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少年往事(1 / 1)

離開章家,爺孫倆繼續朝著東北方向進發。   仲夏時節,中午的太陽更加火辣。   強烈的光線從頭頂直接照射下來,讓人難以睜開眼睛。   爺孫倆剛吃飽了粥,又休息了一段時間,兩人的體力也恢復了不少。   走出章家一百多米的地方,那裡有一條水溝,溝渠的兩邊鋪有長條的青石板。石板上麵,有好幾個村民在那裡洗菜、洗衣。   從早上到中午,這個地方都會有不少的村民在這裡洗衣服,洗青菜和農具。   洗青菜的位置在水溝上方,下方是洗衣服和雜物的地段。   楊辰雖然穿著涼鞋,但是依然感覺到腳板底熱乎乎的。   於是,他走到溝渠邊清洗了一下鞋子。   他脫下涼鞋,撈起褲腳,把兩條腿放在水裡浸泡。   頓時,一股涼爽的氣息由腳板底湧向全身,讓他感覺到說不出的涼爽和愜意。   要不是還要趕路,他真的想再多泡一會兒。   往前走大約五十多米的地方,那裡有一張長圓形的水塘,看上去,麵積有六、七畝寬。   這張水塘因為有水源的注入,常年四季都不會乾枯。   若是遇到天氣乾旱的年景,村民們會搬來抽水機,把池塘的水抽到水田或旱地裡去灌溉莊稼。   楊辰還清楚地記得,那是他10歲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一年,遭遇到罕見的乾旱天氣。   生產隊附近的池塘溝渠水源枯竭,人畜飲用極為困難。   在低窪處的大水溝旁邊,那口供全生產隊一百多號人生活飲用水井的水也被人挑乾了。   這口水井呈圓形狀,井的寬度有三米寬,深度將近有十米。   然而,外麵的大水溝都斷流了,滲透到井裡的水就少得可憐,哪裡夠全隊這麼多人飲用啊。   當井水快挑完時,有人看見井底有魚蝦在戲水。於是,那些人就從家裡找來木梯,從井口下到井底。   他們在井底下捉了不少的魚蝦,有塘角魚、黃鱔、泥鰍、青蛙,還有河蚌和其他的雜魚。   就這樣,整個生產隊賴以生存的水井,就像一個深邃的黑洞,靜靜的隱藏在地下。   本來在離生產隊兩公裡遠的地方,也有一條水溝。但是,有人在水溝的旁邊開了一個木薯加工場。   後來,木薯渣的廢水流到了溝裡,導致一整條水溝的水都發臭,魚蝦全都死絕,那種水肯定是不能飲用了。   沒辦法,為了全家能夠有水來煮飯,當時10歲的楊辰隻好挑著自家兩隻木桶,跟著大人來到五、六公裡遠的章家水塘挑水。   那時,他的體力還弱小,一次隻能挑小半桶水。   他挑著裝了兩個半桶的水到家,走走停停,中途休息了將近十次,才把水挑到家中的水缸裡。   為了挑回全家煮飯和燒水所用的水,就一來一回,他在路上就花掉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   回到家裡,扁擔在他瘦小的肩膀上壓出了兩道紅印。   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全身的骨架更像是被拆散了一樣,渾身上下感到酸軟無力。   沒辦法,當時,家裡連一架手推車都沒有,隻能靠人工來挑水吃。   看著眼前的這張池塘,楊辰對它的印象記憶猶新,刻骨銘心,甚至說是終生難忘。   誰叫他是家中的長子呢!   從章家走出來之後,地勢也慢慢變得高了起來。   道路的兩邊的地塊裡,種植有玉米和木薯等農作物。在烈日的烘烤下,這些農作物的葉子無奈的往下垂,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由於天氣炎熱,早上在這裡做工的人都已經陸陸續續地收工。   站在高處往回頭看,十多公裡的平坦土地盡收眼底。   這片廣袤的土地,本來也是可以種植出大量高產穩產的糧食或是其他作物的。   可是,由於缺水,農民在這些貧瘠土地上種出來的農作物,產量都不是很高。   路邊的地塊裡,還種有其他的作物。   像木薯、玉米、紅薯、高粱等,由於沒有足夠的水源,再加上粗放的種植和管理模式,導致這些作物的產量都很低。   向著緩坡往上走幾百米,就是山梨公社的附屬中學了。   今天剛好是7月15日,學校開始放暑假了。   一度熱鬧的學校,一下子變得冷清起來。   