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關上門來(三千)(1 / 1)

渭水以北,有一大片沙草地,東西八十裡,南北三十裡,名為沙苑。   沙苑之中生有茂密的蘆葦叢,桓熙途經此地,不禁有些恍惚,後世的記憶湧了上來。   不由讓他想起,在南北朝末年,曾有一位環保標兵由蒲阪入關,途經此地,明知蘆葦叢中藏有伏兵,卻不願采用火攻之策。   最終,沙苑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空氣也不曾受到汙染。   唯一的遺憾,便是他自己遭遇伏擊,二十萬大軍被人俘虜了七萬。   一時間,桓熙感慨萬千。   他對左右親信道:   “我若能全取關中,自當在此栽樹記功。”   宇文泰在戰後帶頭植樹,為沙苑的綠化作出貢獻,桓熙又怎能落於人後。   遙想諸葛武侯與高王,二人窮其必生之力想要入關,然而至死都未能看一眼長安城。   相較於他們,桓熙自覺受到了上天的眷顧。   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還得對手配合。   如果給後趙一個司馬懿、宇文泰坐鎮關中,他又怎能如此輕易的入主長安。   將雜念盡數拋在腦後,桓熙督率諸軍走出沙苑,前方,已經距離馮翊郡治大荔縣不遠。   馮翊郡隸屬於雍州,其治所大荔縣,位於渭水、北洛水、黃河三河交匯之地,東瀕黃河與蒲阪相望。   如今縣中無主,僅有當地士人出麵維持治安。   原來,麻秋劫持石苞途經此地,聽聞晉軍北伐,趙軍大敗,已然丟了長安,而三輔豪傑紛紛殺官響應。   羯族官吏又怎敢繼續留在城中,紛紛追隨麻秋,前往河東避禍。   桓熙入城撫慰軍民,留下桓伊率領一千將士鎮守馮翊,主持分田,隨即馬不停蹄的繼續向黃河進軍。   來到黃河西岸之時,浮橋早已被趙軍燒斷,但桓熙並不為之犯難,因為他麾下有不少南方將士,不同於北方,南方水網密布,因而架設浮橋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僅僅一天時間,三座浮橋又重現出現在黃河之上。   桓熙看向沈勁,大聲問道:   “沈將軍,可敢作為前軍,先行渡河?”   沈勁唯命是從:   “有何不敢,還請將軍靜待佳音!”   在攻拔子午道關隘時,沈勁部曲陣亡過半,桓熙奪取長安,以沈勁為首功,賞賜他許多錢布,沈勁分文未取,而是恪守承諾,將賞賜一分為二,一份用作剩餘五百將士的賞賜,另一份則留給陣亡將士的家屬。   隨後,沈勁又在長安招募了五百部曲,補足千人。   沈勁不在乎賞賜,不吝惜生死,從軍隻為洗刷宗族恥辱。   此前,桓熙在向建康報捷時,一並上表,請求為吳興沈氏解除禁錮,不再列入刑家之列。   沈勁有感於桓熙的恩義,早就下定決心,誓死追隨。   他新招募的五百人,並非烏合之眾,沈勁將賞賜盡數分給將士的義舉傳揚開來,在他招募部曲時,許多人前來應募。   若非沈勁目前財力不足,隻能養得起一千私兵,隻怕他麾下突然爆出數千兵馬,桓熙也並不驚訝。   而新招募的五百部曲,自然也都是精挑細選的敢戰之士。   沈勁最先踏上浮橋,帶著一千部曲,在桓熙等人的注視下,經由三座浮橋,向對岸殺去。   將士們在沈勁的激勵下,無不奮勇爭先,很快就將對岸的守軍殺潰。   眼見部曲殺紅了眼,自己的隊形已經散亂,不少人甚至還想要繼續追殺潰兵,滿身血汙的沈勁喊道:   “背河結陣!不得追擊!”   部曲們聽見呼喊聲,紛紛止住了腳步,背河結成陣型,保衛三座浮橋,等候晉軍主力過河。   不多時,桓熙麾下八千將士有序來到河東。   他本想讓沈勁的部眾稍作休息,沈勁卻主動請纓道:   “我軍新勝,士氣正旺,而潰兵逃入蒲阪,城中必然人心動搖,末將請為主公奪取此城!”   桓熙看著他渾身浴血的模樣,不由感嘆道:   “世堅還是要愛護身體,將來有的是大戰需要世堅出力,又何愁沒有機會立下功勛。   “我既以上表朝廷,必能使吳興沈氏洗刷恥辱,你無需這般心急。”   沈勁大受感動,但他堅持道:   “末將精力未竭,仍有餘勇,主公為何不用!莫非是認為末將不能為主公攻城拔寨!”   桓熙拗不過他,隻得叮囑沈勁小心行事。   沈勁興沖沖的帶著部曲殺奔蒲阪。   蒲阪守軍聽說晉人北伐,占據關中,如今已經渡過了黃河,早已是人心大亂,城中漢人聽得這一消息,奮起爭奪城池,恰逢沈勁率部殺來,裡應外合之下,晉軍成功奪占蒲阪。   