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遠說碧雲山這事兒說來話長還真不是托辭。光是碧雲山從建立到興起以及後來幾度興衰都能說上一天,要是再說到他們家與碧雲山的恩怨糾葛那就更多了。 不過,看胥琰難得興致盎然的樣子,盧明遠也不願讓他失望,便撿了些重要的說了一些。 大概六百年前,當時主掌中原的是建國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大梁王朝。前一百年,大梁在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蒸蒸日上,四海臣服。但接下來的五十年裡大梁卻國運不濟,先後出了多位短命皇帝。皇位更迭頻繁,朝局動蕩不穩,野心勃勃之人撥弄權術、戕害忠良。整個大梁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恰逢此時,大梁北麵的勁敵匈奴大肆南下,攻城掠寨,恍入無人之境。當時在位的梁厲宗不過是個十歲不到的孩子,朝政完全被外戚把持。外敵入侵,朝臣想的不是全力退敵,而是以此為契機打擊政敵。 大梁朝廷的不作為讓匈奴人更加猖狂,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燒殺搶掠,開始有目的地一步步侵占大梁的城池土地。 等到大梁朝臣終於反應過來時,匈奴人已經快打到梁京了。 麵對身死族滅的風險,大梁士族爆發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力量,掀翻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外戚,遴選了宗室中能力出眾的常洛王當攝政王。 常洛王攝政後大刀闊斧革除弊政,又選賢任能,挑選能臣良將前去抗擊匈奴,勉強抵住了匈奴的撻伐。 如此一來常洛王聲望日隆,梁厲宗這個傀儡皇帝的日子卻越來越艱難。朝野上下廢掉幼帝另立新主的呼聲越來越高。 就在朝臣已經開始著手廢立之事時,邊境傳回的消息讓局勢再次波雲詭譎起來。 梁厲宗的胞姐,大梁平寧公主暗自帥自己的親衛前往邊境。她收攏了在外戚倒臺風波中遭難的舅父在邊軍中的舊勢力,打出忠君衛國的大旗,竟然真的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屢戰屢勝。 平寧公主在戰場上鋒芒畢露,大肆展示了她不同尋常的文韜武略,獲得了整個北地所有百姓的崇拜甚至信仰。 隨著平寧公主奪回失地的消息不斷傳回梁京,關於廢立的爭論悄然平息。 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年,大梁和匈奴在各自付出沉重的代價後終於休戰言和。平寧公主作為最大的功臣帥軍回京之日,小皇帝和攝政王帶領文武百官出城十裡相迎,大梁京城淹沒在久違的和平帶來的喜悅中。 但有心人都知道,大梁朝堂上一直勉強維持的微妙平衡隨著平寧公主的凱旋不攻自破。 所有人都在觀望京中的權利格局到底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 所有人也都在忐忑,如果攝政王和平寧公主相互鬥法,千瘡百孔的大梁是否還能經得起他們的折騰。 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平寧公主在梁京舉行盛大慶功宴的第二天走進了攝政王府。她出來後便在當日的朝會上宣布支持廢掉她胞弟的皇位,改立攝政王為新帝。 同時,她要求在大梁西北地區劃出一塊領地用於安置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娘子軍以及在戰亂中失去依靠的婦孺。她特別強調這塊領地並非她的封地,而是屬於將在那裡生活的所有女子,那裡的一切事務大梁不得乾預。 不過,她也表示這塊領地中的力量絕不會摻和到王朝內部的事務中,她們的劍鋒永遠向外。 平寧公主的表態在梁京引起了軒然大波,沒人願意相信她會這麼輕易地把自家的皇位讓出去,那可是她出生入死多年拿命保下來的。 一時間大梁上下,各種陰謀言論甚囂塵上。 攝政王一脈的朝臣對此雖然將信將疑,但欣喜更甚。他們本來已經摩拳擦掌準備與保皇派好好乾上一場了,沒想到保皇派最難啃的骨頭自己先投降了。 雖然平寧公主要求在大梁境內搞個自立的小國非常不像話,但與整個大梁相比卻是雲泥之別。 最終,大梁的這一場政治危機就這樣以一種非常潦草的形式終結。 小皇帝讓位,攝政王登基。新帝為表敬意將平寧公主冊封為護國長公主,將江南一帶最富裕的揚州封為她的食邑,還特許她保留了五千親衛。 被迫讓位的小皇帝也被封為靖王,雖終生不得離開京城,卻也得以善終。 而平寧公主在新帝登基後便離開京城,前往西北,到了她跟朝廷討要的那一塊領地。 那是她在之前征戰四方時發現的地方。方圓數百裡,群山環繞。其中最巍峨雄奇的一座山被當地人喚作碧雲山,相傳古時曾有一位碧雲仙子在此山修行,最終得道升仙,此山因以得名。 