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天災有孽令!(2 / 2)

  朕聽說士人對朕的近侍有一些誤會,這是不利於關係和睦的。

  素王在《王道》中說‘股肱大臣之間和睦,天下萬事都不憂心’,現在朕的近侍和臣子不和睦,這難道不是使君父痛心的事情嗎?

  以後不能如此了!

  就按照這些去公布,讓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思。”

  劉陽的意思很明顯,現在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災禍,肯定是有妖孽誕生,我這個當皇帝的可能有問題,你們這群公卿同樣跑不了,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

  天災是我們管不了的,但處理天災造成的後果卻是可以的,若是這個乾不了,那就該滾蛋了。

  皇帝這一道諭旨,一方麵經過朝廷的官府去頒布,一方麵經過繡衣直指直接去頒布,而且直接到流民聚集之地去頒布,達成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至少立刻安撫了許多流民的情緒,使得百姓的注意力從皇室的身上轉移開。

  招撫貧民進入皇室的土地之中耕作,這其實和羽林孤兒有些像,後世有所謂的皇莊,實際上就是一種人身依附的關係。

  這些百姓的身份從大漢百姓轉變為皇帝的私人佃農,可以不走朝廷稅收而是直接進入皇帝的內庫之中。

  即便不說和皇室之間的親近關係能帶來什麼政治上的好處,僅僅賦稅上的差距都讓人心動不已,因為沒有官吏這些中間商在其中盤剝,就算是稅重幾倍,最後的結果依舊是皇莊賦稅輕,而且還沒有隨意攤牌的徭役。

  這就是許多百姓寧願成為豪族的佃戶,成為一個“不存在的人”,也不願意編戶齊民成為朝廷百姓的原因。

  皇室威望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朝廷對洪水的處理卻出現了問題,因為朝廷經過連續的天災,實際上已經快要失去處理這場洪水的能力了。

  正如皇帝詔書中所說的那樣,連續的天災讓百姓的臉上出現了菜色,實際上這正是因為朝廷糧食不夠。

  朝廷的府庫總是要留下一部分備糧的,尤其是軍需倉。

  萬一關東有叛亂,四邊的蠻夷進犯,結果朝廷沒有糧食為出征大軍準備,那可真就該死了。

  這些年天災頻發,四夷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尤其是遼東大雪之後,那些曾經臣服於大漢的東胡係部落,時不時就與大漢激戰一番。

  他們抱著能搶東西就搶東西,搶不到東西就消耗人口的心思,可謂是悍不畏死,這讓漢廷這邊頗有些苦不堪言。

  一邊是百姓的命,一邊是朝廷的命,沒有對錯,那唯一所能夠做的就是激烈的火並!

  朝廷將那些郡中的良家子挑選出來,尤其本是出身行伍的,曾經參加過征召的良家子,然後對剩下的非朝廷統戰對象嚴厲打擊,諸如地痞等被朝廷視為隱患的對象。

  剛剛經歷過洪水的關中大地,很快就迎來了一波血水,朝廷派出的軍隊毫不猶豫的鎮壓,百姓的反抗很是激烈,但畢竟太弱了,很快就被著甲的朝廷士卒擊潰。

  成建製的流民組織被打散之後,很快就在關中的山林之間聚集呼嘯,成為了一個流傳已久的職業——大盜!

  俗稱土匪!

  關中的土匪組織還不算是特別多,在關東之地,因為歷次的天災,加上豪強的土地兼並情況比較嚴重,山中大盜實在是太多了。

  少的數百人,多的甚至有上萬人,這些人有的不事生產,隻以搶掠為生,有的則在山間的小塊土地上種地,儼然一方獨立王國。

  對這些人大漢朝廷諱莫如深,因為這會讓人想起,昔年大漢太祖高皇帝,同樣是率領著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流亡在山中。

  最後率領著那些普通的百姓出山起兵,覆滅了秦朝!

  現在會是第二個秦朝嗎?

  有識之士見到了天下的弊病,但同樣認為,如今的天下還沒有秦末的亂象,“戾帝劉旦時,關東有數百萬流民,那時大漢尚且未亡,現在流民雖廣,細細看去卻並不極多。”

  這是人心的浮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有滿腔熱血的士子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很快就回到了土地兼並身上,人口與土地的矛盾。

  古人隻是受到歷史的局限而已,智慧是完全沒有區別的,土地兼並的壞處很清楚,各個學派的士子開始鼓噪著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

  甚至有激進的士子直接說道:“貧者不得活,秦亡之兆,戾帝暴政一人所為,土地兼並,天下所為!

  戾帝之禍,孝宣可興!天下之禍誰可救之?”

  ————

  關中不振,民縱利刃,上嘆曰:“《詩》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何以天漢以刀兵相向。”

  乃遣使問之,郡臣下吏進曰:“桀紂暴虐,民不堪其命,故縱刀兵以革新。

  今陛下寬仁,竭誠盡力,仍不得活,此乃天亡也,非國家之罪。”

  上默然,關中諸郡之間,寇盜蜂起,一如關東。——《漢書·悼帝本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