桓熙在後方得到捷報,隨即下令加快行軍速度,趕在天黑之前,進入了這座由河東入關的橋頭堡。   當夜,桓熙在蒲阪為沈勁擺酒慶功,就在諸將以為桓熙將會止步於蒲阪的時候,翌日,桓熙繼續率眾東出。   權翼以為他是被接連不斷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匆匆下馬,拽住了桓熙坐騎的韁繩,苦諫道:   “主公,此前西征成漢、北伐關中,能以一萬精兵成事,已屬萬幸。   “再一再二,豈能再三,若是孤軍深入,必為羯趙重兵所圍剿。   “主公尚且知道勸說沈將軍愛惜身體,如今又怎能立於危墻之下,還請主公就此止步,回師蒲阪。”   桓熙無奈搖頭,他又沒瘋,怎麼可能在關中未穩的情況下企圖奪取河東,他指著前往的汾南高垣(今山西運城稷山縣以西),說道:   “我渡河東出,並非是為了奪取蒲阪,更是要經營此地。”   ......   汾南高垣瀕臨汾河,其東、西、北三麵皆為深溝巨壑,地勢突兀,險峻天成。   眼見三麵絕壁環繞,隻有南側一條道路通行,諸將無不感慨於地勢之險。   桓熙置身於汾南高垣,環顧四周,與眾將說道:   “若能在此修築一城,倚仗地勢,阻絕道路,敵軍縱有千軍萬馬來犯,亦可保蒲阪無虞。”   眾人無不深以為然,在他們的腦海中,甚至已經想象出一座堅持坐落在汾南高垣,而使關東兵馬望城興嘆的一幕。   桓熙看向沈勁,說道:   “我欲留世堅在此安設營寨,守衛高垣,待民夫抵達,為我監造城池。   “念及世堅兵少,我願再分三千將士,世堅可有把握為我阻敵於國門之外。”   沈勁見地勢兇險,縱使敵軍來勢洶洶,可隻有南側能夠通行,也擺不開陣仗,有三四千兵馬足以守衛營寨,他朗聲應道:   “末將必為主公建起一座堅城,以保關中安寧!”   桓熙大慰,當然,建城的圖紙還得交由專業人員去設計。   沈勁又請示道:   “既然要在此地築城,還請主公為城池賜名。”   桓熙心中早有定數,在南北朝末年,汾南高垣曾立起一座堅城,名為玉壁,桓熙自然是打算以玉壁為名,討個彩頭。   但他沒有急於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想看一看麾下將佐們能有什麼好提議。   眾人苦思冥想之際,卻聽權翼沉吟道:   “主公修築此城,是為深壁高壘,拱衛王業,不如將其命名為高王城如何。”   諸將聞言,無不交口稱贊。   桓熙微微頷首,內心卻驚詫不已:   這廝生得濃眉大眼,居然也會是高王的黑粉!   轉念一想,又發覺不對,高王還沒出生,權翼又怎能知道玉壁戰神的鼎鼎大名。   如果不是權翼道出‘深壁高壘,拱衛王業’這八個字,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非單純是在玩梗,桓熙真要把他當作穿越者。   實際上,這八個字也完美的貼合了桓熙的設想,確實是要比玉壁更為合適。   桓熙壓下心中的狐疑,拍板道:   “既然如此,將來城池落成,便取名為高王城!”   當天夜裡,桓熙將權翼喚來帥帳,與他徹夜長談,縱論天下局勢之餘,趁機旁敲側擊,聽得權翼不明所以。   桓熙終於確定,這一切隻是巧合,所謂高王城,不過是權翼靈光乍現而已。   翌日,桓熙分給沈勁三千將士,留他嚴守營寨,隨即率眾班師,不再留戀河東之地。   另一方向,奉命攻取武關的鄧遐也沒有辜負他在後世的盛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取藍田、嶢關、上洛等地,盡取商於,奪占武關。   相較於順風順水的桓熙,坐鎮淮南的征北大將軍褚裒卻遭受重創。   朝廷下詔,不許桓溫出兵中原,卻以褚裒統率三萬大軍北伐。   當消息傳到河北,漢民們無不歡欣鼓舞,扶老攜幼,渡河南下投奔王師之人,竟有多達二十萬。   然而,當這些漢人來到河南的時候,褚裒的北伐大軍已經被後趙李農所擊敗,狼狽退回廣陵(今江蘇揚州)。   東晉西中郎將陳逵聞聽前線戰敗,連夜焚毀囤積在壽春的輜重,棄城而逃。   漢民不知真相,渡河前來投奔,可王師已經退走,他們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而後趙也注意到了這股南下的流民,派遣軍隊截殺,二十萬漢人百姓死傷殆盡,至死也不曾盼見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