平寧公主便索性把她討要來的那塊領地命名為碧雲山。 碧雲山創立之初本是為了安置在戰爭中受傷的女將士和流離失所的婦孺,給她們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而當受天下萬民敬仰的平寧公主成了碧雲山第一任山,這裡自然而然地便成了天下女子心中的聖地,極盡繁榮。 不過,平寧公主薨逝後大梁朝廷一度想收回這塊法外之地,卻遭到了碧雲山繼任山主平寧公主義女丹陽郡主的強烈反對。 平寧公主的影響力太過恐怖,而丹陽郡主也是在軍中起家,又修習了平寧公主在碧雲山清修時集畢生之力創立的碧落劍訣,實力強橫無比。 大梁朝廷不願與之硬碰硬,就退了一步轉而送宗室女前去碧雲山進行修習。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掌控碧雲山。 隻是還未等到這個目標實現,大梁近兩百年的積弊便逐漸暴露,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國力日益衰微。最終皇權旁落,諸侯並起,中原王朝再度陷入分崩離析。 碧雲山則秉持平寧公主的承諾絕不插手王朝內部的權力鬥爭。隻是在北方和西方外敵趁中原王朝內亂而趁火打劫的時候出山抵禦外敵。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新生的王朝減輕了壓力,讓他們不至於在逐鹿中原的時候還要麵臨外敵的挑戰。 因此,在混戰中勝出的新王朝並未對碧雲山這個與前朝宗室密切相關的勢力大動乾戈。除了收回了碧雲山的部分領地外,對碧雲山在王朝內的其餘待遇仍與前朝保持一致。 碧雲山就這樣存活下來,並逐漸轉變為一個特殊的江湖勢力,靠著堅守平寧公主的諾言走到了今天。 時至今日,碧雲山雖然幾經興衰,勢力已經遠遠比不上當年平寧公主在世時振臂一呼便有萬民相迎之威,但在大齊西北地域仍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大齊開國之初,碧雲山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震懾了蠢蠢欲動的西戎。為了保持與碧雲山的聯係,大齊宗室也效仿前朝送宗室女入碧雲山修行。 太宗朝時,平郡王之女寧陽縣主因性情聰慧、根骨上佳被選中送入碧雲山。她十歲入碧雲山,在那裡度過了她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十五年。 她在碧雲山習武修行,結識姐妹至交,也在那裡覓得佳婿,喜得愛女。 然而,世事難料。她那富貴閑人的父王竟然一朝登臨帝位。她再也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普通旁支宗室女。 哪怕她僅僅是順宗皇帝眾多子女中不受寵且已嫁為人婦的庶女,也免不了被冊封為大齊公主。 成為大齊公主就意味著她必須脫離被她視為真正家園的碧雲山,告別碧雲山無拘無束的生活,去往規矩森嚴的大齊新京。 這對習慣了自由自在生活的寧陽縣主來說是極為不幸的事。更何況回京後還可能被卷入她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們攪起的爭儲漩渦。 隻是,皇權之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寧陽縣主雖極不願回京,卻也無可奈何。不得不攜夫挈女前往大齊新京,最終受封寧陽公主。 新京無盡繁華,是大齊百姓心生向往之地。但對寧陽公主來說在這兒生活的每一天都十分煎熬。 更何況,在碧雲山與她關係最親密的兩個師妹也因為順宗皇帝的意外上位所引發的一係列變故而痛失所愛,一個飽受病痛折磨後又因意外離去,一個封心鎖愛閉關不出。 這是寧陽公主一生中最痛心之事,也是讓她與胞弟也就是大齊當今皇帝泰和帝,以及定國公盧鬆毅兩人關係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 說起來,泰和帝年少時離家遊學,第一站去的便是碧雲山。在那裡,他不僅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姐姐寧陽縣主,結識了慕名而來的世家少年子弟盧鬆毅,更邂逅了他的一生所愛,碧雲山山主的嫡傳弟子歐青禾。 那個時候,少年泰和帝和歐青禾,盧鬆毅和他那也是碧雲山弟子的心上人林弗英,兩對眷侶一起,在碧雲山把酒暢遊,研習武藝,好不快活。 當時的寧陽縣主樂於看到自己從小看護到大的師妹們與弟弟和盧鬆毅這樣有德有才的英武少年交往,也時常加入他們的隊伍中。 他們踏遍碧雲山每個角落後,便開始向西向北遊歷。一同去極西的荒漠中感受大漠孤煙,一路上痛擊沙匪,也去塞外草原上體驗月下馴馬,順帶著解救邊民。那是一段讓他們每個人都終生難忘的美好生活。 隻是順宗皇帝登基,一紙詔書宣召寧陽縣主和少年泰和帝入京,他們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