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和談之議(1 / 1)

桓熙在長驅直入,攻取涼州的誘惑麵前,難得的保持了理智。   武威與長安,光是在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就有一千四百餘裡,沿途遇到高山還得繞行,實際路程接近兩千裡。   如果關中真的發生變故,深入涼州的桓熙根本回援不及。   眾將此時也在大勝的狂熱中冷靜下來,恢復清醒的他們,不再請求桓熙追擊,而是紛紛贊同他就此與前涼罷兵。   桓熙隨即命人將前涼使者帶回帥帳。   索遐偷偷打量著帥位上的桓熙。   對方還是和之前一樣,稚嫩的麵容上,看不出喜怒,更讓人猜不到他心中所想。   “敢問桓公,是否有了定計?”   此前桓熙以要與諸將商議為由,命人將索遐帶走,如今重新回到帥帳,肩負議和重任的索遐迫不及待的問道。   桓熙卻與之前的態度截然不同,他拍案喝道:   “張重華妄據王位,自稱丞相,如今又犯我秦州,其罪罄竹難書,若他隻是退去尊號,我便罷兵,豈不是在慫恿天下人效仿。   “如此,國將不國,臣將不臣!我桓熙也將獲罪於君王!豈能善罷甘休!”   說著,桓熙還吟了一句詩: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涼州終不還!”   以此明誌。   索遐大驚失色,似乎也明白了桓熙勢必要攻取涼州的決心。   正值此時,桓熙麾下大將鄧羌出列勸說道:   “主公,不可,試問人孰無過,張重華不過是被奸佞蒙蔽,如今他已幡然悔悟,末將懇請主公以涼州百姓為重,就此罷兵。”   桓熙大怒,他指責道:   “鄧羌!你究竟是我桓熙的部將,還是他張重華的臣子,我若就此罷兵,又有何麵目再見太後!”   眾將紛紛出列附和:   “沒有慘痛的教訓,張重華怎麼可能真的悔悟,主公!萬萬不可采信鄧羌之言!”   索遐被桓熙這群人一唱一和,完全給唬住了。   正當他不知所措時,鄧羌提議道:   “主公,末將聽說涼州多馬,不如讓張重華獻上良馬三萬匹,作為謝罪之資,料想太後必將龍顏大悅,又怎會責怪主公!”   話音剛落,鄧遐卻嚷嚷道:   “三萬怎麼夠,依末將看來,少說也得奉上十萬匹馬,才能使太後息怒!”   直到此時,索遐終於反應過來,桓熙問罪是假,趁機索要馬匹才是真的。   但他不敢拒絕,擔心桓熙真的不顧後果,殺奔涼州而去,如今軍中人心惶惶,哪能抵抗得了晉軍。   想到臨行前,張重華對自己的叮囑:   ‘量涼州之物力,結桓氏之歡心。’   索遐趕忙道:   “桓公,涼州願意進獻良馬三萬,以平息朝中非議!”   桓熙這才轉怒為喜,他故作嘆息道:   “百姓生活不易,既然張重華已有悔意,我又何必咄咄逼人!   “罷了,隻希望這三萬匹馬能夠平息朝廷的怒火!”   說是進獻朝廷,可最後不還是都落在他桓熙的口袋。   別說三萬匹馬,桓熙連根馬毛都不會送去建康。   說著,桓熙話鋒一轉,他道:   “既然說過了朝廷的事,再來說說我的損失。”   索遐聞言,瞠目結舌,隻聽桓熙自顧自的繼續說道:   “我此前在營寨中留下許多輜重,如今都被涼軍搶掠一空,我也不再逐一討要,隻為你們定下一個總數,需得賠付我粟米二十萬石!”   桓熙獅子大開口,索遐正欲出言辯解,桓熙隻是冷冷注視著他,沉聲道:   “若不答允,我自己領兵去取!”   索遐受其威脅,隻得把話又咽回了肚子裡,無奈答應下來。   桓熙暗喜,當場與索遐立下和約,派人將他送回河西,連帶和約,一並交由張重華用印。   索遐好不容易追上張重華,原以為對方會責怪自己談判不力,居然向桓熙做出這麼多的讓步。   然而,張重華卻大喜過望,不就是三萬匹軍馬,二十萬石糧食。   隻要能夠換得與桓熙休戰,不再被滅頂之災所苦惱,那都是可以答應的。   大不了再苦一苦涼州百姓,找他們攤派。   張重華高興道:   “索中郎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此前他甚至已經派人提前返回涼州,去往酒泉征召謝艾,準備重新起用他,做好了與桓熙拚死一戰的準備。   如今隻需要破財消災,張重華也樂於與桓熙和談。   他不再廢話,徑直在和約上用印,再派使者回去涼州,調集軍馬、糧食。   至於俘虜問題,桓熙沒提,張重華也不敢問。   隨即,索遐又連夜前往晉軍大營,將已經蓋印的屈辱和約雙手奉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桓熙這才心滿意足的加蓋自己的征東大將軍印。   朝廷的封賞已經送到桓熙的手中,如他所料,朝廷並沒有許自己秦州刺史一職,而是試圖招降王擢,以其坐鎮秦州。   司馬昱等人當然知道王擢靠不住,隻是希望給予王擢晉臣的名義,使桓熙無法出兵攻取秦州。   然而王擢已死,晉廷的這份期望已然落空。   如今桓熙全取隴右,必然不會將秦州拱手讓於他人。   桓熙在報捷的同時,也一並送去了秦州士民的上書。   內容自然是請求以他身兼秦州刺史,都督隴右軍事。   既然已與張重華休戰,桓熙自然不會在隴右久留,他以大將桓伊鎮守秦州,同時負責接收戰馬、糧草,隨即率部班師。   桓熙憂心關中局勢,可謂歸心似箭。   為此,他拋下步卒,以鄧羌為將,帶著步卒回去關中,而自己則與鄧遐親領五千精騎先行。   在奪取隴右、以及洮河之戰後,桓熙繳獲了不少戰馬,如今麾下五千騎兵,基本能夠做到一人三馬,極大的提升了機動性。   當五千騎兵行至隴關,也果然得知了潼關告急的消息,隻不過來犯之敵並非氐人苻洪,而是羌人。   姚弋仲第五子姚襄率兵五萬急攻潼關,王猛已經離開雍縣,親往前線督戰。   桓熙得知這一消息,稍稍安心,相信有王猛在,想必也不會讓姚襄輕易入關。   但他也不敢鬆懈,甚至不惜馬力,日夜兼程,哪怕把馬給跑廢了,也得盡快支應這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