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誰是最看重他郭嘉的人?(1 / 2)

廳堂之中,郭嘉和劉儉之間,陷入了一陣短暫的沉默。

劉儉目光炯炯的看著郭嘉,而郭嘉在一陣驚愕之後,似若有所思。

其實,從郭嘉剛才給劉儉報出的那些書名來說,一般人就能大概聽出郭嘉主攻的是一個什麼方向。

《三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毫無疑問,郭嘉是以軍事方向為側重的。

或者說的更確切一點,郭嘉是以陰謀詭計,謀算人心為專長的。

因為他不能像是正常的將帥一樣領兵打仗,所以不能稱之為軍事家。

換個方向來說,這樣的人專業是搞心理學的,是專業琢磨人的,專門搞事的人。

郭嘉雖然在讀書的方麵側重於軍事,但是在歷史上,郭嘉卻沒有任何獨自領兵的記錄和經驗,可以說他一直是在以一個參謀的身份留在曹操身邊輔佐他的。

一位純純的參謀對於一位霸主來說重要嗎?

對霸主而言,參謀是重要的。

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純粹”的政客參謀都不會是國民最需要的人。

雙向型的精英人才,才是世界真正能夠需要的人!

而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真正做成大功業,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歷史上,劉基能參謀否?

答案是擅謀!

但同時劉基也精通於時政,並精研學術思想,也能參與製定大明律,對於依法治國也能夠提出其明確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能參謀否?

答案是善謀。

或許諸葛亮的謀體現不到特別精準精細的地方,但是單從他能夠提出“隆中對”,就可以看出,他是善謀的,對整體的大局,諸葛亮是有他的遠見和謀劃的。

但諸葛亮僅僅善謀嗎?

自然不是。

製定法律,治戎為長,軍事發明,親統大軍,踵跡增築,改善水利……這些事諸葛都做過,而且也確實取得了成就!

若隻是能夠單純的揣摩人心,搞機謀,定計策,那上限最多不過是一參謀!

然若能在參謀的基礎上,有能力指揮千軍萬馬,決勝陣前方為將帥!

或是,若能在參謀的基礎上,可以興政治法,製定法律,福澤萬民,留名千古,可為相!

歷史上的郭嘉,在曹操帳下,雖然做到了名留青史,但是你看他為曹操所做的每一件事,幾本都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揣測人心,去分析去諫言,去分析時局。

他在歷史上的基本工作就是局限在嘴上。

當然,這不代表郭嘉沒有成就。

郭嘉最大的成就,就是洞察人心,他能看穿劉備,能預言孫郎,能理解曹操,能幫曹操決策……

但他卻不能臨陣決機布陣為將帥,也不能治理一方為相。

他主要做的,就是給曹操分析各種敵方的意圖,曹操想什麼,郭嘉都能心領神會,平時一起聊聊,關係也挺好,要打袁紹時,他拋出十勝十敗論,讓曹操信心大增……但到了具體打袁紹時,他卻啥也沒乾。

不是說歷史上的郭嘉做的不好,而是劉儉覺得……這是一種屈才。

通過郭嘉試主的行為,還有他適才應對自己時所說的那些話,劉儉覺得,像郭嘉這樣聰敏有潛力的人,應該能比歷史上學的更多,做的更多,成長的更多!

他應該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郭奉孝,不應該隻是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參謀”的圈子裡。

若是單純的參謀,劉儉的麾下已經有一個賈詡了。

賈詡是一個沒有什麼大誌向的人,他的誌氣不足矣為將或是為相!

他當參謀,是可以的。

可劉儉覺得郭嘉,不應如此。

一個完全有資格和能力登將入相的人物,隻是當參謀,太可惜了。

……

……

就這樣彼此對視了一會之後,卻聽郭嘉突然言道:“將軍莫非對郭某有所不滿?”

劉儉的臉色露出了驚訝的神色:“奉孝何如此說?”

“郭某適才曾對將軍言,郭某昔時所研習者,乃《三略》《六韜》《孫子》《吳子》,然將軍卻以……時政民生外交諸務付郭某……想來,是因為剛才郭某故意出言,試探將軍,以至將軍對郭某有所誤解,方才如此的吧……”

“哎,這你就是誤會我了。”

劉儉沉吟片刻,又道:“既如此,我最近有意,再從三河之地招募三千銳士,並從北地再重新征調三千匹戰馬,組建一支騎兵,用以擴充中軍騎兵隊伍,奉孝既是常年研習《三略》《六韜》之術,此事我就交給你去辦,並由奉孝擔任這三千精騎的別部司馬,包括操練,布陣,以及日後指揮其征戰調度諸事,皆由奉孝伱來處置,也就是可以獨領一軍,如何?”

郭嘉聞言,一瞬間又不做聲了。

說實話,率領三軍,如同盧植,劉儉等人一般征戰沙場,攻必取戰必克,也非其所長也。

或者說,那也不是他的誌向。

眼見郭嘉依舊不說話,劉儉心中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