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入穀爭功(1 / 1)

公元前207年,劉邦於鴻門宴後,被迫前往南鄭就任漢王之位,走的就是子午道。   張良獻策,劉邦為了安撫項羽,於是燒毀棧道,以示絕無重返關中之心。   當然,後麵的故事,人所共知,最終項羽分身有術。   西漢平帝年間,王莽下令修鑿子午道,子午道因而一度成為國家驛道。   子午道南口曰午,北口曰子,桓熙如今站在午口外,前方兩側懸崖峭壁,高山之上猿啼不止。   “主公,時候不早了。”   王猛在旁提醒道。   桓熙不再遐想楚漢風雲,點點頭,大聲道:   “傳我將令!進穀!北伐!”   沈勁領其麾下一千部曲為前鋒,率先入穀。   並非桓熙為了排除異己,才有此安排,實際上,他同樣將沈勁當作自己的親信。   是沈勁向桓熙苦苦相求,才得了先鋒之職。   為了洗刷宗族恥辱,他隨時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自然是遇戰則喜,唯恐落於人後。   子午道全長841裡,路途險阻,其中有600裡的山路,毒蛇猛獸橫行。   好在如今正值秋季,若是選在盛夏進兵,哪怕是山林裡的蚊蟲叮咬,都能使晉軍叫苦不迭。   當然,桓熙於秋季進兵,也是為了方便就食於雍州。   此番以奇兵北伐,桓熙不可避免的要效仿其父伐蜀,采用輕兵疾進的法子。   這注定他不可能攜帶太多的糧食。   桓熙全軍上下,僅有二十日之糧,等走出子午道,軍中糧食也將告罄,若是不能在關中就地補給,晉軍將有傾覆之危。   沈勁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作為先鋒的他,一路奮不顧身,攻拔關卡,連克腰嶺關、饒峰關、黃金戎等險隘。   不曾有一座關卡,能在後方晉軍主力趕來之前,依舊有趙旗迎風招展。   然而,沈勁麾下,同樣死傷慘重,一千吳興部曲,僅存五百餘人,幾乎人人帶傷。   子午關就在不遠處,這是通往長安最後的險隘。   沈勁身被八創,赤膊著身子,纏滿了白布。   其中有暗紅透出,顯然是傷口在此前的戰鬥中崩開了。   沈勁環顧周圍部曲,人人麵帶疲色,莫說他們,廝殺到現在,就連沈勁自己都快堅持不住了。   他站起身來,激勵士氣道:   “我為先鋒,自當為主公開道,諸位沿途攻堅克險,如今隻餘一座子午關,豈可功虧一簣。   “沈某向諸位承諾,進得長安,主公賞賜,沈某分文不取,盡數贈與諸君以及死難將士家屬。   “但求諸位能夠奮起餘勇,隨我血戰到底!”   吳興部曲們念及沈勁往日恩義,哪怕早已精疲力竭,但還是互相攙扶著站起身來,準備隨他攻打子午關。   正此時,身後傳來呼喊。   “沈將軍!沈將軍!”   人群散開,沈勁循聲眺望,正是桓伊領著一隊將士向他快步跑來。   沈勁越過人群,上前問道:   “桓將軍,可是主公有令?”   桓伊點頭道:   “主公命沈將軍原地休息,請將子午關交由桓某攻取。”   沈勁以為桓伊是來撿便宜,與他爭功,立時雙目圓睜,怒道:   “我等拋頭顱,灑熱血,奮戰至今,將士陣亡半數,人人帶傷,始終不曾後退半步。   “眼見大功將成,桓伊!你怎可前來與我爭功!   “我若是答應了,死後,又有什麼麵目去見沿途陣亡的將士!”   沈勁部曲聞言,無不憤慨,向著桓伊怒目而視。   桓伊趕忙解釋道:   “沈將軍誤會了,是主公知道將軍麾下部眾已經力竭,特命我前來接替先鋒之職。   “主公有言,沈將軍沿途摧鋒拔寨,所向披靡,先後攻克數道關隘,若能奪取長安,當為將軍記首功。”   沈勁轉怒為喜:   “主公真是這般說的!”   桓伊反問道:   “莫非在沈將軍眼中,主公賞罰無度,是非不分?”   沈勁連連擺手,賠罪道:   “是我思慮不周,冒犯了主公,冒犯了桓將軍。”   桓伊知道沈充急於立功,也不往心裡去,笑道:   “既然清楚了事情原委,還請沈將軍讓開道路,在此等著桓某的捷報。”   沈勁喜道:   “當然。”   隨即下令全軍散開,容桓伊所率將士通行。   待桓伊走後,沈勁興高采烈地對麾下將士喊話道:   “諸位方才都聽見了!若能攻克長安,主公以沈某為首功,屆時賞賜必然豐厚!   “我此前許諾,入得長安,分文不取,賞賜盡數分與諸君以及死難將士家屬,如今依舊作數!”   剩餘五百殘兵聞言,無不振臂高呼,其中不少人因為扯到了傷口,痛得齜牙咧嘴。   桓伊領著一千將士來到子午關外,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向著麾下將士喊話道:   “方才爾等可看見了沈將軍的部曲!   “他們不曾受到主公恩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卻能舍生忘死,連克險隘。   “如今爾等出任先鋒,更應該顧念主公的恩義,拚死而戰,豈能落於人後。   “此戰,若不能克,我自當回去向主公請罪,至於爾等,也必將為鄉人笑柄!   “我與爾等有言在先,自桓某以下,進者生,退者死。   “與其因為怯弱,背負罵名而死,何不與我並肩奮戰,一往無前,以博取功名富貴!”   一千戰兵的鬥誌瞬間被桓伊激發,紛紛高呼:   “死戰不退!死戰不退!”   桓伊見軍心可用,大手一揮,親率一千將士,向子午關掩殺而去。   子午關,又名石羊關,兩側懸崖峭壁,中間隻有一條小道同行,而關城便屹立在小道之上。   此前晉軍先後攻破數道關隘,子午關守將又怎能不知道桓熙是走子午道,率眾北伐。   可石苞的主力已經被調去了陳倉,長安城中僅有不足一萬將士,即使有心支援,可晉軍已經兵臨關外,又怎麼趕得及。   如今,子午關守軍僅有不足兩百人。   在石苞斷定桓熙將由陳倉道北上的情況下,留下防禦子午道最後一座關卡的將士,又能有多少戰鬥力。   但凡能有些許戰鬥力,也被放置在了前麵的腰領關等險隘。   麵對著氣勢洶洶朝關城殺奔而來的晉軍將士,二百趙軍早已被他們動員時的吶喊聲嚇破了膽,竟然一矢不發。   驚恐之下,這群烏合之眾無不棄甲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