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爺爺講述自己當年吃馬肉的故事,讓楊辰聽得很過癮。 也讓他暫時忘記了爬山過坳所帶來的疲憊。 楊辰跟著爺爺從萎軍戰馬摔死的地方繼續往東南的方向走。 楊辰覺得,自己雖然不像萎軍的戰馬腳底釘有鐵掌,踩在石頭路上容易打滑。但是,爬山時,還是要特別留意腳下的路況。 要不然老一輩的人怎會提醒他人說:“小心行得萬年船。” 這也是前人總結了多少次失敗與挫折之後,才得出來的經驗和教訓。 這時,太陽依然火辣,山路的坡度變得越來越陡,兩人行走的速度也是越來越慢。 這裡雖然山高林密,可是行人要走路的地方並沒有多少樹蔭來遮擋。 楊辰瞄了爺爺一眼,他也是邊走邊拿著毛巾往自己額頭上擦汗。 他想不明白,爺爺一大把年紀了,怎麼還會這麼不辭辛勞地帶著自己攀爬這條陡峭的山路? 也許,是自己稚嫩的年紀和膚淺的閱歷,還無法了解一個歷經滄桑的遲暮老人心裡所想。更不了解他一生的心路歷程,還有人世間割舍不斷和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因為他的一生中,也就隻有一兒一女兩個至親。 一個是自己的父親,一個是嫁到這個山角落的姑姑。 此刻,爺爺心裡麵想的是什麼,楊辰當然不會知道。 再怎麼講,爺爺和自己的關係也是中間隔著父親。 作為孫輩,楊辰也不可能與爺輩開誠布公地探討人生,談論人世間的繁雜瑣事。 “爺爺,這條山路這麼難走,你以前常走嗎?” 楊辰不希望爺爺一直悶著頭走路。 如果這一路上沒有說一些有趣的事情來調楷,這漫長的走路過程,將會顯得更加地枯燥無味。 如果一個人光是低頭看路的話,那麼,他整個人也會變得沒有精神,更會感到全身乏力。 “我小的時候,與族上的人回去祖居時走過一次,中年的時候,每隔幾年也都回去過。” 爺爺不急不慢地回答著。 爺爺說的是實話,楊辰從父親的口中知道,爺爺三歲時就喪父了。 他七歲的時候,就去給地主家放牛了。 太爺爺隻留下爺爺一個獨苗兒子。 到了爺爺這一輩,楊辰的父親也算是獨苗。 姑姑是個女的,遲早要嫁人。 楊家人丁單薄,楊辰的父親作為楊家獨苗,他擔任著承傳著楊家血脈的“重任”。 後來,楊辰的父親在外麵成了家,在前後十年的時間裡,楊家增添了五口人。 小孩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 從爺爺的角度來說,他的內心是高興的。 以至於楊辰的父親在外麵工作並有了幾個兄弟和妹妹之後,爺爺肯放棄家中的所有,跟著兒子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帶小孩。 由於要照看楊辰兄妹幾個人,所以他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就很少回故居。 現在,他已經處於暮年階段,恐怕得知自己在世的時間不多。若是再不走動一趟,以後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 於是,他就安排了這次返回故居的行程,並帶著楊辰一起同行。 似乎隻有這樣做,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任何遺憾。 誒,人生短短的幾十年,要操心的事情確實很多。 就算你再拚命地去做,永遠也有做不完的事情…… 也許,他內心覺得,隻要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地去做了,一輩子也就問心無愧! “楊辰,你不是很想聽故事嗎?你別看這裡是荒山野嶺的,說起來,故事還真的是不少呢。” “是嗎,爺爺,我怎麼覺得你更像是一個‘故事通’呢?” “爺爺經過的人生歲月長,哪怕是道聽途說的東西自然也多啊。一些是聽到別人說的,一些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爺爺,那麼哪些是聽別人說的,哪些又是你自己親身經歷的呢?” 楊辰是想打破砂鍋問到底。 “像剛才,我告訴你吃萎軍馬肉那件事情,就是真的。” “哦,怪不得你說得有板有眼,我也聽得津津有味。身臨其境的東西,聽起來的感覺就是不同!” “那當然。” 爺爺有點自鳴得意的樣子。 