烏桓和鮮卑一樣的安撫羌人,打通與西域諸國的通商,此事若成,則相國必可名揚海內。”
“這才是相國應該乾的最大功業!”
劉儉的話如同醍醐灌頂一般的讓董卓一下子清醒了。
是啊,既然短時間無法對內實現抱負。
那為何不將目光發看向外境呢?
函穀關乃是天下雄關,自己在那裡排布重兵,阻擋關東諸侯向關中進兵,自己關起門來,好好的著手收拾涼州,讓那裡成為自己後方的大本營,同時也是解決了歷代先帝無法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叛羌!
劉儉這些年其實對於中原的爭霸並不是太上心。
他主要的目光還是在治理河北以及對付河北北麵的異族上。
因此劉儉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功勛,且還利用外族給河北輸血,使河北的實力大幅度的增長。
董卓開始認真思考,或許他可以想辦法復製一下劉儉在河北的成功案例。
隻是他不知道應該從何處抓手。
論打仗和陰謀詭計,董卓在這個天下絕對是一塊好料。
在治理方麵,他隻能算是個二流選手。
於是,他隻能向劉儉再次請教細節。
而劉儉讓他先以關中為跳板,先想辦法全據並鞏固涼州,然後再以涼州為踏板,開拓西域。
可以行使征伐的政策,讓西域諸國向大漢王朝重新臣服。
然後再打開貿易通道。
現在的漢王朝可跟過去不一樣了,紙質書籍的大興,絕對可以讓漢王朝的文化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席卷到西域諸國。
文化的入侵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比任何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都管用。
而其他通往西域的商品,劉儉也保證他會與董卓共同經營,中原的八廚集團目前已經跟劉儉達成了渠道上的合作。
隻要董卓願意配合,劉儉願意將關中、中原,還河北三大地域形成一個鐵三角的貿易機構。
至於其他地界,袁紹那些關東諸侯願意咋鬧咋折騰,就讓他們折騰去吧。
不斷的向西域還有劉儉所麵對的北方諸國滲透漢王朝的文化與商品力量,攝取他們的資源,讓這些國家慢慢的都依附在漢王朝的身,為漢王朝不斷的輸血。
萬邦來朝的局麵指日可待。
其實,西域諸國和北方諸國一樣,一直都是劉儉的目標之一,隻是劉檢的地盤在河北,他目前沒有能力將手伸到西域諸國。
既然董卓今天提了這個事兒,那劉儉覺得,不妨讓董卓先替自己打打前哨。
或許以董卓的力量,可以在涼州打開一個好的局麵。
日後董卓的力量瓦解,自己上京之後再接手董卓在涼州大家的局麵,繼續向西開拓。
多好的謀劃呀,劉儉自己都佩服自己。
現在漢王朝內部大亂,對西域的掌控能力遠不如原先。
想要重新恢復居高臨下的對西域諸國的壓製之勢……那就靠董卓吧。
辦不好,難道他還辦不壞嗎?
董卓聽了劉儉的建議之後,非常滿意。
他的心中仿佛又找到了可以奮進的目標。
隻是有一件事令董卓比較困惑。
那就是他麾下的精兵猛將雖多,可是卻沒有能夠幫助他拓展對外的能臣。
還是那句話,大部分的士人都不尿他呀。
劉儉道:“相國無憂,人才的話,我倒是可以給你提供,隻要相國能夠信得過他們,他們一定可以輔助相國,達成相國的夙願。”
董卓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同意了。
倒不是他有多信得過劉儉推薦的人。
隻是以董卓現在的情況,要想招募能夠給他辦事的士族,似乎還真就是劉儉這個渠道最信得過了。
至少劉儉在這個世界的仁義人品還是沒得說的。
而劉儉也借此機會,開始向朝廷輸送屬於他的人員。
劉儉覺得董卓不會過分輕信重用他推薦的這些人才處理朝堂內的事,而是主要用他們來拓展董卓向西麵的影響力。
不過這對劉儉而言就足夠了。
他不需要自己安插進朝堂的這些人能辦成什麼大事兒,他隻需要這些人在董卓的支持下,慢慢的可以在朝廷裡站穩腳跟。
為他以後進入長安接手朝廷打下一個小基礎。
至於推薦誰入長安?
劉儉心中有幾個人選。
隨後,董卓與劉儉終於分別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是今日的這場洛水之會,讓劉儉得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
他胸中的抱負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了。
回到了自己的營寨之後,劉儉就命人去催沮授,讓他派人把牛輔和魏續送過來。
既然自己已經與董卓達成了某些方麵的商討,那為了表示誠意,就要把牛輔和魏續這兩名主將先行送回去。
不過,在把他們送回去之前,劉儉想再跟牛輔好好談一談。
他今天幫助董卓確立了一個新的努力方向。
那在放牛輔回去之前,也得幫他確定努力的方向。
一個明確的,可以實施的方向。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