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黑山的未來(1 / 2)

最新網址: 張牛角死了以後,黑山軍的首領就變成了張燕。

在並州太行山的黑山軍已經和當年變的不一樣了。

隨著這個天下愈發的混亂,地方軍閥勢力愈發的強大,再加上各地的黃巾起事愈發頻繁,張燕所統帥帶領的黑山軍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就變得愈發的正規了。

黑山軍下屬所有的幾十個渠帥借著天補均平的名義,大力吸收底層百姓,同時擴充自己的勢力,並訓練正規的軍隊。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因為天補平給了黑山軍一個用於吸收普通百姓的口號,使得黑山軍非常的實力相較於歷史上基本是差不多的。

按道理來說,黑山軍對於北底層百姓的吸引力增大了,為什麼實力和歷史上相比還是持平而未曾增高呢?

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河北太過於強大了。

歷史上的黑山軍以太行山脈為中心點,吸取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大部分的流民與底層百姓,但是在這個時代,河北在劉儉的治理下,日子安定了,百姓們過得非常的有盼頭,日子越來越幸福。

隻要是日子過得和平幸福,誰又願意進入黑山過那種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的生活呢?

所以,黑山軍在戰略意義上和劉儉的河北勢力實際上是相沖突的。

黑山需要亂,河北需要安寧。

河北越是安定幸福,越是生機盎然,黑山軍就越沒有奔頭兒。

按道理來說,黑山軍應該和劉儉勢不兩立,但偏偏張燕本人和劉儉的私交非常深厚。

自張牛角死後,黑山軍中的很多渠帥強烈要求張燕率領他們去冀州打劫,卻通通被張燕給否定了。

張燕當年曾經被劉儉生擒活捉,兩個人,雖然前期是敵人,但後來張燕被劉儉的手段和誌氣所吸引,對劉儉心中升起了無限的佩服。

在他看來,自己的誌氣和劉儉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

像自己這樣隻想借著農民起義的時機在地方割據的人,與劉儉實在是天差地別。

於是,他力排眾議,帶領著幾十部黑山渠帥,與劉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並且他極力約束部下,不讓他們去對冀州和幽州打劫。

張燕的行為,還有他的一片誠心,令劉儉非常感動。

而且,黑山軍表麵上雖然是一支強大的底層起義軍,但這支勢力的存在也從側麵表現了這個時代確實還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隻是一味的消滅打壓是不對的,在劉儉看來,這個世界雖然是不公平的,但就算是再不公平,也不可能不公平到剝奪每一個人生存的權利。

劉儉沒法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因為自打有人類存在開始,不公平就是存在的,這種事情應該會伴隨到人類徹底滅亡。

劉儉能夠做到的隻能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裡,讓每一個漢人都能夠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相對較好的生存下去。

前提是,隻有大漢王朝的人,隻有中華神州土地上的人才有這個權力。

別人不行。

不是劉儉自私,而是時代的發展已經驗證了,世界的資源不可能讓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活的那麼好,在人類社會的體製中,總需要有一部分人去墊底。

漂亮國人隻有三億,卻使用著全球四分之一的資源和財富,全世界的人用他們的勤勞供養著漂亮人。

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世界的運轉道理。

黑山軍的各部,若是不劫掠冀州和幽州,那運轉起來也比較困難。

黑山軍的前進路線,對張燕而言,也是一個難事。

畢竟加入黑山軍的人有。男女老少拖家帶口的都算得有大幾百萬號人,這可是相當於幾個郡的總和了。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州的人口總和。

這麼一大群人分成各很多個渠,由素質不同的渠帥所統領,沒有統一的計劃,沒有統一的安撫方式,再加上這些渠帥雖然歸張燕統一管理,但實際上是各自獨立,其獨立性非常強。

怎麼可能管理的好呢?

張燕雖然強烈要求黑山軍各部不允許打劫冀州和幽州的官署,但是各路渠帥還是暗中行事。

黑山軍和冀州政府的矛盾是有的,劉儉麾下的各郡縣還是時不常的被黑山軍劫掠。

這些事情,張燕根本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了,事情也早就完事了,他也無從可查。

況且黑山軍現在有幾百萬人,這幾百萬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老弱婦孺,這些人都需要吃飯呢。

張燕手下的黑山軍需要吃飯,但劉儉治下的老百姓的財富,還有官署的賦稅,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黑山軍既然敢來搶,那各地官署自然就要組織兵馬對他們行之以剿殺。

雙方明爭暗鬥,彼此之間互相交戰,死傷了不少的人。

但摩擦的程度卻越來越大。

針對與黑山軍之間的摩擦,劉儉不可能不處置。

就算是黑山軍的人都是流民,但劉儉也不允許自己治下的百姓受到這些賊寇的迫害與騷擾。

昔日,劉儉針對這件事,曾找張燕很鄭重的談過。

對於這些事,張燕也非常的撓頭。

雖然他的兵馬可以向其他的地方行使以劫掠,但河北實在是太富庶了,張燕不讓他們到河北去打秋膘,但是張燕手下的這些渠帥卻控製不了自己,他們陽奉陰違,暗中出手去河北搶劫,張燕也不知道啊。

當然不能指著張燕替他解決這個問題。

劉儉向張燕提出了一個方法。

那就是讓他率領所有的黑山軍歸附到自己麾下。

而他,劉德然則在冀州境內,以租庸調的方式,為黑山軍的普通百姓分派土地,讓他們有地可種,有糧食可吃。

至於黑山軍中的精壯成員,劉儉可將他們收為麾下,組成軍隊,為國效力,光宗耀祖。

以張燕個人的角度來講,他是同意這件事情的。

但問題是,這件事暫時還不好實施。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黑山軍並不完全是張燕一個人說了算。

張燕手下的渠帥們各自掌管著兵馬和人口,張燕雖然是黑山軍的最高統帥,但是卻沒有管理黑山軍全部兵馬的能力。

黑山軍這幾十名渠帥的自主性還是非常強的。

光靠張燕一個人答應劉儉沒有用啊。

主要這些黑山軍渠帥之中,有一些人並沒有長遠的目光。

很多渠帥都是出身草莽,眼睛裡隻顧著自己逍遙自在,他們對未來沒有任何的規劃,隻是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與其歸附到劉儉麾下,給劉儉當馬仔,哪裡有在黑山軍中當一方山大王來的逍遙自在?

張燕都沒等跟手下這些渠帥談這些事兒,隻是大概的表露了一點苗頭,就立刻受到了渠帥們的強烈反對。

張燕對於這件事兒也無可奈何,畢竟他若是強行推進這件事的話,很有可能使黑山軍分崩離析,到時候,那些不願歸屬官署的渠帥們就會煽動底層的黑山軍士卒跟他們出走。

當然,對於張燕來說,就算是有一些人出走脫離黑山軍的統治,對於他來說也無所謂。

那他就帶領著剩餘的黑山軍歸到劉儉麾下。

但是對於這件事,劉儉不同意。

而且他手下的一眾官吏們也不同意。

田豐認為,黑山軍的勢力龐大,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可以將大漢朝河北境的所有黃巾餘孽全部吸引到一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