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 馳援潼關(三千)(1 / 1)

當桓熙還在隴右與前涼僵持,尚未班師之際,王猛得知五萬羌軍西進,火急火燎的趕到了長安。   權翼出城相迎,二人照麵,權翼立即通報情況:   “軍師,我已下令,集結二萬漢、羯將士在長安聽用,與軍師一同馳援潼關。”   此前長安一戰,石苞麾下四萬步騎卸甲而降,桓熙從中選拔一萬五千人,編為戰兵,其餘則盡數作為州郡兵,平日務農,閑時操訓。   王猛點點頭,他並不入城休息,而是徑直去往城外的軍營,邊走邊問道:   “軍中士氣如何?”   權翼長嘆道:   “不瞞軍師,營中部分將士存有怨言。”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務農,但關中的現狀就是地廣人稀,桓熙不可能將他們盡數留下作為戰兵,如果這般做,地裡的田又由誰來耕種。   隻得從中選拔精銳,而將其餘人淘汰為州郡兵。   王猛對此早有準備,他笑道:   “無妨,我已有計策,必能使軍中將士拚死奮戰。”   說著,便將自己的想法道與權翼,權翼聞言,贊道:   “軍師妙計!”   自王猛入主城外大營,帶著二萬漢、羯將士東出,便有兩條流言在軍中傳播。   其一,姚弋仲奉冉閔之命,入關誅殺羯人。   其二,羌人若得關中,漢人復為胡人奴役。   不得不說,這兩條流言效果出奇的好。   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交流不暢,這些關西的底層士卒,若非隨軍開撥,有些人一輩子都走不出縣的範圍。   又怎麼清楚姚弋仲的政治傾向,以及他與冉閔的敵對關係,還不是靠著道聽途說,人雲亦雲。   況且冉閔確實在關東屠戮胡人,說不定他如今對羌人網開一麵,隻將矛頭對準羯人。   而漢人得了均田的實惠,好不容易過上一段時間的安生日子,同樣不願意回到過去的光景。   王猛這兩條流言可謂是對癥下藥,軍中兩萬將士無不決心拚死抵抗,阻攔姚襄入關。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四月上旬,在姚襄日以繼夜的攻勢下,潼關岌岌可危。   羌人甚至一度在城墻站穩腳跟,而潼關守軍無力將他們驅離,正當越來越多的羌人湧上城墻之際,王猛終於帶著援軍走出禁溝,由西側進入關城。   “援軍來了!”   也不知道是誰率先發現身後的援軍,並喊了出來,原本已經力竭的潼關守軍再次迸發鬥誌,奮起餘勇,與新加入的生力軍一同,將羌人殺退。   姚襄此前見羌軍攻上城墻,以為即將攻克潼關,正欲接受諸將的慶賀,哪知道風雲突變,前方的羌軍狼狽撤離,而城墻上爆發出來的歡呼聲,更使他臉色慘白。   王猛趁著羌人被打退的空當,在慶祝的人群中找到杜鬱:   “杜將軍,你先帶領部眾退下休息,既然王某已經趕來了潼關,就不會讓羌人逾越關城一步!”   杜鬱也不逞強,奮戰數日,哪怕就連他自己,也已經精疲力竭,難以堅持,又何況是麾下將士,他嘆息道:   “杜某無力再戰,潼關安危,就仰仗軍師了。”   王猛鄭重頷首。   在他接管潼關的時候,姚襄也從退下來的羌兵口中得知果真是有援軍抵達,雖然具體數量不得而知,但根據羌兵們的說法,城內烏泱泱一片,隻怕不下萬人。   姚襄並非姚弋仲的長子,其兄長姚益生、姚若等人皆在世,但姚弋仲三十多個兒子中,以第五子姚襄的才能最為出眾,就連第二十四子姚萇,相較於這位兄長,也要遜色許多。   當姚萇開創後秦基業後,再回憶起自己的兄長,也感慨自己有四處地方不如他:   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人望而畏之,一也;   當十萬之眾,與天下爭衡,望麾而進,前無橫陣,二也;   溫古知今,講論道藝,駕馭英雄,收羅雋異,三也;   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四也。   時人稱贊姚襄:神明器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姚襄有孫策再世的美譽,而其弟姚萇也自認為領十萬之眾,不如其兄,又何嘗不是在向東吳大帝致敬。   姚萇此時也在潼關城外,時年二十一歲的他,雖然從麵容上看稍顯稚嫩,但自少年時起,就已經展露智慧,為諸位兄長所驚奇。   “五兄,潼關險峻,又得新援,已非人力所能奪取,五兄還需另作打算。”   