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 天寶元年,夏秋之交。燠熱的驕陽炙烤著大唐的國土,一連數月滴雨未降。 唐玄宗為體恤百姓疾苦,特意齋戒沐浴三日,身著袞袍,在青龍寺祭祀天地,祈福求雨。 不知是事出巧合,還是上天真的有所感應,翌日果然天降甘露。 朝會上,文武百官鬱結多日的臉上終於綻放出笑顏。 掌管天文、歷法的太史令興沖沖地出班啟奏:“陛下愛民如子,齋戒祈雨,上天有求必應,普降甘霖,此乃我盛唐風調雨順,國祚萬年的祥瑞之兆啊!而今天下和靖,國泰民安,四海升平,萬邦來朝,錦天繡地的煌煌盛唐已傲然屹立於東方。聖人英明神武,龍體清健,實乃微臣之幸,百官之幸,兆民之幸!” 李隆基龍心大悅,當朝宣布普天同慶,大赦天下。同時,為了彰顯自己乃是招攬天下賢才的聖主明君,特意頒出一道詔令,凡是學問出眾,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者,皆可破格提拔,入朝為官。 這對於出身商賈家庭,被科舉製度屏蔽在外,報國無門的李白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唐明皇已經品讀過無數遍李白親筆所寫的《玉真仙人詞》、《蘇臺覽古》等詩文,對這位卓然成家的曠世奇才,早已生了惜才愛才之心。在玉真公主、賀知章、吳筠等一乾人等不遺餘力的舉薦下,玄宗終於天眼識天人,將年逾四旬的流浪詩人召見入宮。 秋色正濃的一天,李白風塵仆仆,終於入朝覲見。當他傲然而立在金鑾殿玉階之下,大唐天子完全被其仙風道骨,澹然自若的風采折服。 玄宗禮遇甚隆,不但親自降輦步迎,而且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初次麵聖,就得到如此厚愛,李白自然是感激涕零,受寵若驚。 李隆基一生經歷過無數次殺伐征戰,締造了舉世矚目的開元盛世,絕非人雲亦雲的草包天子。為了考考李白有無真才實學,圍繞經史子集、歷史人文、治國安邦、詩詞歌賦問了許多問題。 埋沒太久,壓抑太久的李太白,當然不會錯過一展所長的露臉機會,他不假思索,對答如流,一番奏對說得頭頭是道,大大超乎玄宗的預期。 雄才偉略,飽讀兵書的唐明皇見微知著,斷定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絕非等閑,遂與內侍近臣高力士商議如何封賞。 按玄宗本意,以李白驚世之學問,直接宣麻拜相也不為過。然則樹大招風,如此一步登天,勢必會招來滿朝文武的非議和不滿。況且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些官場排擠,傾軋,不是剛剛邁入朝堂,毫無根基的李白所能承受的。斟酌再三,玄宗打算循序漸進,讓他一步一個腳印,先從諫議大夫這類五品官吏做起。 當天子毫無保留,將想法和盤托出的時候,高力士表麵微笑如常,內心卻已是翻江倒海,嫉妒得眼冒綠光。 好你個李白,於江山社稷無尺寸之功,卻憑借口舌之能,得聖上如此青睞。假以時日,豈不是權傾朝野,要騎到自己頭上。 不行!自己出生入死,隨侍聖上多年,才換來今時今日的地位,絕不能受到威脅。“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的君臣佳話,絕不能因此人而改變! 心念電轉間,這位大唐天子的頭號心腹,已有了驅虎趕狼的妙計,即將悄無聲息地改變某人命運的軌跡。 高力士擺出千年不變的諂媚笑臉:“‘大家’殫精竭慮,慧眼善察,替國家拔擢賢才,令老奴感動莫名。李白氣度高華,儀表堂堂,論才學、論機智、論見識,遠不遜於管仲晏子,近可比張說九齡,區區諫議大夫,實在是埋沒人才。然則太白出身商賈之家,無門蔭可依,若越級提拔,恐怕難以服眾,惹來文武百官的非議……” 這位玄宗身邊的大紅人,最能體察上意,一番漂亮話說得滴水不漏,句句說到玄宗的心坎裡。 李隆基手撚龍須,笑罵道:“老泥鰍,朕是找你商量納賢用人的大事,不是來聽你鸚鵡學舌,逢迎拍馬的。李愛卿胸有韜略,文采斐然,是世所罕見的奇才,朕急於延攬名士入朝輔佐,你倒是說說該如何恰如其分地將其招致麾下,委以重任?” “按照吾朝的三省六部製,所有官員的升遷任命,皆以身、言、書、判,功勛大小,按部就班地提拔,並無由布衣一躍而位居宰相的先例。老奴聽聞李白生性疏放,不拘常禮,若把這等曠世大才圈禁於廟堂,讓其循規蹈矩上朝辦差,恐怕會束手束腳,無法盡心輔佐聖上。” 玄宗眸色深邃,頗為認同地點著頭:“用人之道,在於知人善任,揚長避短,愛卿說得言之有理。依你看,該如何處置為好?” “陛下聖明燭照,智慧如海,何須老奴來多嘴。不過金口已開,微臣自當絞盡腦汁,替主分憂。以力士愚見,不如封李白翰林待詔,這樣一來,他既可以自由出入宮禁,隨時麵聖諫言,又能遠離是非,避開朝堂上的紛爭。此外,聖人還能深入了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進行全麵考察。” “翰林待詔,一舉三得,妙哉妙哉,就讓他在這天子腳下,九重宮闕做個逍遙之人吧!” 李白是個樂天派,能夠得見天顏,一償多年的夙願,已讓他小有成就,看到人生的轉機。雖然翰林待詔不是什麼位高權重,了不起的官職,好歹從平頭百姓青雲直上,能夠和聖人坐而論道,縱談天下。 自命不凡的他相信,以自己片言可驚天下的才華,用不了三年五載就能像張說、陸堅、張九齡一樣,進入學士院,成為“內相”,躋身大唐帝國政治權利核心。 李翰林在長安的日子過得無比愜意,不用早朝打卡,不用看人臉色,不用忙得焦頭爛額。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隨侍玄宗身邊,在真龍天子賞宮苑內外四時美景,騎馬遊獵宴飲取樂時,寫一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錦繡文章。 彼時的大唐政通人和,關河寧定,民豐物阜,河清海晏,完全是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初入朝堂的李白,官小位卑,孤陋寡聞,對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新鮮有趣,完全迷失在金碧輝煌的九重宮闕當中。他看不到政治鬥爭的波詭雲譎,觸不到政治博弈的陽謀陰謀。隻覺四海承平,國運昌盛,朝廷舉賢用能,推行新政,根本無需自己哭諫死諫,矯枉過正。 悠哉安逸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轉眼之間,已是天寶二年暮春。 玄宗寵妃楊玉環,嗜花如命,獨愛牡丹。大唐天子為了搏美人歡心,特意從全國各地搜羅名貴牡丹,遍植於興慶宮沉香亭前,以供愛妃觀賞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