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劉儉打算派出使者去見董卓……說實話,這件事在場的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些沒底。
丞相居然要派人去說服董卓?這件事怎麼聽怎麼感覺有些危險。
但既然是丞相的命令,諸人也自當遵從。
隻是這使者的人選,若是仔細想想,發現確實很難。
畢竟要見的人是董卓啊!
既兇狠同時又有野心的涼州匹夫,而且他現在的手中還有十餘萬涼州軍士!
若是換成別人,荀彧或荀攸等人就向劉儉毛遂自薦了,但麵對的人是董卓,他們並沒有什麼信心能夠勸服他們。
荀氏兄弟都是胸中有抱負之人,他們並不怕死,隻是怕有了問題不能解決,回頭反倒是耽誤了朝廷的大事。
賈詡心中倒是有一個人選。
他遂對著劉儉拱手道:“丞相,李文優可能擔此任否?”
劉儉認真地思索了一番,隨後道:“可行,文和!來日你引文優來相府,吾親自問問他的想法如何。”
“喏!”
……
次日,賈詡以公事為由,引李儒來了劉儉的麵前。
一開始李儒還有些不明所以,聽聞劉儉有公事找他,路上還一個勁的向賈詡詢問是什麼公事。
問題是賈詡的嘴巴太嚴了,任憑李儒怎麼問,賈詡就是不說,這讓李儒感到很是無奈。
直到見到了劉儉,聽劉儉說出來讓他去涼州當使者的事情,李儒方才驚出了一身冷汗,暗道賈詡這老家夥的嘴是真嚴啊!
先前怎麼問都不說,原來是在這等著我!
這不是害人麼?
便見李儒當即向劉儉下拜,道:“丞相,非是末吏怕死,不肯盡心力,隻是董公平日裡最記恨的,就是那些背叛者……”
話說到這的時候,李儒心驚膽顫的看了看眼前的劉儉,生怕此言會惹劉儉不快,引起他的不滿。
但是劉儉看向他的表情很溫和,並無異常,這讓李儒心中著實鬆了一口氣。
“丞相,非是李某人不盡心力啊,隻是此事若讓我去,定會平添相國心中的怒氣,於丞相的大事不利啊。”
劉儉笑道:“既然如此,那就由你給我推薦一個人,你這麼長時間以來都在董仲穎的身邊,想來也是對他的秉性極為熟悉吧?還有在關中的這些本地人傑之中,伱這麼多年就沒有為董仲穎物色到什麼人才嗎?畢竟你在其身邊也是極為受寵的。”
“我聽說董仲穎這些年在關中也是極力的拉攏各式各樣的人才,可因為他涼州人的出身而一直沒有特別大的進展……這關中之地,想來應該也有他所傾慕的人傑吧?”
李儒連忙道:“丞相高見,其實,李某心中倒是真有一個人選可以輔佐丞相辦成這件事。”
“何人?”
“其實董公自打到了長安之後,一直在致力於招募一個家族的人,但是一直都沒有成功,就是扶風郡的法氏家族!”
劉儉恍然的點了點頭。
李儒繼續道:“現有扶風郡名士法真之孫,法正,年僅二十一歲,卻已經是名震一方的名士之流!”
“董公在前兩年的時候,曾致力於招募年輕的名士,對這個法正也是幾次三番的派人去尋。”
“隻可惜,這個法正一直沒有入仕到相國府中。”
“後來,李某曾親自代表董公,盡表誠意,前往法家去請這麵法正,並與其見麵。”
“見麵後,知其人確實非同一般。”
“可以稱的上是關中之地的諸俊傑之首了。”
“特別是此人有急智,膽子還大,絕非一般人。李某也自覺相較於他,遠有不及。”
“丞相若是能夠招募法正來丞相府,並委以其重任,使其前往冀縣與董氏溝通,將來必會有奇效!”
劉儉聽到這,嗬嗬笑道:“怎麼聽你言下之意,仿若有些當年孝惠帝請商山四皓之事。”
李儒道:“孝惠皇帝請商山四皓出山,以確立自己太子位穩固,其實並非是高皇帝被商山四皓所震懾,而是高皇帝看出了朝中諸人皆願助孝惠皇帝成事,甚至不惜動用所有關係,請商山四皓出山相助,足見孝惠皇帝的勢力已成,無法動搖。”
“今丞相若能使扶風法氏的人前往董公處做使者,與商山四皓首之事,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來董公一定會通過扶風法氏之人看出丞相在關中的勢力已成,等閑已經是無人可以動搖,屆時他心中無奈,這談判的事情就相對容易的多了。”
劉儉說道:“你這話倒是頗有一些道理。”
“既然如此,就有勞文優你再跑一趟扶風郡的法家,去見法家的家公,就說吾想要征辟法正入幕相府,為使者代表我前往西涼去執行重大之事。”
李儒知道,這是劉儉對自己所下的命令的最後通牒。
自己已經拒絕劉儉前往涼州當使者了,若是他再不能說服法正來歸順,隻怕劉儉對自己的投降真意一定會有疑慮,說不定到時候就會暗中查證自己,這對於李儒是非常不利的。
今後恐怕就沒好日子過了。
就見李儒急忙沖著劉儉保證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
李儒這一次確實沒有誆騙劉儉,他確實做到了!
他親自前往扶風郡,將扶風法氏的法正請到了長安。
但其實仔細研究,這並不是李儒的功勞!
劉儉的聲名早就傳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響應董卓的征辟,是因為他們覺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劉儉可不一樣。
在這個天下間,不論是聲名還是軍功和文韜武略、劉儉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說,現在的劉儉已經代替了袁紹,成為天下楷模。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劉儉派人來征辟法正,可以說是給了法家好大的麵子。
扶風法家的人幾乎都沒有猶豫,就讓他們的子侄法正來到了長安,與李儒一同麵見劉儉。
法正現年二十一歲,但已經是扶風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當然,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關,也跟扶風法家對他的扶持有關。
畢竟名門家族的人想要出名並獲得資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這是人類自打組建社會關係之後就一直固有的規律。
即使是兩千年後,也並不例外。
法正隨同李儒來了長安之後與劉儉見了麵,並接受了劉儉的考察。
劉儉非常善於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夠較為準確的試出手下人的才華。
他對法正的考試,沒有一項是有關經文的,全部是時政、民生、種田、技術、雜學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令劉儉頗為驚訝的是,法正對於劉儉所詢問的這些關於民生、政治、雜學的常識都是非常精鉆,而且能夠表達出很多自己的觀點。
劉儉斷定他平日裡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來說,像他這種名門子弟,特別是其祖父,還是經學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應該放在學經上,如何反倒是對這些各種時政以及民生諸道這麼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