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往齊國去
  從洛國公室子弟的培養之中就能看出,洛國一向在意子弟的實踐能力,認為坐在宮中是治理不了天下的。
  孟子的確是天才,但是即便是非常喜歡他文章的洛弘也認為他還是太過稚嫩。
  昔年的孔子也曾名滿洛國,但他的思想真正成熟是在周遊列國之後,是在教育了無數的學生之後。
  到了那時,孔子才徹底的返璞歸真,成為了那個聖賢。
  孟子想要前往魏國之中宣揚仁義之道,自然是有原因的。
  魏國是最早變法的國家,但是變法的成果在歷代的大戰之中已經損失殆盡,所以魏國正需要新的道路來讓魏國從疲敝之中恢復過來,而儒家在休養生息方麵自然是要強於法家的。
  其次就是秦國的存在,魏人稱呼秦人為虎狼,連續的失敗讓魏人畏懼秦人,秦國恰恰是霸道大行其是的國家,所以孟子要到魏國之中實行仁義之道。
  不過在洛國之中待了一年之後,孟子的想法稍微改變了一些,他決定先去齊國之中。
  因為孟子雖然不是剛剛來到洛國時那個籍籍無名的人物,但畢竟還不算是名滿天下的大賢,直接到魏國之中的話,恐怕大魏王根本不會搭理。
  但是齊國就不一樣了,雖然齊國公室為了證明自己,一直暗戳戳的想要甩開洛國單乾,但雙方之間的關係一直都不差。
  孟子是洛國的女婿,以這個身份前往齊國的話,齊王申是一定會見他的。
  齊王申就是之前擊敗燕國大軍,收復齊國失地的太子申,他的威望在收復齊國之後到達了頂峰,加上燕國入侵齊國,導致大批的貴族戰死,齊國公室的權力比起之前大了不少。
  隨著孟子一起去的,除了他的妻子孟姬之外,還有洛國公室弟子之一,公子啟文。
  公子啟文是孟姬的親哥哥,他同樣很是喜歡孟子的文章,於是主動請纓要一路隨著孟子遊歷,將孟子的言行和成長都記錄下來。
  還有一批調來負責保護洛啟文和孟姬的衛士。
  果然如同孟子所料,齊王申熱情的招待了他們,對於孟子能夠得到洛國的青睞,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洛國的嫡女有多難娶,沒人比齊國公室更清楚了,畢竟他的體內就流著不知道多少洛氏的血。
  即便是齊國公室想要娶洛國嫡女,照樣要看個人的品德和才能,人品不太好或者太無能的話,洛國是不嫁的。
  齊王申命侍女將酒爵奉上,向孟子問道:“孟子,洛侯和太子在信中都稱贊您的才能,公子啟文同樣對您贊不絕口,想來您是具有大才的賢人了。
  六國伐齊致使齊國凋零不堪,寡人想要知道,如何才能使齊國恢復往昔的強盛呢?”
  孟子臉上浮現出微笑,慨然道:“很簡單,隻要大王仁義的對待您的子民就可以了。”
  齊王申就說道:“難道寡人對待齊國的子民還不夠好嗎?
  齊國之中的法度不像秦魏那樣的森嚴,齊國之中的貴族不像楚國那樣的猖狂,對待兵員的抽取也沒有其他國家狠厲,這難道還不算是仁義的對待子民嗎?
  齊國曾經因為此而興盛啊,這是所有人都見到的。”
  出身管仲的齊法家和出身刑罰之術的三晉法家有天壤之別,所以齊國確實可以算得上法家治世裡麵比較溫和的,而且取得的效果並不差,若不是六國伐齊,齊國就真的復興霸業成為列國第一了。
  但是孟子不這樣認為,擅長編寓言故事的孟子很快就說道:“大王,您認為齊國因為法度而興盛,這或許是對的吧。
  但還請讓我來給您講一個故事。
  在宋國之中有一個農人,他第一年種麥,獲得了大豐收。
  然後第二年種穀,鄰人就對他說:‘種麥和種穀是不同的,你需要去學習新的種植方式。’
  但是他不聽,還按照種麥的方式,最終顆粒無收。
  您的齊國就是這樣,之前齊國強盛,人民富裕,所以您的法度顯得並不嚴苛,您的稅收並不嚴重。
  但是經過大戰,齊國民眾的生活已經困頓了,就連您的王宮,甚至都有未曾修繕的地方,這時再使用先前的法度,就會讓國人產生嚴苛之感。
  正如您的手一樣,伸到冷水之中,或許嚴寒刺骨,但還是能夠忍受的。
  但若是您的手先放到熱水之中,再放到冷水之中,您還能忍受嗎?”
  齊王申搖頭道:“先浸熱水,後浸冷水,這是對犯人才使用的刑罰,寡人自然無法忍受。”
  孟子笑道:“明明是同樣的一盆冷水,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