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得吃中午飯的時候,已經十二點多了。 “上午你去隊部,找見郝隊長了嗎?” 母親一進門,一邊脫下手上的袖套,一邊問楊辰。 “見到了,他讓我一邊等待高考的消息,有時間的話一邊看書學習。他還說,隻要勤做事,勤看書學習,年輕人將來有的是機會。” 楊辰把見到生產隊長的情況簡要的說了一下。 “我就說,你去找隊長是找對人了,你看人家做隊乾的,都是鼓勵你們年輕人要認真對待工作,對待學習呢。” 母親對隊長的個人評價也很高。 “那當然,人家當隊長的見多識廣,經常出去開會學習,接觸外界的信息要比我們整天窩在山角落裡的人,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父親一副慧眼識珠的口吻。 沒錯,年輕時,楊辰的父親在外省當了幾年的兵。大大小小的場麵,自然經歷過不少。 “剛才爺爺見了我,看見我這段時間也比較有空閑,他說想帶我回老故居走一趟。” 楊辰當著父母的麵把爺爺的提議和想法托盤出來。 “也好啊,我都出來外麵幾十年了,還沒有時間回一次老故居呢。你和爺爺去走一趟,以後也就好交差了。” 父親對爺爺的提議作了表態,他表示支持。 “我們出外麵幾十年了,也都沒能回去一趟。時間一長,老故居的人難免會說閑話。” 母親也同意楊辰跟著爺爺回一趟老故居。 “這幾年,都是老故居的大伯、二伯和五叔、六叔他們輪流上來看望你爸,我們再不走往的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 父親放下碗,若有所思的朝著老家的方向看了一下說道。 “是啊,你的爺爺現在也已經七十多歲了,趁著現在身體還不錯,他也有帶你們幾個兄妹回老故居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人若是到了走不動的那一天,再說什麼都是空談了。” 母親在一旁輕輕嘆了一口氣說道。 “爸媽,你們同意我跟爺爺出去走一圈也好,讓我增加一些見識。爺爺還說了,他和我到老故居來回的費用不用你們出,他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楊辰怕父母擔心費用問題不同意他回老家,所以就順便把這個事情也和他們講了。 “看來落葉歸根,是每一個人埋藏在心底的一種情結啊。特別是年紀大的人,感覺到自己在世的時間不多了,總想著找個機會回去看望一下老祖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 父親說這話時,臉上似乎呈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愧疚表情。 自己一生中養育了四男一女,又要工作,哪裡有時間來脫身啊。 爺爺每隔幾年就回去一次,每次,都是他一個人獨行。 爺爺每次回來,他都捎回老故居人的企盼和留言。 “開明,你的年紀也一大把了,這麼多年了,你都不叫國平帶後生回來呀?” 開明是爺爺的名字,父親叫國平。 老故居的宗親們時常對著爺爺開著玩笑。 每次,父親和母親隻是洗耳恭聽,哪裡敢接著爺爺的話頭! 要說的回老故居,不是臨近三十多公裡之外的老家。 而是距離這裡有一百多公裡遠的另外一個老家,也叫老故居。 楊辰聽爺爺說過,我們楊門在清末民國初年,就從老故居那裡遷徙到後來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桐響公社瑪村老家那裡。 前後算起來也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了。 按照推算,楊家是從爺爺的父親那一代才開始遷徙的,老家的祠堂族譜裡有記載。 在爺爺的心中,那個最為古老的故居,才是自己的根。 而他對距離最近的那個瑪村老家不怎麼認可。 …… 今天是星期六,弟弟妹妹們都從學校放假回家。 