爺爺接著說道:“下麵我要講給你聽的這個故事,就是聽別人說的。” “這個故事有趣嗎?” 楊辰有點急不可待的樣子。 “有不有趣?等下聽我講過以後,你就會知道了。而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前麵這個山坳的。” “有那麼巧合嗎?” 楊辰帶著疑問的口吻看著爺爺說道。 “前麵那個深深的峽穀,就叫做‘母豬坳’。那一片望不到頭的山林,也有人叫做‘野豬林’。七十年代以前,這裡的野豬多得不計其數。” “是嗎?” 楊辰覺得,爺爺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和“活字典”。不論怎麼問,都難不倒他。 “那當然,七十年代以前,人們經過這片‘野豬林’,時常會遇到成群的野豬。他們多是一個母豬帶著六、七隻小豬仔在山林間奔跑。成年野豬的嘴巴,有著長長的獠牙,頭頂上長著像鋼針一樣的毛鬃,雖然野豬不到萬不得已時,它一般都不會傷人性命。但是,看著他兇猛的模樣,就讓人毛然悚骨。” 楊辰抬頭看看遠處茂密的森林,再加上聽到了爺爺剛才的陳述。頓時,他內心也莫名其妙的湧上了一絲恐懼感…… “七十年代,不是提倡過一段時間的‘開荒造林’嗎?人們到處砍伐林木,修造梯田,把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都破壞了。它們沒有了食物來源,隻有跑到山下去偷吃村民種植的木薯、紅薯和玉米等作物來充饑。” “野豬跑到十公裡之外的地方去找吃的,那它們不是很累嗎?” 楊辰有點不解的問道。 “怕路遠,還是保命要緊!如果在森林附近有得來吃,你以為它們又願意跑那麼遠的地方,冒著生命危險去偷吃村民的農作物呀!” “你的意思是說,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家園,它們才會去損毀村民的莊稼?” “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實嗎?” “說的也是,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生存法則和活動圈。” “爺爺,那現在的野豬為什麼都不見出沒呀?” “出什麼出啊,可能是被人類滅絕了還說不定。就算是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數量也會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會這樣?” “七十年代,這片野豬林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原始森林,被人類砍伐木頭,開荒造地。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了破壞,它們隻好下山找別的東西來吃啦。” “這麼山高路遠的地方,能夠種一些什麼東西呀?” “怎麼不能種?那時,這幾個山頭都種有用來榨油的茶子樹。後來又建起了林場,種植了杉木等快速生長的林木。” “先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家園,然後,它們再反過來破壞人類種植的作物,這真是‘因果報應’啊。” 爺爺說道,那些下山找食物的野豬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七十年代以前,有不少家庭都是有獵槍的。 那時,一旦聽說哪裡出現了野豬的蹤影,那麼,附近的青壯年男人就會快速地集結起來。 他們拿起一種翻曬稻桿用的鋼叉,便成群結隊地追了上去。那種情形,就像是在打一場“人民戰爭”。 即使是兇悍無比的野豬,跑了近十裡的山路,再加上饑寒交迫,早已成為強弓之弩。 野豬若想要逃脫人群的包圍,幾乎不可能! 野豬被擄倒之後,凡是參加圍捕野豬的人均見者有份。 如果是未成年人也參加圍捕的,所得的野豬肉的份額隻有大人的一半。 也可以這麼說,在缺魚少肉的六、七十年代,幾乎每一頭野豬的出現,最後,都會成為村民餐桌上的美味。 野豬林,野豬林。 現在,隻是成為了一種傳說而已……
第三十二章 野豬林(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