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常、張二人是軒轅手下戰神級人物,實力自然不容小覷。 季默雖不如他們彪悍,畢竟武藝在身,加上金剛祖的護持,自然也非比尋常。隻見他一番貓竄狗跳,兔滾鷹翻,上別下絆,擒拿鎖扣之後,竟有數人倒地不起……其餘人見到這三隻猛虎加入,陣腳頓時大亂,呼哨一聲,便做鳥獸散了。 “怎麼樣?” 應龍腦袋上都是紫包,眼珠血紅,恨得鼓鼓的,從地上撿起箭頭給張揮:“有一幫來路不明的妖精,打得我腰眼生疼。,可怕的是,他們的箭頭都是青銅作的,你看。咱們的都是石頭的。他哪來得那麼多銅?我們的青銅可舍不得做成箭尖,亂射出去,那得浪費多少銅啊。” “哦。可我的部下連石箭頭都少。都是獸骨的,跟人家根本沒法比,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張揮說。 獸骨做的箭頭,殺傷力最小,形製一般像拇指,短粗,射上去創麵小。而石箭頭是三梭形或四棱形,形製細長,創麵大,放血多。青銅箭頭尾巴則長出倒鉤,射上去,再拔下來,帶出好大一塊瘦肉,穿透力也最強。 蚩尤的戰士們都渾身披著牯牛皮,揉製後的皮子比活牛的還結實,使得張揮、共工的石箭頭沒有用武之地。剛猛彪悍的蚩尤,毆打起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應龍等人來,如同“麵的”司機對付大學老師,勝券在握。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其實蚩尤不暴,他為了管好山東來的移民,製作了五刑,擬定了中國傳說中最早的法律,對打砸搶份子使用割鼻子、砍臭腳、臉上刻東西的待遇,卻成了蚩尤“暴”的罪證。 山東東夷和陜西華夏在中原的這場戰鬥,屬於移民和移民之間打,搶中原的地盤,類似現在的城鄉接合部的民工跟外來的民工,為了某些什麼利益,發生大規模團體械鬥。神農氏輸了這場戰鬥,實在沒辦法了,就冒著引狼入室的危險,派人北上去請華北地區的黃帝來幫忙,畢竟黃帝也是同宗啊。 黃帝與蚩尤互相聞名,未曾謀麵,就像網友一樣,充滿了好奇。黃帝很想過去打一架,認識一下蚩尤,就帶著部族戰士離開他所定居的HEB省北部涿鹿縣“桑乾河”南岸(這條河上現在有了官廳水庫,東去BJ兩百公裡),向南往中原HEN省進發。 西風晚涼,衰草瑟瑟。伴著黃帝一路行軍,我們談談他的裝備。據說黃帝剝木為兵,——木棒子肯定是要用的。石斧則是黃帝的主戰武器。石斧巨大的重量保證了即使不夠鋒利,擊中對手後一樣能取其性命,但使用者需要有把子蠻力氣,歷史上使斧出名的多是些大老粗,如李逵、程咬金之流。斧身與斧柄的銜接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最早的石斧是把木棍頂上楔個縫,把斧頭夾進去,外用繩子縛緊,打仗一興奮,斧頭沒準被掄掉了。黃帝時代做了改革,斧頭背帶孔,可以把繩子穿孔過去再束縛在柄上,就穩當多了。 石斧後來進化成戈,未來夏商周最先流行起來的青銅武器就是戈,善於劈啄。 骨矛或石矛不是黃帝的主要兵器,這是考古上的認識。黃帝也有遠射武器,就是把木棒、竹竿上端劈為裂縫,夾以石塊,甩臂投擲,可拋五十餘米,是古代手榴彈。想轟擊得更遠一點就用石球:人們揮舞繩子,繩子末端皮套上有石球,可以拋出去,成為流星石。如今的南美洲人打群架,還用這個呢。出土文物中常有這種石球。石球雖好,一次卻攜帶不了幾枚,難以持續有效地轟擊,戰鬥激烈程度有限,打得不熱鬧,一會就沒子彈了。所以石球隻用於扼守要塞,或者用於野戰開展初期。而且掄繩子的方向性差,砸著砸不著敵人都沒準兒,所以隻當作一番火力鋪墊。用彈弓子發射陶彈丸,準確性倒是提高了,但打鳥可以,打人打不死,所以隻用於群發,密集火力瘋狂掃射,在開戰初始壓製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