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如此?老夫可是他們的敵人!”
法正嘆息:“董公,您好好想一想,先前叛軍所立的首領乃是誰?乃是涼州的名士閻忠。”
“今閻忠已經病故,馬騰和韓遂在涼州聲望不及其人。”
“可他們若想長久,必然還想著能夠借力一個有威望的涼州豪傑為叛軍首領。”
“如今,他們苦於找不到這個人故而將此事擱置,若是董公返回了涼州,法正敢以性命擔保,馬騰和韓遂必然要強迫公做叛軍首領,就算是董公不從,他們也會對外打出董公就是涼州首領的消息,毀了董公的名聲,讓董公不就範也得就範。”
“若如果如此,董公這些年積累的聲名和功業就徹底全都毀了。”
董卓聽到這兒,不由渾身頓時一個激靈。
法正這話可是說到了他內心深處的痛點,董卓身為一個涼州人,當年根本就不顧及聲名,所有的事都隻為求利,從來沒想到自己也會成為大漢朝名垂青史、建功立業的人。
但是當他真的達成了這一目標,董卓發現自己已經舍不得離開這份功業了。
他大漢朝董相國豈能成為叛軍的首領,就算是被脅迫的也不行啊!
一想到這裡,董卓心中頓時升起了無限的恐懼,以他這個年齡來說,他是真的不怕死。
但是死後之名,他現在還是非常在乎的。
當下,就見董卓對著法正拱了拱手:“孝直之言甚善,也是多虧了孝直某才能想到這一點!唉,老夫現在若是回涼州,隻怕還真是晚節不保了。”
聽董卓說起‘晚節不保’這四個字,法正的心中不由嗬嗬之樂。
隨後就見法正沖著董卓再次長長的施了一禮。
“丞相也是對此有所顧忌,畢竟董公對於朝廷也是重中之重,若是被馬騰、韓遂等人劫持為叛逆之首,那董公身為新政的發起人,必然會被地方豪族以此理由而攻擊新政!到時候恐使新政受到阻礙,這是丞相萬萬不想看到的事。”
董卓道:“那你們劉丞相打算如何安置老夫?”
法正一聽董卓稱呼劉儉為劉丞相,心中一下子就透亮了許多。
看起來,董卓似乎已經慢慢開始接受劉儉取代的自己主持朝廷的這個事實了,不然,他是萬萬不可能稱呼劉儉為劉丞相的。
法正心中很高興,但表麵上卻沒有露出任何異常。
他順其自然的接著董卓的話茬:“丞相希望董公能夠回京,在京中就任太傅之職。”
董卓聽了頓時一愣。
接著便見他大笑起來:“哈哈哈!劉德然果然是比老夫高明許多!為了將老夫留在京師,竟然想出了這麼一招?不錯,不錯,他貴為為丞相,確實是可以執掌朝廷全部軍政,位列諸臣之上,但是讓老夫成為太傅,身份尊貴卻全無實權,隻是掛著一個天子老師的名頭,完全是個虛職,以後也根本插手不上朝政了。”
法正很是自然的說道:“董公,難道對於一個臣子來說,這不是一生中最好的歸宿嗎?董公身為邊郡出身之人,又對朝廷進行了大力改革,天下多少人恨公恨的牙癢,天下又有多少人說董公是權臣?”
“董公細想,這太傅之職,若不是公最好的歸宿,那什麼又是您最好的歸宿呢?”
“難道董公真的以為自己能取代大漢皇帝?”
董卓一聽法正這麼說,臉色頓時陰沉下來:“休要胡說!”
法正笑著道:“不錯,不錯,是法某信口胡言,還請董公勿怪。”
董卓長聲嘆息,顯得有些明悟了:“你說的是正理,老夫明白了……那老夫當如何回長安當這個太傅,想來你們劉丞相也已經有了明示吧?”
董卓這些年也是執掌朝堂,經驗極為豐富,他自然明白劉儉一定還有下文。
……
……
數日之後,法正便離開了冀縣,返回長安。
而在法正走了之後,董卓並沒有接見任何人,他依舊是將西涼軍諸事交給董璜和董旻,自己則是深居簡出,不見旁人。
而法正抵達又返回的事情很快就在西涼軍中開始流轉。
這在西涼軍諸將中頓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西涼軍諸將中有很多人對朝廷以及劉儉的印象並不是很好。
其中就包括胡軫,楊定,李蒙,王方等諸多西涼軍閥。
這些人當年都是以涼州一方大豪的身份投到董卓麾下的,雖然聽命於董卓,但是各自也都有各自權力以及自主性。
西涼軍中很多軍隊都是屬於他們個人的兵馬。
事實上,在西涼諸侯中,這些人隻懼怕董卓,若是沒有董卓的話,他們是不不會服氣其他任何人的。
這當中也甚至包括朝廷在內。
在得知朝廷方麵派來法正見了董卓,然後其人又安然無恙的走了之後,這些人心中立刻開始犯嘀咕了。
劉儉奪了相國基業,相國居然不殺他的使者?
就在最近這段時間裡,為了爭奪西涼軍的最高指揮權,這些人彼此之間都是不太和睦,但是眼下形勢超乎了他們的想象,他們可不敢繼續這麼內耗鬥下去。
胡軫連忙將幾位西涼軍將領都請到他自己的帥帳中,然後與他們共同商議關於朝廷派人來見董卓的這件事。
“諸位,朝廷那麵已經換了新皇帝,劉儉進了長安,當了丞相,如今還派法正來見相國,依照諸位之見,劉儉這次派人來見相國,乃是意欲何為?”
李蒙道:“定然是前來招降我等!”
“劉儉已經定了朝廷,對於朝廷來說,現在最大的不穩定性就是我等西涼諸將。”
“他派人來見相國,就是想讓我懂歸順。”
“那咱們到底歸順不歸順?”
這句話一問出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場的西涼諸將都沉默了。
他們都不著急說話,而是各自沉思研究著這件事。
少時,方聽王方道:“歸順劉儉,我等今後受其製約,不能放縱自在不說。就怕還會步了李傕和郭汜的後塵。”
一聽王方提起李傕和郭汜,所有人頓時都緊張了。
“那劉儉以仁義為立身之本,最恨的就是放縱兵將,為禍地方百姓。”
“我等這些年雖然在董相國的約束下,對百姓的滋擾較少,但是誰手中卻沒有上千條人命?”
“若是不完全滋擾百姓,我等西涼軍又該怎麼活?”
“怕就怕那劉儉不會原諒我,等回頭也將我如同李傕一般處置,那咱們可就是自投死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