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天下雲從(2 / 2)

  從內心深處同樣想要改製,畢竟這天下搖搖欲墜是大多數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的。

  尤其是頻發的天災徹底動搖了關中之地的經濟基礎,讓人不由就想起了周幽王的時代,三河斷流,當時關中的諸侯國甚至要整個國家一起遷徙,因為土地已經不再適宜生存。

  現在朝廷沒有能力去賑濟災民,沒有能力去處理這些事務,就連邊疆軍費都掏不出來了,如果不是在邊疆實行了半封建製,那胡人就該來長安轉一轉了。

  聽著一聲聲恭賀,王莽一一回應,眾人都稱贊他,登臨高位卻沒有絲毫的倨傲,真不愧是巨君公!

  隻有王莽知道,他需要更高的聲望和更強的實力,一個九卿還不夠,需要三公,不,需要位列諸公王侯之上才行。

  大丞相的位置肯定是不用想了,一直以來這個位置都是洛氏的自留地。

  但是有一個平替的職位,大司馬大將軍,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了。

  大司馬和大將軍是兩個官職,之前在孝武皇帝時,大司馬是作為大將軍的加銜而存在的。

  因為高皇後攝政時期,大漢定下了重內輕外,君持軍權,抬高相權的政治規則,所以三公之中,丞相為首,大將軍次之,禦史大夫最低,而且可以說,把大將軍和禦史大夫加起來,也不如丞相,因為九卿有四個是丞相的屬官,還有兩個受丞相轄製。

  但是孝武皇帝為了抬舉大將軍的地位,於是創造出了大司馬這個官職,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和丞相平級。

  單純的大司馬是沒有實權的,但是地位很高,就像是之前的太尉一樣,是個地位崇高的擺設。

  單純的大將軍則權力很大,但是卻位在丞相之下。

  隻有大司馬大將軍一起出現時,才是權力的極致。

  霍光就以大司馬大將軍加顧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國政,這就是王莽的目標。

  想要做到大司馬大將軍,目前為止,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外戚。

  宗親最高的就是劉子政的丞相之位,但是軍權那是從來都是沒有碰到過,隻有外戚輪流掌握著最高的力量。

  進入長安城之後,王莽依舊保持著自己的作風,除了做一些本職的工作之外。

  最常做的事就是前往太學之中,去傾聽那些士子的看法,看看他們對如今這個世道的見解,在其中培養自己的中堅力量。

  “如今天下災害頻發,這難道不是上天對漢室的統治已經厭棄了嗎?

  這難道不是漢室的倒行逆施已經漸漸讓上天也憤怒了嗎?

  我聽聞天子是代替上天來牧守百姓的,做不到就要被上天所責罰,或許就是現在這樣了。

  百姓們現在不願意再期盼皇室的拯救,而是直接蜂擁而起,這難道不是對天下的君父已經徹底失望了嗎?

  皇帝陛下還在等待什麼啊?

  難道等待蜂擁而來的義軍殺進長安嗎?”

  “巨君公啊,現在的天下,就好像漆黑的夜空,沒有一絲的光亮。

  您是聞名天下的賢人,昭忠毅公薨於河洛,洛氏不出,隻有您才能挽救這個沉悶不可逆轉的世道了。

  我們鄭重的請求您,一定要使天下重新昌盛起來啊。”

  隨著了解的深入,王莽就愈發的有自信起來,天下的大勢就是如此,又有誰能夠阻擋呢?

  順天應命,誰又能勝過自己呢?

  “如今天下的疲敝,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是因為失去了道德,人心漸漸的敗壞,權貴們和豪強們忙著壯大,兼並土地。

  皇帝在長樂宮中醉生夢死,隻剩下黎民百姓在苦苦掙紮著。

  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在上古時代遠去的今天,竟然還有大漢的子民作為奴隸。

  唉。

  重新振作天下的道德人心,這難道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嗎?”

  這就是王莽的世界觀,他的思想是由內而外的,是典型的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持身不正,就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官尚且不能正,又何談讓百姓跟隨呢?

  他始終堅信著,隻要自己能夠憑借著道德走上高位,就一定能在天下之間形成風潮,就像是洛國一樣。

  君王賢能,臣子有禮,百姓有德!

  ————

  經過這一篇章的敘述,我們可以回答本篇章開頭的問題,時代選擇了王莽,是因為他的確卓然不群在那個時代之中,他是一朵奇葩。——《王莽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