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二月,桓溫的伐蜀大軍開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 自去年十一月出兵,哪怕是趁敵不備,輕兵疾進,也足足走了三個月,期間攻克無數險阻,可見入蜀之艱難。 桓熙清楚此戰的成敗,因此並沒有過多乾預桓溫的決策,唯恐自己瞎摻和,改變了事情的結果。 他更多時候都是旁聽軍議,而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 當然,在隨父出征的三個月裡,桓熙也有自己的收獲,他在軍事層麵,接受桓溫的言傳身教,受益匪淺。 桓溫的軍事才能稱不上頂尖,在同時代的名將之中,與燕國宗室大將慕容霸(慕容垂)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當然,慕容霸十三歲從軍,一生未嘗敗績,能夠被後人譽為十六國第一戰神,又豈是泛泛之輩。 至少在如今的江南,難以找到在軍事才能上,能與桓溫比肩之人。 對於桓熙來說,父親便是最好的老師。 桓溫對待自己的嫡長子,自然是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但凡在行軍布陣之時,桓熙有疑問之處,他總會耐心解答。 而桓熙表現出來的悟性,同樣也讓桓溫欣慰不已。 成漢一方以李福、李權、昝堅三位將軍領兵抵禦晉軍,李福、昝堅兵至合水(今四川彭山縣府河與岷江交匯處)。 漢軍諸將請求在岷江以南布防,以逸待勞,但昝堅極力主張主動出擊,渡過岷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縣東)開進,迎戰晉軍。 李福被昝堅說服,二人於是東出,卻恰恰與晉軍異道而行,三月,晉軍抵達彭模(今四川彭山縣東南)。 桓溫在彭模召開軍議,商量下一步的行動方案,有將佐建議桓溫兵分兩路,齊頭並進,先鋒袁喬率先站出來反對道: “如今我軍孤懸於萬裡之外,勝則大功可立,敗則屍骨無存,當合勢齊力,以取一戰之捷,不如破釜沉舟,隻帶三日之糧,全軍突進,以示決心,必可勝也!” 不得不說,袁喬此計可謂大膽,若是不能攻克成都,必然陷入彈盡糧絕,無以為繼的險境。 就在帥帳內議論之聲嗡嗡作響之際,向來三緘其口的桓熙站出來力挺袁喬: “我軍兵少,豈能分兵並進,父帥!孩兒以為,任他幾路來,我隻一路去,可留下少量將士守衛輜重,大軍奇襲成都。 “李勢見我等兵少,必然倉促出城迎戰,若能一戰破之,必能攻取成都,繼而逼降蜀寇!” 袁喬向桓熙投去感激的目光,從最開始的江陵軍議開始,桓熙在桓溫麾下將佐意見相左之際,都與他不謀而合,也讓袁喬生出知己之感。 桓溫見袁喬、桓熙都堅持奇襲成都,再無半分猶豫,當即力排眾議,留參軍孫盛、以及周撫之子周楚在彭模看守輜重,而他則率領主力,隻帶三日糧食,奔襲成都。 益州,成都。 “你說什麼!晉軍逼近京城!李福、昝堅他們是乾什麼吃的!何以未聞敗績,而放晉軍過境,莫非晉人都生了翅膀,能夠飛過來!” 國主李勢聽說消息,惶恐不已,他厲聲喝道。 通稟消息之人驚恐不已,隻得道出實情: “二位將軍迎擊晉軍,卻走錯了道路,如今正在犍為。” 李勢更是怒不可遏,西漢李廣出塞迷路,那還能歸咎於人生地不熟,但本土作戰,李福、昝堅也能走錯道路,實在讓他氣憤難平。 事已至此,好在三路大軍還有李權一路守衛京畿重地,李勢趕忙派人傳訊李權,命他阻擊桓溫。 眾人退去後,李勢怒氣難消,卻有一名少女走進了偏殿,她年紀不大,才十四歲,生得花容月貌,有傾國之色,隻見她勸慰道: “父皇無需擔憂,晉軍兵少,隻需李福、昝堅二位將軍領兵回援,必可逢兇化吉。” 少女正是李勢之女,成漢公主李媛。 見到愛女,李勢心中的煩躁也平息了許多,他嘆息道: “隻希望叔父能夠為朕攔截晉人。” 李權是李福的父親,也是李勢的叔父。 然而,前方很快傳來戰報,李權三戰三敗,已經被桓溫突破了防線,晉軍氣勢如虹,正向成都殺來。 李勢更為驚恐,他本要據城堅守,以待援軍,但是禍不單行,前線又有噩耗傳來。 李福得知晉軍奔襲成都,於是回軍進攻彭模,彭模是晉軍的輜重所在,李福此舉自然是在圍魏救趙,卻被桓溫部將孫盛、周楚擊退。 而昝堅在犍為沒有等到晉軍,倉促回師,半道得知桓溫已經兵臨成都城下,昝堅部眾不戰而潰。 如今援軍已經沒了指望,城內人心惶惶,難以堅守,李勢聽從侍中馮孚建議,趁桓溫兵少,集中成都兵力,出城迎戰。 兩軍在成都城外的笮橋決戰,桓溫親臨前線指揮,桓熙騎馬與父親並立。 戰況激烈,殺聲震天,晉軍雖然精銳,但畢竟兵少,漢軍以眾淩寡,一度占據了優勢。 “報!大帥,前方戰事不利,龔參軍戰死!” 龔參軍即為桓溫幕府參軍龔護,桓熙對他有印象,是個性情剛烈的中年漢子。 追隨桓溫督戰的將佐眼見戰線正向本方推移,盡皆心生懼意,恰逢此時一支漢軍的箭矢射到了桓溫的馬前。 敵方箭矢能夠射到本方主帥跟前,足見戰場形勢危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此刻,就連桓溫也有了退意。 “傳我帥令,擊鼓退兵。” 話音剛落,身旁的桓熙突然喝道: “不可!如今我軍糧少兵寡,孤軍深入,可謂有進無退! “今日退兵,必成潰軍之勢,伐蜀之役,也將功敗垂成! “父帥!我們輸不起! “此前漢軍接連失敗,今日不過是一股作氣罷了,隻要能夠抵禦住他們的進攻,其眾必潰! “狹路相逢勇者勝!還請父親下令擊進鼓,激勵前軍士氣!” 桓溫聞言,一咬牙,大喊道: “進鼓!擂進鼓!” 桓熙來不及高興,連忙翻身下馬。 他擔心鼓吏在驚慌之下,忙中出錯,將進鼓擊成退鼓,索性一把搶過鼓吏手中的鼓槌,施展渾身力氣,擂響進鼓。 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袁喬聽得進鼓的鼓點,趁勢激勵將士奮勇作戰,漢軍不能突破晉軍的陣型,果然士氣轉弱,進而衰竭,晉軍得以在城外大破漢軍。 鼓吏目瞪口呆的注視著戰場上形勢逆轉,而此時,早已力竭的桓熙將鼓槌交還給了鼓吏。 原本這場大戰,應該是鼓吏忙中出錯,將退鼓擊成進鼓,使得晉軍反敗為勝。 桓熙並非有意要搶鼓吏的風頭,而是在救他。 畢竟,此風不可長,若是嘉獎了鼓吏,誰知道下次大戰,還會不會有人自作主張,不遵桓溫的帥令,而桓溫今後還將如何領兵。 如果交由桓熙來處置,必然斬殺鼓吏,以明軍法,同時厚賜其家人,才能算作賞罰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