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小說完結之時,這幾天一直在修改存稿,總覺得不完善,還有更好的沒寫出來。 意猶未盡的感覺呀! 想想也有趣,一開始是趕著寫,寫完了是想著盡量完善。 其中有一個叫陽宗海的人物,這是前大內總管,一直跟於承珠過不去,隻要於承珠出場,他也一定會跟著出場,搞得就跟集成塊似的,要激活的話,就是整個一塊被激活。 這個人物在《聯劍風雲錄》的最後是死掉了,可在《武林三絕》裡又復活了。 還是於承珠出場,他就緊跟著出場為難,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都是一起出場。 所以在我的書裡,陽宗海出場,於承珠感覺是不是看錯人了,他不是死了嗎? 當然是死了,可被人救活了,於是又出來興風作浪。 這倒好,又補掉一個。 記得有人說梁羽生的書虎頭蛇尾,人物沒有交代。我自己照著寫之後發現那是時間線拉的太長了。 就拿陽宗海這個人物來說吧,既然在《武林三絕》裡有交代了,那麼我又何必交代的那麼清楚,分工合作的程序而已。 可要是有人隻看我這本書,或者沒有按照係列看下去的話,自然會覺得怎麼人物消失了? 當然,如果一個係列看下去,費的功夫就不同了,不願意去看,或者沒時間也是情理之中。 寫到於承珠的虐戀時,我是非常憋屈的,明知道她這樣是不對的,而且梁羽生是寫得很好的,按照原來的樣子,其實可以非常舒暢自在的。 可是到了我這裡,偏就讓她飛蛾撲火,還惹出是非來。 假如不明究裡,那麼也就算了。 可是明知道是不對的,還要讓她這樣做,她在書裡是朦朦朧朧的狀態,而且是未明的情形,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界限,偏偏這件事上界限就是不清楚,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也會有那麼人為她量身定做了那麼多的麻煩。 這些麻煩都是為她量身定做的。 而且機緣巧合之下,頭腦一個恍惚,是容易犯錯的。 這不是說不可能,隻不過概率是很微小的。 可一旦做出來了,那麼事情就嚴重了,而且她還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往前走。 然後她心裡也是清楚的。 這樣她的糾葛就很明顯了,她內心的力量其實是沒有戰勝內心的沖動,那份沖動由來已久,壓抑已久,也需要適時去釋放,去緩解。因此碰到一塊兒去了。 然後她也隻有一不做二不休。 如果按照這樣的瘋狂狀態,她是可能繼續為非作歹下去的。 但是她的原生家庭非常好,給了她很好的榜樣,後來她也帶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力量,充滿希望的日子,給了她反悔的勇氣。 她又反悔了。 不反悔可不行,這樣和原來的情形就產生了沖突。 也有人說過,為什麼《白發魔女傳》裡玉羅剎的師父叫淩慕華,而《散花女俠》裡叫淩雲鳳。 其實淩雲鳳也就是淩慕華。 但是練霓裳的師父是叫淩慕華,既然淩雲鳳已經離開了霍天都,那麼也不可能再用原來的名字,而且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淩雲鳳也收了一名愛徒,叫風鳴玉,那是《武林三絕》的內容。 看《武林三絕》時,是看到有評論說,既然淩雲鳳收了風鳴玉,而且她是死了的,風鳴玉替她安葬的,那麼練霓裳怎麼來的呢? 也因為看到這條評論,我就在想,讓於承珠來代替淩雲鳳完成這件事,而且她是看不慣淩雲鳳過於偏執,為了事業不要愛情,所以她留下的名字叫淩慕華,希望她的雲鳳姐姐做回原來的自己。 於是就有了《鷓鴣飲瓊錄》裡的情節,是於承珠用淩慕華之名來收養狼女練霓裳。 那麼於承珠到了後來也是死了的,至於於承珠的死,其實也是仿照著厲勝男的死來寫的,厲勝男臨死前是什麼都得到了,她想要的,沒有一樣逃得脫她的掌握,可是她放下了。 這一筆是寫得很絕的,到了這一刻,讀者才知道,原來《雲海玉弓緣》的女主是厲勝男,一開始還以為是穀之華呢。 我這裡也是如此,於承珠得到了想要的,可是她放手了,她還是可以有別的選擇,她選擇做她父親那樣的人。 不過張丹楓這個人物,我還是沒有寫出感覺來,其實可以增加他的腹黑,當然他的腹黑可以由別人來說出。 他其實就是這麼想的,可是他會表現得比較藝術化。但是別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以張丹楓的境界,不會太過於看重個人的恩怨,反而會看到徒弟的優秀之處,這樣優秀的弟子,他怎麼可能會不喜歡。 而他這麼一寬容,是很讓人接受不了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自己的。 所以說情節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反而是怎麼說都合適。 隻不過到了中年的雲蕾,有一點煙火氣,而不是原來的那種仙氣。 而且他們那個女兒,我給她起名為張翕,因為上麵是個合字,下麵是一個羽字,我覺得那是與梁羽生合作之意,所以就用了這個字。 在梁羽生的書裡麵,這個女兒隻在《散花女俠》裡出生,於承珠很喜歡她,到了《聯劍風雲錄》裡不但她不見了,連雲蕾都不曾出現。 盡管,在《散花女俠》和《聯劍風雲錄》裡張丹楓都隻是客串,卻是特別嘉賓,他一出場,讓人眼前一亮。 我估計是作者原來就隻是想提一筆張丹楓,可是讀者很牽記他們一家,很想知道近況如何,所以會產生很多猜測。 其中我就猜測為,是不是女兒夭折了,雲蕾傷心而亡。 我覺得這樣的邏輯也可以自洽的。 而且到了《廣陵劍》裡,根本就沒提到這個女兒,那時候是張丹楓臨終,他不可能不想起獨身愛女的,但是愣沒提到。 