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二月下旬,當桓熙正在隴關調運糧草,準備進攻秦州之時,鄴城再次爆發內亂。 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等人密謀誅殺石閔、李農,事情敗露,為石閔、李農所殺。 然而,這並不代表鄴城內亂已定,石閔與羯族權貴之間的矛盾早已沒有了緩和的餘地。 前往宮城的馬車上,石閔與李農對坐,他憤憤不平的說道: “我為太祖武皇帝(石虎)的養孫,他們卻將我視作外人,究竟是何道理!” 石閔一路上都在細數自己為後趙立下的功績。 他就不明白,自己有再造社稷之功,這專製的權力,也是石遵、石鑒他們親手交給自己的,為什麼人人都想要殺他。 李農嘆息道: “武德王為晉人,故不能被羯胡所容。” 石閔聞言,臉色鐵青。 馬車行至鳳陽門外,二人步行下車,石閔卻停住了腳步,多年來縱橫沙場,遊走於生死之間,讓他有了敏銳直覺。 李農不明白石閔為何止步,但石閔已經在招呼身邊的衛隊護著自己往後退。 宮門內,藏有三千羯族甲士,龍驤將軍孫伏都見石閔有所警覺,心知不能再等下去,當即大喝道: “羯人安能為晉奴驅使!為國殺賊,就在今日!” 說罷,與征西將軍劉銖等人領著三千甲士湧出宮門,直奔石閔殺去。 李農見狀大驚,好在石閔經歷多次暗殺,出入宮城,總有衛隊隨行。 一時之間,三千羯族甲士,竟然難以突破石閔衛隊的阻擊,讓石閔、李農二人順利脫身,前去調集兵馬。 孫伏都見狀,隻得退回鳳陽門,封閉宮城以自守。 他對眾人說道: “此番未能如願截殺石、李二人,為今之計,隻能請天子登臨宮門,號召各軍,共擊石閔。” 原來,石鑒自從石苞等人死後,已經被嚇破了膽,不敢反抗。 今日伏殺石閔,是孫伏都、劉銖等羯族將領自作主張。 眾人見石閔走脫,無不驚恐不安,此時孫伏都的提議,也讓他們好似抓住了救命稻草,無不贊同。 孫伏都於是領三十人,闖入石鑒所在的中臺。 石鑒萬分驚恐,他顫聲道: “卿家莫非是奉石閔之命,前來殺我。” 當初石遵就是被突然闖來的周成等人毒殺。 孫伏都見他這副模樣,真不敢相信石虎能夠生出這種兒子來。 但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他徑直道: “石閔、李農造反,正向宮城殺來,臣請陛下親臨鳳陽門,號召各軍,誅除叛逆。” 原來不是來殺自己的,石鑒鬆了一口氣,但緊接著,一顆心又重新提了起來。 石閔掌控京畿兵權,還有李農數萬乞活軍為之助力,他若造反,自己可還有活路。 但奈何孫伏都領著三十名甲士迎到了中臺,由不得石鑒不跟著他走。 途中,有甲士來報,石閔集結大軍正在進攻金明門,石鑒得知消息,靈機一動,他捂著肚子痛苦嚷嚷道: “朕腹痛難耐,不能速行,卿家當先往鳳陽們,率軍增援金明門,不可使石閔入宮。” 孫伏都聞言,頓覺有理,於是拜別石鑒,先行趕往鳳陽門。 待孫伏都走後,石鑒的近宦問道: “陛下,可是要繼續去往鳳陽門。” 石鑒一腳將他踹翻,哪還有方才腹痛的模樣,石鑒惡狠狠的道: “去鳳陽門送死麼!隨我往金明門,迎武德王(石閔)入宮!” 說罷,健步如飛,帶著眾人往金明門去。 金明門外,石閔督率數千將士,正在攻打宮門,而李農則還在為他調集兵馬。 戰事正激烈時,石鑒沖了過來,逼迫守將打開宮門,他率先出宮,向石閔哭訴道: “孫伏都造反,方才挾持了朕,朕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為大王報信,還請大王速速發兵,蕩平叛逆。” 石閔狐疑的看著石鑒,有了石苞的例子,他可不相信石鑒真的與此事無關。 但此時平定叛亂最為緊要,石閔暫時放下與石鑒追究此事,準備事後再來報復。 殊不知,石鑒這一次,是真的被孫伏都等人蒙在鼓裡。 石閔率眾由金明門入宮,先殺此前阻攔自己攻打金明門的守將,再率眾直撲鳳陽門。 而此時,孫伏都帶著麾下甲士,正由鳳陽門向金明門而來。 半途得到消息,聽說石鑒已經打開宮門,命石閔平叛。 自己一心想要誅殺國賊,卻被天子定性為叛逆,孫伏都不由老淚縱橫。 羯族將士,無不憤慨,紛紛抽刀,劈砍閣道,以發泄心中的怨恨。 此時,李農已經調兵圍堵在了宮城之外,孫伏都已經沒了退路,隻得率眾與石閔大戰。 宮城之中,橫屍相枕,流血成渠,三千羯人,無一幸存。 