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啟程南下(1 / 1)

長安城外,桓熙正與麾下將佐道別,這一次離開,他依舊把李媛留了下來,隻有鄧遐領著一千將士隨行護衛。   自己都已經打下這麼一片基業,當然得要惜命,安保工作馬虎不得。   不會真有權臣不重視自身安保的吧。   此行,一是為與謝道韞完婚,二是嘗試能否從桓溫手中討要來一些人口。   一想到老父親僅僅是一個荊州就得背負近四十萬戶的人口包袱,桓熙就感覺心疼不已,迫切想要為他分憂。   同時,既然是去完婚,如果將李媛帶在身邊,多少有些不尊重正妻。   桓熙急著成婚,倒不是他急色,說到底,還是子嗣問題。   這些年來,出於對謝道韞的尊重,桓熙房中始終隻有一個李媛。   雖然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不允許婚前納妾,但對於女方來說,丈夫在成婚前,廣納妾室,終究不是一件體麵的事情。   《紅樓夢》裡,夏金桂也是因為此事,自覺傷了顏麵。   明清時期,被理學禁錮思想的女性尚且如此作想,又何況是謝道韞這樣的女子。   桓熙是以被桓溫逼迫,為了穩定蜀中局勢為借口,才將李媛提前領進了門。   但這種事情隻不過是特例罷了,怎能一而再,再而三。   實際上,自從李媛進門以後,桓熙就沒少在她的肚皮上辛勤耕耘,可別說懷孕,連個響動都不曾聽到。   一時之間,也讓桓熙心裡沒底,不知道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李媛的原因。   桓熙如今十九歲了,說起來俗不可耐,但擺在他麵前最重要的任務,還真就是要生兒子。   甭管是嫡子、庶子,隻要有了後嗣,就能解決麾下將佐的後顧之憂,也能斷了兄弟之間不該有的念想。   古人三十多歲就能夠自稱老翁,哪有時間蹉跎。   劉裕就是兒子生的太晚,五十五歲好不容易打下關中,卻隻能讓十一歲的次子劉義真留守長安。   也正是因為在他死後,國無長君,沒有一個成熟的統治者,才導致劉宋建國初期的政局動亂。   目睹劉宋的歷史教訓,才會讓桓熙選擇在臨別之際,避過旁人,私底下向權翼嘆息道:   “子良,如今我草創基業,卻無子嗣,時常為此感到憂愁。”   權翼見怪不怪,繁衍子嗣,本就是上位者應盡的責任,桓熙的子嗣問題,也是包括王猛、權翼在內,所有將佐的顧慮。   他秒懂桓熙的意思,說道:   “還請主公放心,下官自會在長安為主公尋訪美女。”   桓熙暗喜,但不忘提醒道:   “切記,不可搶奪有夫之婦,為我找些生育過的美貌孀婦即可,好生安置她們,待我完婚,再來挑選。”   權翼一口應下。   桓熙這才心滿意足的去與王猛道別。   在桓熙奪取隴右,與前涼議和以後,他的統治中心也由雍縣重新回到了長安。   桓熙握著王猛的手,鄭重其事道:   “我這一去,短則數月,長則一年半載,雍、梁、秦三州,一應軍國大事,就全都托付給先生了。   “七品以下官員的生殺大權,我盡數交由先生。   “七品及以上官員犯罪,先生盡管責罰,但請留其性命,待我回來,再做處置。”   桓熙離開關中,留後的事宜,除王猛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王猛動容道:   “士為知己者死,下官能夠一展所學,全賴主公的信任,委以重用,又怎敢不盡心竭力,以回報主公的恩德。”   桓熙一一與將佐們道別,最後才站到了李媛的麵前。   李媛情緒低落,並不是因為桓熙再一次拋下了她,而是李媛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桓熙及其將佐們對於子嗣問題的焦慮。   桓熙卻以為她隻是難舍別離,笑道:   “莫要哭喪著臉,離別在即,總不希望我南下之後,回想起你,都是這副模樣吧。”   李媛自怨自艾道:   “是妾身不好,不能為將軍誕下子嗣。”   桓熙恍然,但這種事情,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隻得道:   “我不在的日子裡,你莫要總是在房間裡悶著,也偶爾鍛煉下體魄,等身體強健了,或許就能懷上。”   李媛的身軀實在太嬌弱了,或許始終不曾懷孕,也與她的身體有關。   “妾身隻是婦人,又該如何強身健體。”   李媛不解道。   桓熙想了想,提議道:   “每日清晨,你可在院中小跑。”   說著,桓熙突然想起了什麼,叮囑道:   “晨練時,需得將院中的奴仆驅走。”   李媛紅著臉道:   “將軍在說什麼胡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妾身的院子裡,歷來就隻有婢女,哪來的奴仆。”   桓熙見李媛狀態好了些,還是忍不住提前道出了自己為她準備的驚喜:   “此次南下,我會派人往建康索取你的父母、兄弟,將他們接來長安居住。”   李勢一家早已沒有了利用價值,桓熙開口索要,莫非晉廷還能為此與他翻臉,將李勢夫婦強留在建康不成。   李媛聞言,終於振奮了精神,若非眾目睽睽之下,她非得撲進桓熙的懷裡,感激對方的體貼。   “將軍,你待我真好。”   桓熙不以為意道:   “舉手之勞而已,是我公務繁忙,一直忘了此事,才讓你飽受與家人離別之苦。”   聽得情話,李媛一顆心裡,滿是柔情蜜意。   再怎麼不舍,終有分別的時候,桓熙在眾人的注視下,登上了離別的馬車,由鄧遐領著一千將士,護衛他南下。   桓熙入關走的是子午道,但如今桓溫奪取南陽、順義二郡,打通了與關中的聯係,桓熙自然不需要再去走那條河穀山路,而是改走商於古道出武關,直達荊州。   商於古道全長六百裡,秦時又稱武關道,晉武帝時,分出京兆郡南部為上洛郡,歸屬司州。   桓熙襲取關中後,命鄧遐奪取上洛,占據武關,重新將其並入了京兆郡。   出武關,即為南陽郡,早有一軍在此守候,原來是桓溫提前得知消息,派遣鷹揚將軍周楚率軍前來相迎,沿途護送桓熙。   畢竟南陽新定,又有姚襄占據洛陽,不得不小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