姚萇私底下進言道,這種話當然不能被外人聽去,免得影響軍心。   姚襄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但自古以來,由關東入關的三條主要路線,都已經被桓熙所占據。   如今桓溫正在領兵進攻南陽郡,企圖打通與關中的聯係,武關那條路自然是走不通的。   桓熙又派遣沈勁在汾南高垣修築高王城。   且不說汾南高垣之險不下潼關,即使能夠繞過,經由蒲阪入關。   一旦沈勁殺下高垣,斷其退路,或是襲擾糧隊,姚襄孤軍深入,必將身陷死地。   既然武關與蒲阪都不能走,可不就隻能強攻潼關。   他嘆息道:   “阿弟所言,甚合我心,可就怕無功而返,會遭父親責罰。”   姚弋仲對姚襄,可謂是高標準,嚴要求,但凡有不能讓他滿意的地方,動輒施以軍棍。   當然,這也是愛之深,責之切。   可以料想,一旦姚弋仲過世,繼領其部眾之人,非姚襄莫屬。   隻是這孫策再世的名頭,多少沾點晦氣。   姚襄準備再作嘗試,興許這些所謂的援兵,不過是召集來的民夫,用以虛張聲勢。   然而在親眼目睹又一波進攻被守軍英勇擊退,姚襄終於不再抱有僥幸心理,而軍中將士也不願再繼續強攻潼關。   此前是以為潼關僅有數千守軍,能有可乘之機,如今一窩蜂湧進了上萬的援軍,誰還願意繼續去攻堅。   姚襄又試圖佯裝退兵,引誘王猛出關追擊,甚至留下部分輜重,希望晉軍前來收繳。   但王猛卻不中他的計,嚴令麾下將士不許出關一步。   王猛自從領軍以來,號令威嚴,來潼關的途中,曾向幾名犯了軍法的士卒借了腦袋立威,因而將士們不敢違背。   姚襄見等不來晉軍,隻得假戲真做,收回輜重,率部撤離。   眼見羌人真的退了,城墻上的晉軍紛紛振臂歡呼,唯有王猛雲淡風輕,當他率領援軍趕來的那一刻,此戰的勝負就沒有了懸念。   兩萬生力軍的加入,據險而守,別說是姚襄,就算是白起、韓信復生,無法將晉軍誘出潼關,也隻能望城興嘆。   與此同時,桓溫也在南陽城下鏖戰。   桓溫早就有意奪取南陽,他駐軍三萬於襄陽,既是為了策應桓熙,也在等待時機,出兵北上。   先前有苻洪在側,桓溫不敢輕舉妄動,擔心惹來氐人援軍。   如今苻洪已死,苻健率眾北上爭奪並州,而姚襄又在攻取潼關,南陽再無援軍,桓溫於是趁機發兵北上,勢要全據荊州。   為此,桓溫親臨前線督戰,麾下三軍用命,士氣如虹,接連攻取南陽十四縣,又向西全取順陽八縣,自此荊州二十二郡全為桓溫所有,一並打通了經由商於之地前往關中的通道。   別看桓熙在北方攻城略地,得了雍、秦二州,擴土千裡,但其實力,與桓溫相去甚遠。   桓熙治下共有民眾二十餘萬戶,其中雍州十一萬戶、秦州三萬餘戶、梁州七萬餘戶。   而桓溫所擁有的土地人口,不算益州、寧州在內。   僅荊州一地,在西晉時期,就有三十五萬七千五百四十八戶,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此後經歷永嘉之亂,北民南遷,相較於當年,人口隻多不少,估計不下四十萬戶。   由此可見,桓熙在桓溫麵前,充其量還隻是一個弟弟。   雖然朝廷有意讓桓家父子分割,但桓溫顯然不打算讓司馬昱、殷浩等人如意。   現今桓熙尚未班師,潼關危急,桓溫在奪取南陽、順陽後,正計劃揮師北上,經由商於古道入關之時,也終於得知了姚襄回師洛陽的消息,這才作罷。   而不久之後,朝廷的詔令也送到桓溫軍中,勒令他就此止步,不許繼續向中原進軍。   司馬昱等人並非不想恢復中原,而是不希望由桓氏主導此事。   若是讓他們選擇究竟是由桓氏收取中原,還是放任胡人繼續占有北方,想必他們還是願意維持現狀。   胡人猖獗不假,可一時之間,難以威脅到江東。   一旦讓桓氏繼續擴張,桓溫回頭就得問晉鼎之輕重,司馬氏的江山社稷也將不保。   桓溫看罷詔令,對此憤憤不平。   雖然他此時並沒有做好與姚襄交兵,奪取洛陽的準備,因而也有罷兵之意,但朝廷表現出來的防備,還是讓他惱怒不已。   桓溫向郗超抱怨道:   “殷浩有治國的才能,卻不通軍事,朝廷以此人為帥,命其經略中原,實屬病急亂投醫,我隻擔心又是一個褚太傅(褚裒)。”   原來,朝廷不僅禁止桓溫繼續出兵北伐,更以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接替病逝的褚裒,擔當起恢復中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