石閔看著滿地的屍體,想到那些羯人拚死血戰的場景,石閔憤怒了,他終於明白,自己與這些胡人,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他抹了一把臉上不知道是誰的血汙,沉聲道: “傳我命令,囚天子於禦龍觀,命尚書王簡、少府王鬱率眾三千守衛禦龍觀,不許任何人與石鑒接觸,懸食以給!” 現在孫伏都等人已死,該是與石鑒算賬的時候了。 一旁正趕來向石閔道賀的石鑒聞聽命令,驚呼道: “朕無罪!此事與朕無關!朕有功於大王!” 然而,沒有人理會他的委屈,石鑒被人強行拖走,將在禦龍觀中靜待其死亡。 石閔繼續下令道: “自今日起,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 石鑒的生死,鄴城民眾並不關心,頂多是再換一位天子罷了,這一年裡,後趙已經先後死了三位國君,臨到年尾,再死一位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但石閔第二道命令,卻將他對羯人的憤怒殃及所有的胡人。 鄴城胡人能夠明確感受到石閔正向自己磨刀霍霍。 一時之間,胡人爭相逃離鄴城。 此舉固然使得石閔與胡人徹底決裂,但方圓百裡之內的漢族流民聞知消息,紛紛湧入鄴城,聽從石閔的號召。 河北流民爭相歸附,也讓石閔更加認定自己與胡人決裂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他再度下令: “近日孫伏都、劉銖叛亂,餘黨已經被殺,並未殃及無辜。 “自今日起,與我同心之人,隻管留在城中,不與我同心者,大可離去,各道城門,皆不得禁止。” 石閔一道令下,再一次刺激了胡人逃離鄴城的熱情。 李農見到胡人紛紛逃走,連忙找到石閔,說道: “今日大王放走這些胡人,他們必然前往襄國投奔石祗,這不是在白白助長石祗的氣焰麼!” 石閔此時也反應過來,自己一時得意忘形,險些鑄成大錯,可如今大量胡人逃離,再想追也追不回來了。 好在石閔有自己的法子,他當即再頒一道詔令: “趙國之人,能夠斬殺一名胡人,將其首級獻於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將悉數拜為牙門將軍!” 一旁的李農看得瞠目結舌,但仔細想來,這也是唯一的法子,他們已經徹底與胡人決裂,隻有得到北方漢人的支持,才能有勝利的希望。 這一詔令,必將挑起北方漢人與胡人多年來的矛盾,彼此仇殺。 果然,詔令一下,數十年來,備受欺辱的漢人盡皆癲狂。 “殺胡!殺胡!” 鄴城完全淪為了煉獄,哪怕是婦孺老幼,都在相互殺戮。 他們之間或許互不相識,但族群之間,積怨已深。 一方為了領賞,為了復仇,自是奮不顧身,另一方為了保命,也不得不奮起反抗,死在這場殺戮盛宴之中的,又何止是胡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鄴城內外,屍橫遍野,一天之內,送來鳳陽門的胡人首級,就有數萬顆。 石閔親自下場,參與其中。 方圓百裡的胡人不分老弱婦孺,盡皆被殺,死者二十餘萬,無人收斂屍骸,被野獸所吞食。 石閔再度下令,命鎮守四方的將帥,斬殺軍中胡人。 有人認為這是亂詔,拒絕奉命行事,也有人響應石閔。 麻秋就是其中之一,他與王朗奉石遵之命攻取蒲阪,但因為無法攻破沈勁的營寨,隻得駐紮於河內。 在得知石遵死後,二人在河內觀望,期間,麻秋襲殺王朗,奪取了他麾下兩萬精騎。 但軍中存在不少王朗的嫡係,不願臣服。 恰逢此時,石閔的殺胡令傳至河內,麻秋大喜,自己正愁沒有借口清除異己。 於是,麻秋一個羯人,居然響應石閔的殺胡令,在軍中大開殺戒。 隻不過麻秋殺的都是王朗的黨羽,而不以胡漢作為區分,死者千餘人。 麻秋也由此掌控了這支軍隊,率部東出,準備返回鄴城。 與此同時,石閔的殺胡令也震驚了北方各地的胡人割據勢力,苻洪得知此事,狂喜不已。 他與石閔本就有舊怨,但也不得不承認,石閔驍勇難當。 苻洪擁眾十餘萬,之所以在枋頭觀望局勢,也是因為忌憚石閔之勇。 如今石閔自絕於胡人,內外六夷必將群起而攻之。 待石閔一死,試問北境,又有誰是自己的對手。 想到這裡,苻洪不由得意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