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峰回路轉作嫁衣,官升3級困局中(1 / 1)

不夠曲折的故事,怎麼能體現出歷史的無常?   不夠跌宕的劇情,怎麼能演繹出炎漢四百年的浪漫?   就在付燚稍稍可惜之時,上位的關羽卻是已經開啟了點將模式:“趙累。”   “末將在。”站在一旁的趙累當即出班答道。   “領兩千兵馬,押送兩萬降兵,前往漢中。”關羽隨即吩咐道。   “是,末將領命。”趙累立即抱拳答應道。   話音落下,趙累隨即回到自己位置上,而付燚的眼神卻是盯在了趙累的身上,腦子更是飛快地運轉了起來。   沒辦法,他可不是趙累的部將,想要加入這趙累的押送的隊伍,恐怕還得想想辦法才是。   可惜,不待付燚想出辦法呢,一聲冷冷的“軍候,付燚”,便已經將付燚從萬千的思緒中給踢了出來。   “末將在。”下意識地,付燚已經出班抱拳答道。   抬起了頭,迎麵撞上的,卻是關將軍那張棗紅色的臉龐,難得的是,這張嚴肅的臉上,確實略帶這絲絲笑意。   隻是,這明明是和煦無比的笑容,落在了付燚的心頭,卻是如同冬夜的寒風一般,隻有徹骨的寒冷包裹著他。   很明顯,付燚已經猜到了關羽想要對他說什麼。   果然,迎著付燚的眼神,關羽也是再度開口道:“軍侯付燚,先有生擒敵將之功,又兼獻策之謀在後,著晉為裨將軍。領兵兩千,押送降兵回返江陵,並協助江陵守糜芳編練士卒,以期盡快成軍來援。”   話音落下,眾人頓時都是一驚!   無他,關將軍給付燚的獎賞太重了。從軍候到司馬、校尉再到這裨將軍,這幾乎是連升了三級不止。   尤其是從校尉升為裨將軍,雖然裨將軍隻是最為低級的將軍,但對於如今的漢軍而言,這幾乎是階層的跨越了。   升為裨將軍,也就意味著有獨立指揮作戰的權利,也更意味著每次的軍議都可以站到帳內,哪怕隻能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   獨立領兵,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立功機會;而能站到帳內,則能有更多在主將麵前表現的機會,甚至直接參與軍機也不是不可能。   僅僅這兩項權利,就能讓裨將軍一眾校尉就有了天壤之別了。   按理來說,付燚生擒敵將的功勞雖大,但畢竟是在大戰已經塵埃落定之後才生擒的龐德,加之龐德並未投降,僅僅這份功勞是根本不夠付燚升到裨將軍的,甚至連升到校尉都堪堪足夠。   可偏偏,關將軍就是打破常規的拔擢了付燚。   原因無他,這份拔擢既是對付燚連續兩次出策的褒獎,更是關將軍對付燚知忠明義的獎賞,也更是關將軍對付燚才智灼識的看重,以及對付燚能力的考驗。   當然,之所以拔苗助長似的拔擢付燚,關鍵的關鍵還是關將軍的手邊太缺人了。   尤其是在馬良等一眾文臣武將離開荊州前往益州之後,關將軍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旁人才的空缺。   論勇將,關將軍倒還有關平、周倉、廖化等人可用,可論智將,尤其是可以獨當一麵的智將方麵,荊州方麵是真的缺。   趙累或許算是半個吧,但也僅僅算是合格而已,守城或可勉力為之,進攻確實萬萬不能的。   這唯一的可以獨當一麵的將領,關羽自然是要帶在身邊,畢竟在荊襄前線,關羽所要麵對的可是魏國近乎全部的精銳悍將。   這也是王甫建議將趙累留在江陵,關羽卻還是將趙累帶在身邊。   而比智將更缺的,卻是能在關羽身邊與其討論、參詳戰事並且查缺補漏之人。這方麵,自從馬良走後便一直缺席著。   王甫?   或許是個好的佐官,可問題的關鍵是,他沒帶過兵,根本不知兵啊!政務和用人方麵或許還能提些建議,可關於軍略,卻是根本上不得臺麵。   而能臣武將的缺失,也是造成關羽最後敗走麥城的重要因素。   但凡有魏延、趙雲這樣的名將在身邊,關羽大可以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便輕裝回援,趁著吳軍立足未穩之際,憑借著其自身在荊州的威望,未必就奪不回江陵城。   但凡有馬良、廖立這樣的能臣在身邊,關羽也不用將自己的老巢交給自己剛剛斥責過的國舅爺糜芳。   不管怎樣,關羽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身邊的人員缺失,因此在看到了付燚的見識格局之後,也是生了愛才之心,破格拔擢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將從關將軍的話語中自然也是聽出了其對付燚的愛護之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自然,所有人也都明白,此話一出,已是軍令,當即眾將也是紛紛閉上了準備勸說的嘴巴,隨即也是紛紛一臉羨慕地看向了付燚。   一個裨將的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小小的裨將卻能入關將軍的法眼,其未來必然不可限量。   隻是,隨著關羽的話音落下,迎著眾將艷羨的眼神,付燚懸著的心終於還是死了。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死局:回江陵?還要協助糜芳練兵?   那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等吳軍來了,糜芳投降發,自己降是不降?   不降?恐怕立時就是個死。   投降?不說自己才被關羽拔擢,一旦投降會遭到怎樣令人不齒的境遇,就單單是內心對關將軍、對蜀漢、對丞相的敬意,就根本不允許自己降吳叛漢啊!   從穿越而來,付燚的確想過不知多少辦法,試圖讓自己能夠活下去。   但付燚唯獨沒有想過投降二字。   付燚可不想千百年後,自己的銅像跪在武侯廟前供萬人唾棄,更不想“付”之一姓從此與忘恩負義掛上鉤。   更何況,投降的對象還是東吳的鼠輩。即便是投降了,也沒啥好日子過。   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似乎,死戰而亡,已經是付燚所能看到的最好的結局了。   一想到自己來到這精彩的三國還沒有幾日的時間,就要麵臨著這必死的結局,一時間,付燚也有些悲從中來。   眼見著付燚還在愣神,眾將軍倒也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