爺爺說道;“晚上弟妹回來,吃飯的人多,家裡也沒有什麼菜。” “我知道。” 楊辰回應著爺爺。 “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麼多人吃飯,我們還是出去找一些魚回來做菜吧。” 不用說,爺爺是想邀楊辰一同前去網魚。 這次,爺爺帶上了六床漁網,比前幾天要多上了兩床。 自從第一次跟爺爺出去網魚之後,楊辰也開始體驗到了網魚的樂趣。 於是,他就央求爺爺多帶上兩床漁網,讓自己也過一回癮。 今天的太陽不算是很大,天氣晴轉多雲。 在夏天裡有這樣的天氣,讓人感覺到舒服不少。 但為了防曬,他們兩人還是戴著帽子。 仲夏時節,你不知道太陽什麼時候會從雲層裡鉆出來。 要是沒有帽子遮陽的話,是會很容易被曬到中暑的。 爺孫兩人拿著漁具,一前一後地向著爺爺預定的目標進發。 走出家門口幾十米處,就看到了路邊長有幾棵高大的苦楝樹。 樹冠上結滿了青綠色的果實。 現在果實還沒有成熟,果實與葉子的顏色是一樣的。 到了秋天,它的果實就開始變成金黃色的了。 這個時候,它的果實就成為一種名為“苦楝鳥”們的最愛了。 樹上的果子成熟時,這種“苦楝鳥”幾隻甚至幾十隻的成群結隊飛上枝頭,品嘗這難得的美食。 小時候,楊辰和一群小朋友也曾經爬上這幾棵樹。 也不止一次摘過成熟的苦楝樹果實來吃,那種味道有些酸甜,也有點黏黏的感覺。 有一次,一群孩子們在吃苦楝樹果的時候,被出工路過的大人們看到了。 他們厲聲喝住並製止了小孩子們吃苦楝果的行為。 “你們可不能亂食用這種果實,一旦吃有三到五顆這樣,就容易出現頭暈現象,這就是中毒了。” 也有調皮的小孩子以為是大人故意嚇唬的,直接把他的話當作耳邊風。 “你說這種果吃不得,那樹上的鳥每天從早上吃到晚上,都不見有哪隻鳥中毒從樹上掉下來?” 長得高大一點的孩子話剛說完,幾個稍微小一點的孩子也跟著哄笑起來。 “就是嘛,自己沒得吃,也不想給我們吃。” 在一起吃苦楝果的幾個小屁孩,完全不把大人的勸告當作一回事。 他們依舊我行我素,跟著照吃不誤。 結果沒多久,有一個吃得多的小孩子說有點頭暈。 這下,這些小毛孩才開始害怕起來。 後來,有人說,回去大口吃粥,喝足濃鹽水就沒事了。 在以前缺醫少藥物的年代,民間也有人拿來成熟的苦楝果,讓小孩子吃上兩、三顆,這樣可以驅出肚子裡的蛔蟲…… 楊辰跟著爺爺再往南邊的方向走幾百米,那裡有一座石拱橋,橋麵的寬度有三、四米這樣。 這座石拱橋具體是什麼年代就修建了,更是無從考證。在楊辰的記憶中,這座橋在他懂事的時候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已經存在了。 這個生產隊就是以這座石拱橋的名字來命名的。 叫做石橋生產隊。 周邊的村民,有人問到石橋隊,他們都能準確的回答出所在的位置來。 在石橋的上下方各有一個麵積半畝寬的水麵,這裡就是爺爺今天要網魚的地方了。 爺爺網了一輩子的魚,一看地形和水麵,他就知道漁網該怎樣擺放了。 中間是主水溝,水流太急,自然是不能放網的。 隻見爺爺身穿短褲,左手拿著細細的絲網。人一邊往前移動,右手一邊把漁網均勻的放到水裡。 放的時候,不能將上麵的浮筒拉得太緊,否則,不容易上魚。 楊辰來到石拱橋的上方,學著爺爺的樣子往水中放漁網。 爺爺在下遊放好漁網後,又走到橋麵上的水塘,來糾正楊辰的做法。 今天爺爺用的是三個手指頭大的魚網,大網眼就意味著能網到大一點的魚。 爺爺將網圍住水草後,他跟著拿起竹篙向著草叢用力地捅著。 接著,手裡的竹篙再往水麵一拍,受到驚嚇的魚兒紛紛躍出水麵。 爺爺說道:“那些是鰱魚,它能夠‘飛’過漁網。” 看今天這行情,魚獲肯定不錯。 果然,躲藏在裡麵的草魚和鯉魚在慌忙逃竄中紛紛觸網被擒。 隻一會功夫,就網到了三條大草魚和四條鯉魚。 楊辰目測一下,每條草魚約有一斤多重,每條鯉魚也有七、八兩重。 兩到三個手指頭大小的魚也得了三斤多。
第一十四章 爺爺說要回趟老家(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