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有隱情呢? 假如按照我的故事來編的話,是於承珠欺師滅祖,弒殺師母,屠殺師妹,這麼不光彩的事情,那麼自然不會被提及。 而且於承珠很愛張丹楓,還為他畫了一幅畫,這幅畫就是後來孟華看到的那幅,既然那幅畫留下了,那麼在張丹楓的記憶中,他選擇的是,就是他們夫婦在一起,還沒有張翕這個女兒,而那時候於承珠還小,他一直是活在這樣的記憶中。 這樣倒也說得通,都是那麼慘痛的故事,何必和盤托出呢,讓他選擇性記憶,過完這一生,又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又了加了張丹楓要留下白雲和青冥兩把劍在身邊,這樣就可以交給後來的陳石星。 而他有言在先,把這兩把劍送給霍天都,也因為發生過於承珠的慘案,那麼霍天都也覺得不吉,不想留著原來的名字,而是改為遊龍和斷玉,這樣也可以解釋得通。 總之這樣一個故事一出來,很多矛盾的,無法解釋的東西就可以弄通了。 我也感覺怎麼就跟劉心武先生寫《秦可卿之死》一樣呢,他是覺得秦可卿這個人物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於是費了心思去琢磨,居然琢磨出很多東西來,而且他也寫了這麼一部小說。 被他這麼一說,也有可行之處,會增加很多樂趣。 很多年之前,我看過《秦可卿之死》,感覺這種思路很可取,估計也是有意無意地沿用進來了。 記得第一次看《秦可卿之死》的時候,我是嘆為觀止,那時候覺得沒有這本書的話,我都不會看到那麼多隱秘的事情,那是怎麼看出來的呢?很好奇,也覺得作者很偉大。 現在覺得這本書是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寫書評,去思考時,有時也是用這本書的思路。 小時候看《散花女俠》時,是覺得於承珠其實愛她師父的,現在也遇到一些網友,他們說,看《散花女俠》看到最後也不知道小女主究竟愛的是誰。看到這句話,我忍不住笑出來了,還會有誰,自然是她的寶貝師父了。 然後還有一個徒弟愛上師父的例子,那就是《雪花神劍》裡聶小鳳和羅玄,巧的是也是去年這時候,在抖音視頻裡刷到的聶小鳳之死,看得出來的,她師父羅玄明明是愛著她的,偏偏怎麼都不肯承認,的確是糾結得很。 到了最後,她是被女兒廢了武功,還自殺的,看到她死的情形,我是產生了同情,覺得就是她師父不好。 所以在我的《鷓鴣飲瓊錄》裡把這個故事給翻轉了,《鷓鴣飲瓊錄》裡的倪紫夢和陸世就是羅玄和聶小鳳。 然後我是讓他們成的,去年這時候就覺得不服氣,羅玄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掌門嗎?又不是宗師,所以我就要跟他對著乾。 可後來,我仔細一想,同時也因為群裡的朋友很喜歡《雪花神劍》,我就寫了劇集評,在寫的時候免不了去看劇,總要刷一遍再去評論的,我可不習慣看都沒看過,或者沒看完,然後隨便評論。 在觀看和思考的時候,我發現了一點,聶小鳳是魔教中人,他師父羅玄在天下英雄麵前保她下來,為的是教她歸正路。可沒想到師徒戀上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羅玄非愛上聶小鳳不可了,如果不愛,那麼他的矛盾和糾結就沒那麼深,戲劇性就沒那麼強。 這麼一來,不但是羅玄監守自盜,還冒天下之大不諱,他說的話,又有什麼用,所以他要逃避,為的是他內心的正義感。 聶小鳳的愛情和他內心的正義感是產生沖突的,所以說,聶小鳳是真的不懂事,她這樣是陷恩師以及戀人於萬劫不復之地。 當然在戀愛大於天的少女時期,跟一個戀愛中的小姑娘還講什麼道理呢?也都沒錯,可都碰到了一起。 所以看了後,我就隻有笑,不敢再去評論誰好誰壞了。 都沒有錯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就是糾纏到了一塊兒去了。 然後這種戲看著就樂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本來也就是圖一個樂子,別去太多計較。 當然張丹楓與於承珠之間,他其實也是知道的,比如說在《散花女俠》裡,張丹楓拿著兩把劍對敵,於承珠去幫他的忙,她拿著青冥劍,一劍過去,正補上了師父劍法的缺口,當下張丹楓是收劍的。 事後他是誇贊徒弟的,可仔細想想,何嘗不是他察覺了,然後王顧左右而言他。 就把徒弟往強爹勝祖宗這條路上引呢? 誇贊徒兒,為的是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把精力用在武學上。 而於承珠也不是不知道,可是既然師父已經這麼做了,她也不願意拂逆。 所以當她跨出關鍵性的這一步時,其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而且這一步一旦不被認可,一旦太過用力,她是沒有勇氣再跨一步的。 所以產生了後悔,要回歸原位也是正常的。 這本書雖然結束了,我好像還是意猶未盡,哈哈,寫完了,都感覺舍不得。 假如有機會再寫一遍的話,我覺得我會寫得更好的。 而目前,那麼就先這樣了,畢竟該放下時也要先放下。 今天有群友問我接下來寫什麼,我還沒想好呢,就想先休息吧。 但是不想停下來,這種想寫的節奏還是很好的,我想保留下來,所以怎麼也要每天寫點什麼。 因此就有了現在這本書。 現在也覺得開始適應了,那麼就先這麼著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了,我要去做別的事情了。晚安! 202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