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鐵杵磨成針(1 / 1)

大唐第一才子,出身於衣食無憂的大富之家。父親李客長袖善舞,經商有道,為他提供了良好寬鬆的成長環境。   見慣風浪,高瞻遠矚的李父知道,要想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光大門楣,一味驕縱富養,放任自流是不行的。“詩書禮樂易春秋”方麵的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培養其用功讀書,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夫妻倆都是知書達理,好學上進之人,一拍即合,從那天起便有意引導小李白讀書識字,陪他一起博覽群書。   在李家濃鬱的書香氛圍中,“李十二”小小年紀,就展露出驚人的文學天賦。他五歲誦六甲,七歲觀百家,大段大段的詩經楚辭,文史典籍,看一遍就能牢牢記住。而且出口成章,雄辯滔滔,心誌與才情遠超同齡人。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眼見兒子是不世出的奇才,前途不可限量,李客夫婦不惜重金,送小李白到當地最好的私塾上學。   到私塾讀書,不比在家裡,除了要尊師重道,注意禮儀之外,還要恪守清規戒律,忍受各種條條框框的限製。   生性活潑,自命不凡的“李十二”,才上了幾天課,就覺得憋屈透頂,沒意思極了。因為夫子在課堂上傳授的那些孔孟之道,之乎者也,他早就背得滾瓜爛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實在是浪費大好光陰。   彼時的十二郎,正處在調皮搗蛋,愛玩愛鬧的年紀。他厭倦了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索性中途逃課,給自己放個小假。   一天的自由時光,對小李白這種超級學霸來說彌足珍貴。他不敢到人煙阜盛的繁華街市閑逛,以免被父親大人遍布全城的熟人撞見,隻得走背街穿小巷,到城外散心。   相對於熙熙攘攘的鬧市,郊外天寬地闊,空氣清新,桃紅柳綠,春光明媚,別有一番景致。   逃學少年一路嗅花賞景,打鳥撲蝶,玩得不亦樂乎。忽然,一條小溪出現在他的視野裡。   小李白一聲歡呼,蹦蹦跳跳來到溪邊。但見溪水清澈見底,一群群草魚悠閑地遊來遊去。   李公子玩興大起,脫去鞋襪,挽起衣袖,就要下水撈魚。   就在這時,一陣窸窸窣窣的響動從不遠處的茅草屋傳來。好奇心重的李白,從小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都敢摸一把。仗著藝高人膽大,輕手輕腳走過去一探究竟。   當他步入籬笆小院,赫然瞧見一位白發蒼蒼,佝僂著腰的老婆婆,正對著一塊青石板磨著什麼東西。小李白定睛觀察,發現老人手裡握著的居然是一把鐵杵,登時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婆婆,我在附近放牛,剛好路過此地。好端端的,您為何要磨鐵杵啊?”   老人麵目慈祥,心如明鏡,一看這位少年郎氣度儒雅,衣飾華貴,便知其撒了謊。她也不點破,淡然一笑:“老身要把這藕節粗細的鐵杵,磨成繡花針呀!”   “什麼?這……這怎麼可能,您一定是在說笑吧!”小李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覺得對方在說天方夜譚。   武氏看著對方驚詫萬分的表情,神情平靜地說:“雖然老婦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卻並不糊塗,的的確確是打算將這鐵杵磨細磨小,好穿針引線,補衣納鞋。看小公子氣質清雅,舉止翩翩,想必也是讀書識字之人,一定聽說過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吧?”   磨鐵老太語調平和,不帶一絲嗔怪,卻令小李白自慚形穢,羞愧地低下了頭。他以為對方耳聾眼花,便耍起小聰明,隨意扯了個謊,沒想到人家慧眼善察,一眼便將自己看透。   “李十二”聰明絕頂,做事講究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他覺得這種費時費力的行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甚至有些迂腐愚昧,便忍不住勸說道:“婆婆,您說的那些都是子虛烏有的神話故事,怎麼能當真呢?像您這樣不辭勞苦,沒日沒夜的乾,簡直是自討苦吃,幾時才能將生硬的鐵杵磨成細針呀?您若是急著做女紅,改日我送來一些針線就是了。”   武氏聽完哈哈大笑,擺手致謝:“不必,不必。老身家境雖寒,小小繡花針倒還不缺。吾之所以日日磨杵,一來為了修心養性,二來為了消磨時光,順便看看自己能有多少衡心。俗話說滴水穿石,金石可鏤,隻要持之以恒,下足功夫,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嫗,尚且鍥而不舍,有如此之大的勇氣和毅力,這令小李白無地自容,大受教育。   “李十二”對自己厭學逃課的行為非常懊悔,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樣默然而立,知道今日犯了大錯,不該逃學偷懶。   武氏見狀,便知這孩子知錯能改,已經幡然醒悟,於是和藹可親地說:“青春正年少,莫負好時光,快去吧!”   小李白重重點頭,沖著老人長揖而拜,隨即向著私塾的方向大步而去。   “李十二”當晚回家,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並未將私自逃課,偶遇老婆婆鐵杵磨針的事情告訴父母。他把此事埋於心底,時時鞭策、警醒自己做事不可半途而廢,輕言放棄。   從那以後,李家的小公子,焚膏繼晷,發奮讀書,終於學有所成,成為名播海內的偉大詩人。   當李白從舊日時光中回到賽場,蘇世寶的沙畫已經接近尾聲,大才子晃了晃腦袋,重新將視線聚焦在大屏幕上。他愕然發現,畫作底部多了盞油燈,還有一隻振翅打鳴的公雞。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大詩人完全被這隻不請自來的公雞打亂了思路。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這會是怎樣的一首怪詩。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那個無比熟悉的聲音再次響起。   “這幅沙畫對應的詩作,應該是顏真卿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李白對這位享譽後世的書法大家,還是略有耳聞的。此人代天牧狩,坐鎮於河北平原郡,在平定安史叛軍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自己雖與之同朝為官,卻由於天各一方,並無交集。他知道顏清臣,寫得一手好字,想不到其文采也如此了得。   李男神沒時間繼續跑神,因為嚴峻的形勢,殘酷的現實,已將其逼到絕境。俞璿璣年紀輕輕,竟有如此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才思,實在大大出乎他這個能文善詩的前輩所料。麵對如神童李泌一樣文采逆天的對手,李白久違的好勝之心被徹底激活,他決定排除一切雜念,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