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 / 1)

李白、孟浩然這對曠世才子,在短短半月的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已成為莫逆之交。   分別在即,二人決定同登黃鶴樓,為這次結伴同遊畫上圓滿的句號。   黃鶴樓狀似寶塔,軒昂宏偉,佇立於江夏郡蛇山之巔。由於地理位置極佳,能夠俯瞰長江兩岸之美景,歷來備受文人墨客的喜愛。   李白二人沿著木製臺階,拾級而上。周遭的重簷藻井,精美雕飾,令人目不暇接。   黃鶴樓與嶽陽樓,滕王閣,蓬萊閣並稱當世四大名樓,外觀五層,內有九層,暗合了九五至尊之意。詩壇雙雄邊走邊看,閑適隨意,等他們成功登頂,已是臉頰泛紅,身出薄汗。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佇立在黃鶴樓製高點的一對知音良友,憑欄遠眺,不禁被眼前美不勝收的景色,深深折服。   但見遠處江水湯湯,煙波浩渺;近處屋宇交錯,紅塵阡陌。如此人間勝景,迷人眼眸,醉人心田,瞬間令人樂而忘憂。   “不虛此行,不虛此行啊!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景色如何宜人,我看統統是自吹自擂,欺世盜名。黃鶴樓的景致如詩如畫,風光無限,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風雅狂傲的李白,初見奇景,在驚嘆之餘,忍不住亂加評論。   孟浩然閱歷匪淺,並非頭一回上樓賞景,見小老弟一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笑著打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不可一概而論。賢弟憑個人一時喜好,就想推翻世人心目中的江南勝景,不怕犯了眾怒?”   李白仰天大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得暢快淋漓,瀟瀟灑灑才不枉此生。何須畏首畏尾,在乎世俗的眼光。你我若能得道成仙,禦風而翔,馳騁於這天地之間該有多好!”   對太白賢弟離經叛道的想象力,孟浩然早已領教,他連忙擺了擺手:“要變鷹變鳥,隨你的便,千萬別拉上我。為兄恐高體弱,不敢舍命相陪!”   二人說說笑笑,圍著最頂層的閣樓轉了一圈,將各個方位的楚天美景盡收眼底。   文人雅士在景點遊玩,總要子曰詩雲,題詩留字,一展平生所長。孟浩然見四麵墻壁幾乎寫滿,便催促李白起筆揮毫,在名樓留下墨寶。   自視甚高的李白,一路看下來,沒有一首詩能入他的法眼。不是堆砌辭藻,就是溜須拍馬,甚至還有幾篇狗屁不通,錯字連篇。   “滿堂歪詩,唐突勝景,本才子今日小試牛刀,給他們打個樣兒瞧瞧!”   李白胸有成竹,提筆濡墨,望著滾滾東去的萬裡長江,巧妙構思。就在他醞釀完畢,準備下筆之時,猛然留意到某人在不起眼角落寫下的詩文。   自詡大唐第一才子的他,將那首七言律詩從頭到尾連讀了三遍,佩服得五體投地,最後默默將筆放回桌案,鬱然一嘆。   孟浩然不曉得其中情由,見蜀中才子擱筆不寫,納悶地問:“賢弟片言可驚天下,一向妙筆生花,文思泉湧,今日怎麼惜字如金了?”   李白麵露愧色,指著角落的七言詩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崔顥年紀比李白還小,當時籍籍無名。孟浩然在腦子裡迅速將詩友圈的文章聖手過了一遍,也記不得有這麼一號人物。能讓李白折服的人,絕非等閑,孟襄陽一邊輕聲吟誦,一邊細細品味。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吊古懷鄉之作,言之有物,意境深遠,真乃千古奇詩啊!”   見“孟夫子”同樣心折敬服,贊不絕口,顏麵掃地的李白心裡總算好受了些。   他望著屈就在墻角的七言律詩,搖頭苦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小弟之前不知天高地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總是夜郎自大,以才子自居,看來委實是托大了。”   孟浩然心有戚戚,無限感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勝舊人。崔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早晚憑借此詩名揚天下!”   不遠處的江畔,已有船隻升起風帆,準備啟航。   孟浩然見狀,不得不告別摯友,乘船遠行。   “天色不早,我也該上路了。你我兄弟傾蓋相交,攜手同遊,實乃人生一大快事。今日一別,天各一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會……”   孟、李二人誌同道合,關係一日千裡,已經達到焦不離孟的程度。李白聽著心下惻然,越發難舍難分。   “賢弟心懷鴻鵠之誌,才華獨步古今,他日定能平步青雲,一展雄心抱負。旁的我也不多說了,願君一切安好,多多保重……”   孟浩然乃性情中人,說到最後已是眼圈泛紅,聲音哽咽。   為了避免淚灑當場,玷汙風流才子的盛名,孟浩然給李白來完告別式的擁抱,轉身快步下樓,頭也不回。   風景再美,若無人一起欣賞,便了無生趣。   望著孟襄陽漸漸遠去的背影,李白倍感孤單寂寥,仿佛天地間隻剩他獨自一人。兩行清淚不受控製,奪眶而出。   一想到還沒有好好道別,李才子心潮起伏,電光石火之間,便即興創作出一首流傳千古的送別詩。   他獨在高樓,憑欄臨風,目光追隨著順江而下,漸行漸遠的一葉孤舟,朗聲吟詠:“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