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經過八廚集團最終的權衡,他們還是認為聽劉儉的話好一些。
取重舍輕,也不能什麼錢都兩邊兒掙了是不是?
當然,隻是憑借商貿以及政治手段來硬壓糧價的話,那些司州的望族也不會服氣。
除了經濟方法,劉儉還需要配合以軍事。
徐榮打敗孫堅在司州站穩了腳跟之後,劉儉便盡起本部大軍,開入三河,直奔雒陽而走。
這次劉儉集中了河北大部的精銳,加上徐榮的前陣兵馬,足有八萬之眾。
當然,現在河北的兵馬數量在天下算是比較多的,而且為了不是兼顧著北方外族諸事,劉儉還可以抽調更多的兵馬南下。
不過,在劉儉看來,這八萬兵馬的行動,也已經算是驚天之事。
足夠平定所有的戰局了!
孫堅戰敗的事情,讓司州的各大望族本來就對袁紹有些失去了信心。
如今劉儉親自抵達司州,大力打壓糧價,令司州諸勢力聞風喪膽。
很多司州的望族都開始暗中計劃背叛袁紹,投靠劉儉,以求保全自己的家族。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利益雖然很重要,但是家族的存在與否是更重要的事情。
雖然大部分人是這樣想的,但是終歸有一些人是沒有這份眼力見兒的。
特別是有一些在司州猖狂已久的家族,他們真是不把劉儉這樣後崛起的英雄人物當一回事兒。
他們覺得大漢王朝依舊還是他們的天下,這世間的運轉規律依舊還是原先的那一套運轉規律。
隻是可惜的是,經過這些年來世間時局的錯綜變化,所有的製度還有運轉規律,早就不是已經當年的那一套了。
望族、閥閱、還有豪右想在地方像是原先一樣的橫行霸道,淩駕於官署,那真的是不可能的。
劉儉的大軍進駐到了司州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壓糧價!
第二件事就是召集流民,收攏叛軍。
他要將叛軍流民重新收歸為良民,並給他們田地,讓他們能夠得到休養生息。重新過上安穩的生活。
這件事對於劉儉來說,也算是一件最為重要的事情了。
人力即是生產力!
大漢朝的普通黎庶,就是這個國家的根源性動力。
一定不能因為朝廷的弊政而讓這些基層的民眾損失太多。
當然,那些不想歸順的叛亂賊首也是很多的,所以劉儉決定一邊撫慰,一邊絞殺,撫剿並用,方能鎮住司州的局勢。
至於不願意歸順的人是誰,這就很簡單分辨了,為首的就是那位司州目前統帥反派勢力最大的一股賊寇李響,自稱為張角的徒弟。
李響的兵力還是比較雄厚的,畢竟現在他手下的叛軍已經接近七十萬。
當然,這所謂的七十萬叛軍,其中夾雜了很多水分,青壯男子不少,但是老弱病殘也比較多。
特別是這些兵卒都沒有經過係統性的訓練,一旦到了戰場上,除了人數能夠碾壓之外,又怎麼可能與正規的河北軍相比呢?
當然,這支兵馬你也不能小看他,畢竟他們都是餓瘋了的暴民,他們一旦拚起命來,那也是不要命的!
失去了生存欲望的人,隻是憑借著一股悍勇之勁兒的暴民也是非常恐怖的。
但問題是,河北的宣傳機構現在已經在司州大肆宣揚劉儉的仁德之政。
比如,劉儉到了司州就壓低糧價,並招募流民叛軍,給予田地,重新建檔建戶籍,方方麵麵都是為了最底層的百姓考慮的……
劉儉有這樣的正麵形象,那李響手下的那些人自然就不會拚死與這位顧念著他們的河北撫遠大將軍交戰了。
若是叛軍對上了袁紹,他們定然會拚死與之交戰,不顧生死。
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他們定會抱著這種心態與袁紹軍決戰。
但是,麵對著劉儉這樣想要使他們重新歸於安定生活的人,他們實在是心中有猶豫。
若是劉儉真的能使他們歸於安定的生活,給他們一條生路,那他們若是與河北軍硬拚,豈不是斷了自己的日後前程嗎?
很快,河北的各大流民勢力之中,有很多人開始暗中與劉儉接洽。
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畢竟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渴望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誰也不想將性命放在戰場上。
以李響為首的司州叛軍,能夠叫的出名字的,大概有數十股,但是經過了一番操作之後。大概將近有一半兒的小五賊寇紛紛向劉儉表示了想要投降的誠意。
而剩餘的那些叛軍,就算他們的首領不想投降,但是他們手下的叛賊卻大都人心思歸,想要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
更為要命的是,劉儉這個人是一個說做就做的性格。
那些歸降到劉儉麾下的叛軍,立刻就被劉儉安排了屯田整編,又重新登記造冊,製造戶籍。
這一番操作下來,所有的叛軍普通士兵們的心都有些活份了。
大家都紛紛有意想要投到劉儉那邊去,讓劉儉重新將他們登記造冊,變為良民,平平安安的繼續生活下去。
畢竟這才是人生活的主流啊。
眼看著所有的叛軍態度越來越變幻莫測,李響不由著急了。
如果讓劉儉再這麼胡搞下去,別的不說,叛軍的士氣就會被他打壓到最低,到時候不用朝廷方麵派官屬的軍隊平叛,叛軍自己就會四散分崩離析了。
在種種不利的條件下,李響終於鼓起勇氣!
他集結了所有的大軍,在雒陽北部的孟津之地集結人馬,準備與劉儉展開一場大決戰。
按道理來說,李響在是帶著最底層的貧農,向權貴階級發起挑戰的。
在某種程度上,劉儉還是比較尊重敬佩他的。
當然,這個尊重和敬佩隻能埋在心裡。
可是,當看著李響集結了大軍來向自己挑戰的時候,劉儉心中則是對他充滿了鄙夷。
如果他真的是為民請願,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而起義反抗朝廷的話,那現在自己抵達了司州,他就應該卸甲來降,輔助自己將司州的局勢穩定下來,讓所有的百姓能夠過上好的生活。
他若是真的如此做了,劉儉還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為民請命的人。
但是現在,他看到劉儉破壞了他的起義,招走了他手下的叛軍,因此,他熱血上湧,集結了大量的兵馬來與劉儉交手決死戰。
隻是通過這一點,就能夠看出,他也不過是一個隻顧著自己的軍閥式人物。
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必須要被消滅。
於是,李響率領叛軍六十萬,而劉儉則率領河北軍八萬,雙方在孟津擺開陣勢,展開了一場終極決戰!
而此時,已經是興平六年初春三月,公元196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