內宿學生也拿著自己的行李和書籍,他們有說有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   學校的廣播裡不斷地播放著《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朋友來相會》《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邊疆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等十五首流行歌曲……   此時,學弟學妹們,再也無心欣賞時下的流行歌曲。   他們有說有笑地離開了管教嚴格的校園,像一群快樂的   小鳥飛出了鳥籠。   同學們邊走邊議論著,有的同學說,想計劃在這個暑期   裡做什麼。   有的同學說要到哪裡去玩,有的說邀請同學到家裡來玩。有的說自己想幫爸爸媽媽做一些農活和家務,哪裡也不想去!   有的說要待在家裡,照顧弟弟和妹妹……   此時,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希望快點回到自己的   家裡去。要是回去太遲了,父母會擔心自己子女的安全。   走到坡頂,那裡是縣裡錳鋅礦開辦的醫院。   醫院正門的墻壁上,鑲嵌有一個碩大的紅五角星。   在低矮處的白色墻壁上,書寫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的標語。   這麼多年來,這個錳鋅礦就是縣裡最賺錢的地方集體企業。   它分布在下麵幾個礦區的職工有兩、三百號人。   光是運輸礦石和成品的“解放牌”汽車就有二十多輛。   錳鋅礦擁有這麼多的職工,開辦有醫院,也方便職工看病和每年進行職業病的體檢。   這家醫院不僅是專屬於礦區的職工,同時,醫院也對社會進行開放,方便附近村屯的病人就近看病治療。   這裡,是楊辰和母親再熟悉不過的地方。   楊辰從小就體弱多病,自然就成為了這裡的“常客”。   楊辰在1歲的時候,就開始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   這種病常年發燒、咳嗽不停;沒有食欲,睡不好覺。   父母親多次帶著他到縣級的人民醫院檢查。   最終,醫生也檢查診斷不出是什麼原因。   檢查一直沒有得出明確的結果,那當然,也就不能“對癥下藥”了。   家裡距離縣城的醫院有二十公裡的距離。   因為家裡到錳礦醫院的距離也就八公裡遠。   所以,這家醫院就成了楊家小孩治療疾病的首選之地。   這裡的醫療條件總體來說,肯定是比不上縣城醫院的。   可是,這裡也不乏經驗豐富的醫生。   當時,醫院的醫生雖然不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是,一些從學校畢業的醫生,或者是本地自學成才的赤腳醫生,他們都有著崇高的醫德。   再就是,他們能服從國家分配。   如果是因為工作的需要,上級部門要把這些剛畢業的醫學生,分配到哪怕是再偏僻的山村去工作,他們心裡也沒有半點怨言。   再說,錳鋅礦是當時工資福利最好的一個地方直屬單位。很多人都在想盡辦法,希望能夠到這裡來工作。   所以,周邊的很多病患者,還是很樂意來到這裡看病就醫的。   按照這裡的醫生判斷分析,楊辰患的病應該是母體先天營養不足和胎兒發育不良有關。因為身體虛弱,從而導致了自身免疫力不強。   醫生的判斷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   楊辰出生以後,個子矮小,腸胃不好,飯量不大,睡眠不沉,時間也不長。   像這種狀況,小孩子怎麼能夠茁壯成長呢。   楊辰清楚地記得,自己小時候,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酷暑嚴寒。   他的頭上,至始至終都戴著一頂帽子。   隻要一出門,就一定戴上一頂帽子。   因為,他的頭上一年四季都流著膿水。   若是不戴帽的話,那就會有很多蒼蠅爬到他的頭上來。   特別是一到夏天,膿水發出的腥臭味,最容易招惹蒼蠅的光顧。   每天,他耳邊總是飛舞著一大群“嗡嗡”叫嚷的綠頭蒼蠅。   那時候的他,真的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   那就是,一個名副其實“頭上生瘡,腳下流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