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仕途不順的李白,四處遊歷,旅居族叔李陽冰家中。 作為李白的鐵桿擁躉,曾為涇縣令的汪倫對其仰慕已久,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與這位曠世才子來場風雲際會。 此時的汪大人,已經致仕,閑居桃花潭。當他得知詩壇領袖在宣州的消息,激動地一夜沒合眼,心想無論如何也要與對方見上一麵。 雖說當塗離涇縣的直線距離並不算遠,騎馬一日即達,可二人素不相識,如何請得動這位傲行天下的李太白,著實令人大傷腦筋。 好在汪倫與之神交多年,對李翰林偏好秉性了如指掌,深知其嗜酒貪杯,縱情山水。當下修書一封,稱涇縣汪某富甲一方,喜歡結交天下名士。“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這時的謫仙年過五旬,須發皆白,正處於不甘隱退、無力濟世的彷徨期。雖然威名猶在,卻早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他不為權貴所容,不受縣官待見,逐漸被世人所淡忘。 收到涇縣巨賈誠意相邀的書信,一直鬱鬱寡歡的李白喜出望外,立馬重拾信心。他急著發揮餘熱,深信不疑,當即辭別家人,催馬啟程。 李白的坐騎是匹喂養多年的老馬,年老體弱,腳力不健,始終快不起來。急於賞桃林盛景,飲萬家美酒的他,舍不得像武瞾虐待獅子驄一樣抽馬刺馬,隻得由著馬兒信步閑走。 好不容易風塵仆仆抵達涇縣,見到家有萬金的汪土豪,李白客套幾句,便迫不及待表達了想要欣賞十裡桃花,遍嘗萬家好酒的世俗願望。 反正人已經坑來了,也沒必要再隱瞞了,汪倫陪足笑臉,道明真相。他聲稱自己也是喜詩愛酒之人,對太白翁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文煥乃一介凡人,碌碌無為,一直渴望能親眼目睹李翰林的風采,當麵談詩論文,縱酒狂歌。聽聞先生雲遊四方,旅居當塗,倫喜不自勝,故意誇大其詞,騙君至此……” “什麼?你——”空歡喜一場的李才子瞪大了眼珠,猶如遭到當頭一棒。 “本縣根本沒有什麼桃林,所謂‘十裡桃花’,是指鎮內方圓十裡的桃花潭。至於萬家酒店,當然也是子虛烏有,不過是姓萬的老板開得一家酒肆而已。為了與謫仙見上一麵,萬不得已出此下策,還望多多包涵。” 李白乃曠達不羈之人,見事已至此,再多抱怨也於事無補,索性仰天長笑:“好你個狡猾如狐的汪文煥,憑一封小小書信,害我這半百老頭心馳神往,百裡顛簸。有道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我這人百般挑剔,可不好打發,若不拿出好酒好菜招待,可就賴著不走了。” 李白寬宏大量,並未負氣離開,令汪倫鬆了口氣,高興地手舞足蹈:“李翰林霽月光風,胸襟寬廣,在下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呀!” 涇縣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汪倫傾盡全力招待這位上賓。兩人遊山玩水,在桃花潭邊吟詩作對,把酒言歡,好不快活。 通過數日的朝夕相處,李白不但過足了酒癮,深入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更與汪倫傾蓋相交,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摯友。 樂而忘返的詩仙,在豪闊軒敞,宛如世外桃源的汪宅一住就是半月有餘。家境殷實的汪倫輕財好施,見太白兄的老馬瘦骨嶙峋,當即贈給對方名馬一匹,官錦十緞。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李白在外日久,掛念當塗的妻兒老小,決定向男主人辭行。汪倫重情重義,內心縱有千般不舍,也隻得麵帶微笑地送客。 和煦陽光斜照在碧波蕩漾的桃花潭,泛起粼粼的波光。一條木船停靠岸邊,隨波微漾。 送君千裡,終須一別。李白獨步船頭,沖著岸上的汪倫揮手告別。 頭帶鬥笠的船公見二人囉裡囉嗦,後會有期個沒完,自行劃槳搖櫓,駛離岸邊。 這時,桃花潭沿岸突然騷動起來。原來當地村民聽說大唐第一詩人要走,紛紛扶老攜幼,前來送行。 眾人在汪倫的帶動下,一邊哼著送別的歌謠,一邊踏歌而舞,煞是壯觀。 李白見眾鄉親擊節高歌,含淚送別,萬分感動。雖然他一生中遊歷過無數名山大川,飽覽過無數大江大河,可這裡安逸閑散、自得其樂的生活卻令他有些戀戀不舍。想起連日來汪文煥以心相交,盛情款待,大才子文思泉湧,當即朗聲贈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