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我乃大秦右相,豈能隨你做事!(1 / 1)

馮去疾一路上喋喋不休,而李斯卻始終麵帶微笑,不予回應,隻在心中暗自竊喜,先前自己也與他有著同樣的擔憂啊。   當那番話音剛落,兩人穿過長長的回廊,步入了外廳。   此時贏恒正端坐於上座,悠然品茗,一旁的紫衣伶俐地侍候著。這畫麵映入二人眼簾。   李斯不待馮去疾有所反應,便率先向前,舉止恭敬有加,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之禮,深深一揖。   “微臣李斯,參見公子!”   “啪嗒”一聲,贏恒隨手將茶杯蓋合上,遞給了身旁的紫衣,然後抬起眼眸,以一個鼻音回應。   “嗯。”   接著吩咐道:“你先到旁邊等候。”   李斯依言走向門廳的客位坐下。   此刻,馮去疾立在中央,猶如一名犯錯的學生,滿身的局促與不安。   他心中暗想,李丞相竟對十三公子行此君臣大禮,言語間又如此謙遜客氣,這其中寓意何在?   莫非這是刻意做給我看的嗎?   即便李丞相陪十三公子嬉戲過招,也不至於這般姿態吧?   贏恒的目光轉向馮去疾,隻見他國字臉龐,頭發略顯斑白。   從史書記載中依稀記得,這位馮相確有過人之處和赫赫功績,隻是時人見識有限。   縱有美名與功勞,在胡亥強行征召民眾修建阿房宮而不聽勸阻後,馮相選擇了以死明誌。   一個丞相,因無法說服皇帝而選擇自盡,這在贏恒看來,並非英勇之舉,實為缺乏擔當的懦弱表現。   他心中暗嘆,終究是難當大任之才。   馮去疾站立良久,靜待了約莫十個呼吸的時間,見十三公子仍對他的話語置若罔聞,不禁心生焦急。   “公子,你與李斯之間的嬉鬧,老臣可以不管,但大秦天下絕非你手中任意把玩的物件。”   他語重心長地勸誡道:“望你能盡快將權力交還於我與李斯,你們若想怎麼玩耍都行,而我還要緊忙回去處理關乎秦朝國運的大事。”   又是一個被愚忠蒙蔽雙眼的重臣,贏恒饒有興致地審視著他,這個時代多數文官似乎皆如此,見識淺陋,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先前父皇在位,我尚不願插手朝政,然而如今大秦這條巨輪已然風雨飄搖,若再不挺身而出,恐怕三年之內大秦江山就將傾覆。”   隨後又沉聲道:“馮相,今日邀你入內,便是希望你能隨我一道,力挽狂瀾,平定內憂外患,開疆拓土,共創我大秦萬世輝煌。”   馮去疾正要開口婉拒,表示自己並無此等扭轉乾坤的能力,卻聽見贏恒繼續說:“當然,這個過程主要由我來主導,至多需要你從旁協助,打打下手即可。”   此言一出,馮去疾頓時怒目圓睜,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十三公子,您請我進來,竟是為了這般羞辱於我?!”   “我是堂堂大秦右相,地位還在李斯之上,怎能屈尊降貴,隨你一同做事?”   公子,你是否以為治理國家就如同兒戲般輕鬆,隻需揮手之間就能開疆拓土?   馮去疾直指要害,毫不留情地詰問著。   “暫且不論其他潛在禍患,臣僅就當前大秦所麵臨的困局闡述,眼下正值災荒肆虐,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而原六國的貴族們卻在囤積糧食、購馬蓄力,暗中覬覦。”   “這等亂象,公子可有對策應對?”   贏恒深以為然地點點頭,喟嘆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此乃亂世之象也。”   隨後回應道:“對此,我自有治標與治本兩種策略,兩者並施,或可破此僵局。”   “然而,在此之前,我倒想先聽聽身為大秦右相的你是如何看待並打算如何處置這一棘手問題。”   盡管馮去疾心中並不願過多與贏恒周旋,但為了能從李斯手中奪取更多權力,他還是按捺下性子,細致入微地剖析起來。   “時值天災人禍,貴族階層掌控著社會絕大部分財富,一旦他們借此機會大規模屯糧,普通百姓便隻能仰其鼻息生存。”   “如此一來,他們將輕易掌握民眾生計,倘若其中有人懷揣叛秦復國之心,在握有人心和財源的基礎上揭竿而起,局勢便會瞬息萬變,難以控製。”   馮去疾所述的情況恰恰切中了時弊。   如今,大秦統一天下不過十數載,能做到車同軌、書同文已實屬不易。想要徹底收服原先六國貴族,令其全心歸順,實為難上加難。   幸得秦皇雄才大略,尚能震懾住這些舊貴族的反叛之心。   然而,一旦始皇駕崩的消息傳開,天下必將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在這緊要關頭,大秦又遭遇天降饑荒的打擊,無疑令本已困厄的局麵雪上加霜。   馮去疾丞相深諳此理,沉吟良久後,才正重地提出建議。   “當前情勢下,微臣認為唯有開放官倉,發放糧食,以安撫百姓,穩固民心,從而延緩六國遺族招兵買馬的步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確實,有了糧食的百姓大多不願涉足死亡率極高的戰場。   然而,贏恒聽罷卻微微搖頭,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憂慮。   “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不過是將大秦麵臨的危機暫時往後推移一年半載罷了。”   馮去疾聞之,臉色一變,瞪大眼睛表示異議。   贏恒緊接著拋出了一個直擊要害的問題。   “如果我們此刻開倉放糧,那我大秦幾十萬軍士靠什麼果腹?”   “倘若匈奴、百越在此時趁虛而入,我們又如何抵禦外敵?”   這個問題猶如一道靈魂拷問,深深刺痛了李斯和馮去疾的心。   他們深知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困境——此時的天下,主要糧食作物是稷黍,在沒有化肥與現代耕種技術的輔助下,單靠天養地育,畝產不過區區二三百斤。   一旦遭遇天災人禍,便可能顆粒無收。   而大秦繁重的兵役勞役製度,使得數十萬軍士、上百萬勞役人口,全都需要依靠民間征收的糧食來維持生計。   時值災荒,百姓無糧可食,倘若開放官倉賑濟民眾,則軍士與勞役將麵臨饑餓的威脅。   一旦此時匈奴趁虛而入,大秦帝國恐將陷入風雨飄搖之境。   然而,若是緊閉官倉,任由民間易子而食,千裡沃野轉瞬成為餓殍遍野的人間地獄,不僅民生哀鴻遍野,更給了六國殘餘貴族以可乘之機。   他們隻需極少量糧食,便可招攬無數饑民為兵,手持兵刃直指鹹陽城下,屆時大秦江山依舊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