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熙剛到藍田縣,那些被囚禁的犯官親友就已經結伴前來求情。 “諸位的來意我都明白,等回了長安,我自會過問此事。” 桓熙麵對著請願的士人們,安撫道。 他不可能大手一揮,人還沒到長安,就寬赦那些犯官,這樣做,對王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威信也是一種打擊。 敷衍過眾人,驅散人群,隊伍得以繼續前進。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九月二十四日,桓熙帶著新婚妻子,在眾人的簇擁之下,回到了他忠誠的長安。 城門處,桓熙當眾責怪王猛道: “先生事前為何不與我先商量。” 王猛並未如眾人預料的一般俯首請罪,他自有道理: “主公以猛為留守,托付以大事,許我專製之權,如今不過是掃除些蟲豸,又何須勞煩主公。” 桓熙長嘆道: “唉!罷了!事已至此,再去追究,也不能挽回,還請先生釋放被拘禁的官員。” 犯官親友們聞言,無不喜形於色,然而王猛卻態度強硬道: “不可!國有國法,如今官員犯法,豈能輕縱!” 說著,王猛從懷中拿出自己的軍師將軍印: “若主公執意開釋犯官,王猛請求掛印離去。” 桓熙看著王猛遞過來的軍師將軍印,手足無措: “啊!這...” 桓熙自然是不會去接的,他道: “先生快快收起來,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王猛這才收起了軍師將軍印,他正色道: “我之所以留他們的性命,就是等著主公回來,將他們明證典刑,還請主公下令,刀斧手早已準備,即刻便可行刑!” 這話落在犯官親友耳中,有如晴天霹靂,他們無不哭求: “桓公開恩啊!” 甚至有人求向了王猛,希望他能高抬貴手。 桓熙看著苦苦哀求的眾人,對王猛道: “法不外乎人情,當日我興兵北伐,是他們簞食壺漿,前來相迎,助我成事,今日我又怎麼忍心看著他們被處以極刑。 “有道是人孰無過,過能改之,善莫大焉,還請軍師留下他們的性命。 “若先生覺得寬縱他們不足以警示官吏,桓某願意向先生求領二十鞭,代他們受過,以證視聽!” 眾人無不驚呼,這一次輪到王猛手足無措: “這又怎生使得!” 王猛無奈道: “罷了!既然主公為他們求情,王猛也不願多造殺孽,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饒,需得將他們流配邊陲,以儆效尤。” 犯官親友們無不大喜,在王猛之前那般強硬的態度下,還能夠保住性命,已經殊為不易。 更何況,說是流配,但隻要逢著大赦,就能回來,這年頭,還沒有十惡不赦的說法。 況且貪腐也不在不能被赦免的十種重罪之列。 犯官親友們紛紛跪拜,以感激桓熙的恩德。 在人前眼過這場戲,桓熙才與王猛同車進城,反倒將謝道韞留在了另一座馬車上。 沒有了外人,二人說話也就放開了,桓熙嘆道: “可惜今日沒有過足戲癮。” 他的本意,還是想要王猛當眾抽自己二十鞭子,但王猛又哪敢,二人通過信使私下溝通戲份時,王猛斷然拒絕了這項提議。 王猛聞言,苦笑不已,這世上,哪有臣子當眾鞭笞君主的道理。 桓熙轉而問起了正事,他最掛心的還是接收遷民的準備工作。 王猛昨日親自巡察過一次,正如權翼所言,趙俱準備得很妥當,王猛在桓熙麵前不吝溢美之詞。 桓熙問道: “從事中郎一職對於趙俱來說,確實是屈才了,我打算提拔他為軍府主薄,先生以為如何?” 王猛笑道: “主公既然有了決定,又何必再來問我,天水趙氏,為關隴士族之冠,而趙俱之才,亦能勝任主薄之位,下官別無意見。” 桓熙的征東大將軍幕府中,以軍師將軍王猛地位最高,總攬府事,以長史權翼次之,如今趙俱榮膺主薄,也將成為桓熙麾下的第三號文臣。 對待士族,不能一味讓步,也不能一味打壓,恩威並施,剛柔並濟,才是長久之道。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自身的強大。 回到長安城中,謝道韞自然是被送去了京兆公府,而桓熙著徑直去了軍府,聽取匯報。 在他離開期間,關中發生的事情並不多,真正能稱得上大事的,也就王猛整頓吏治這一條。 關鍵也是因為桓熙不在,人心不安,王猛也不敢有太多的大動作。 至於周邊勢力,可就熱鬧了。 前涼方麵,張重華恥於戰敗,重新起用大將謝艾,以謝艾鎮守金城郡(今甘肅蘭州),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顯然,那份和約不能帶給張重華太多的安全感。 張重華回到涼州以後,不再有東出之誌,不僅荒誕政務,甚至沉迷酒色,身體每況愈下。 謝艾瞧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張重華不納忠言,謝艾也隻能乾著急。 而張重華的庶兄,此前勸說他親征的張祚仿佛看到了機會,大肆結交張重華的寵臣趙長、尉緝等人,與他們結為異性兄弟,一場張氏內亂的危機已經埋下。 隻顧著享樂的張重華,卻沒有絲毫察覺。 與此同時,姚襄已經帶著收獲的秋糧,離開了洛陽,奉其父姚弋仲之命,前往救援襄國。 爭奪關中未果,羌人重新將注意力放回了河北。 畢竟中原雖好,卻是四戰之地,又無險可守,在桓熙、桓溫、苻健、冉閔、殷浩、段部鮮卑等勢力的包圍之下,作為創業之基,顯然是不合適的。 姚襄可沒有曹操、朱溫那樣的本事。 在姚襄撤離之後,洛陽、許昌等地被後趙豫州刺史張遇重新占據。 姚襄的豫州刺史,是在襄國稱帝的石祗所授。 冉閔稱帝以後,又授張遇為豫州牧。 張遇自然知道要想在中原立足,就得要找一位靠山,因而,他將目光瞄向了偏安江東的東晉。 投降東晉,能夠作為一方諸侯,與桓熙、桓溫、苻健等人並列。 張遇又怎會考慮桓家父子以及苻健等人。 既有定策,張遇便在派人與東晉豫州刺史謝尚聯絡,希望能以洛陽、許昌等地歸附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