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襄陽向西,即為武當(今湖北丹江口),前梁州刺史司馬勛便是移鎮於此。 要是放在過去,東晉與後趙爭奪襄陽,哪怕桓熙心再大,也不敢拖家帶口的領著五千戶將士家屬沿著漢水溯流而往漢中。 自從慕容鮮卑在遼河流域崛起,有賴其宗族俊彥層出不窮,向東逼迫高句麗稱臣,向西隨即吞並宇文鮮卑、段部鮮卑,遂而南下與後趙爭奪河北。 兩國征戰不休,尤其是公元342年,也就是六年前,前燕慕容氏大敗後趙二十萬大軍,重創羯人國力。 如今的後趙,雖然依舊占據了北方的關中以及三河之地,即河南、河北、河東。 但已經無力兩線作戰,同時與東晉、前燕交兵,麵對前燕的威脅,哪怕是石虎這樣的治國黑洞,也知道要與東晉緩和關係,晉趙邊境因而迎來了短暫的安寧。 就在桓熙前往漢中上任的途中,耳聞後趙、前燕兩則消息。 先是後趙內亂,太子石宣殺害其弟,秦公石韜。 這出手足相殘的慘劇還得歸咎於石虎的異想天開。 石虎不耐政務,整日沉迷享樂,於是開創性的將國政交由太子石宣與秦公石韜,讓他們二人按日輪換。 此舉引發二人的矛盾,恰逢石虎又有廢儲之心,更使石宣不安。 驚懼之下,石宣派親信楊坯等人刺殺石韜。 石韜被人斬斷手足,刺瞎雙眼,開膛破肚而死。 石宣在葬禮上,不僅豪無悲傷之色,甚至在靈堂直言‘嗬嗬’,繼而掀開石韜壽被,確認其弟已死,大笑而去。 然而事情敗露,石宣被石虎所擒,憤怒的石虎用鐵環穿透石宣兩額,將其鎖住,又將石宣的飯菜倒入木槽,使其如豬狗一般進食。 但這並不能緩解石虎的怨恨,他將石宣折磨致死,挫骨揚灰,又絕石宣子嗣,其中就包括了深受石虎寵愛的小孫兒。 任憑孫兒拽著自己的衣服,在懷中哭求,石虎始終不曾心慈手軟。 石宣寵臣三百餘人、宦官五十餘人,盡遭車裂,石宣之母杜皇後被廢為庶人,東宮衛士十餘萬,盡數被石虎發配涼州。 石虎棄長立幼,改立十歲的幼子石世為太子,但東宮已遭廢棄,被石虎用來養豬。 發泄過心中的憤怒之後,石虎的身體也終於垮了下去,如今正臥病於鄴城。 後趙國內生亂,本該是前燕出兵河北的大好時機,但恰逢此時,燕王慕容皝病危,死前,慕容皝傳位給次子慕容儁,叮囑慕容儁,要將國事交給慕容恪處置。 慕容恪是慕容皝第四子,因母親身份卑微,自小不受其父重視,直至十五歲從軍,嶄露頭角,隨後屢立功勛,得以專製軍權。 十年前,慕容恪曾以兩千騎兵追擊石虎,斬首三萬餘級。 同年,又在三藏口大敗趙軍,三萬後趙將士,被慕容恪殺傷大半。 前燕這些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慕容恪都有參與,功不可沒,以至於被後世稱為東晉十六國第一戰神的慕容垂,也在這一時期,生活在兄長的陰影之下。 慕容垂是慕容皝的第五子,隻是如今尚未改名,依然被喚作慕容霸。 按理說,慕容皝傳位於次子,又以第四子掌權,這般安排早晚會禍起蕭墻。 但桓熙卻清楚,慕容恪不僅智勇雙全,更是德行出眾。 他們這一代人,提前透支了慕容氏的氣運,人才輩出也就罷了,還偏偏尊崇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生不出僭越之心。 不過桓熙也不懼怕他們,隻要能尋得關中大賢輔佐,二人齊心協力,又何懼他們慕容氏。 至於桓溫,最好是老老實實在後方搖旗吶喊,不要往前線添亂。 等到將來北定中原,桓熙分他三分之一的功勞,又有何妨。 當然,隻怕桓溫也不會聽從桓熙的安排。 桓熙抵達漢中之時,已經是初冬時節。 幸得朱序、沈勁先往漢中安排住處,才讓隨他而來的五千戶將士家屬有了安身之所。 此前袁喬幕府的僚佐唯有長史、主薄、司馬三人被桓溫召去江陵,另作安排,為桓熙的親信騰出位置,其餘則盡數留任,輔佐桓熙治理梁州。 桓熙以朱序為長史,鄧遐為司馬,桓伊、沈勁為參軍,空出主薄一職,暫時未做安排。 安頓將士一事,交由朱序全權負責,而他自己,則在親自選派細作。 趙歙本是關中人,因北方紛亂,而逃難至梁州。 東晉與後趙並未通商,但私底下的邊境貿易卻不能禁止,趙歙便利用在北方的人脈,做起了倒騰的生意,得以發家致富。 原以為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的過去,卻在桓熙入城的第三天夜裡,被一夥士兵秘密捉來了征虜將軍府。 趙歙以為是自己在邊境走私的事情敗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要被桓熙治罪,不由抖似篩糠,驚恐不已。 在桓熙出現之後,趙歙叩首而泣: “將軍,小民不知哪裡冒犯了將軍,還請將軍開恩。 “小民頗有家資,願盡數獻出,以供將軍養兵之用。” 對於趙歙來說,能夠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桓熙搖搖頭,道: “起來吧,你所作的事情我都清楚,但本將軍無意要治你的罪。” 趙歙一怔,他不知道桓熙深夜將他帶來,究竟所為何事,但聽說自己不會被治罪,難掩心中喜悅,激動道: “將軍若有吩咐,盡管直言,小民願效犬馬之勞。” 桓熙微微頷首,問道: “我聽說你本是關中人士?” “不敢欺瞞將軍,小民是為躲避戰亂,才來到了漢中,在此安家。” “離鄉多年,可想過要回去看看?” “這...” “我聽說華山有一隱士,名叫王猛,字景略,你若能前往關中,為我尋訪此人,請他出山,我必以重賞相謝。” 趙歙不明白桓熙自小長在江東,從未涉足關中,又是從哪裡聽說華山有這麼一位隱士。 當然,以桓熙的身份,做事何須向趙歙解釋,趙歙也不敢追問,如今桓熙發了話,根本就不容他拒絕,更何況還有重賞作為誘惑,趙歙應道: “小民謹遵將軍之命。” 臨別之際,桓熙當麵叮囑趙歙道: “王猛此人,我有大用,切記不可失了禮儀。” 趙歙欣然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