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蒼天也救不了你,素王說的!
  曾經受過陳蕃恩惠的比較正直的官員,太學的學子,陳蕃的同僚,還有一些貴族,都再次聯名上書,共有數十人,都是比較有名望之人。
  要求禁止宦官乾政,並且列舉了宦官子弟在鄉裡的種種橫行不法,侵占土地,脅迫百姓,欺男霸女,甚至脅迫基層的官吏。
  因為擔心百姓的報復,還結交那些不法的匪徒,聚集群眾,可以說是天怒人怨。
  但是皇帝根本不信。
  或者說相信,卻不在意。
  因為宦官都是他的親信,幫助他從外戚手中奪權。
  而百姓,他的確是君父,但沒見過的百姓,他又怎麼會在意呢?
  天下是他的私產,他想給誰就給誰,就算是五姓家,看不慣可以離開大漢,如今西域、遼東、嶺南都有不歸屬於大漢的諸夏列國。
  麵對皇帝的沉默,士子們愈發的憤怒,沒有糾結,沒有動搖,也沒有屈服,皇帝必須給出一個說法。
  我們是諸夏子民,出仕大漢,是臣子,不是你的奴仆!
  於是聯合了更多的人再次上書,要求嚴懲閹宦。
  這一次皇帝終於沒有再沉默,而是暴烈的下旨直接指斥這些士人無君無父。
  勾結成黨,不思報國,盡作私利!
  皇帝的悍然拒絕和指斥,讓正直的士人心寒。
  “皇帝陛下在做什麼?”
  “仲舉公冤死,難道為仲舉公討一個公道不應該嗎?”
  “區區幾個閹宦,難道能夠和仲舉公這樣的國家重臣所相提並論嗎?”
  “我們這些飽讀聖賢之書的士人,在皇帝的眼中到底算是什麼呢?”
  “君視臣如草芥!”
  “君視臣如草芥啊!”
  一聲聲憤怒的吶喊喊出,然後被一直盯著士人的閹宦得知。
  常侍聞言大喜連忙添油加醋的向皇帝泣淚道:“陛下,這些士人結黨,受到您的斥責卻不知道悔改嗎?
  這是何等的悖逆啊!
  奴婢聽到這些士人在私下裡怒罵,還說出什麼君視臣如草芥的話。
  奴婢雖然不曾讀過聖賢書,但素王這番話還是知道的,這些士人難道不是以您為寇仇嗎?
  這是何等的猖狂無君無父啊。
  難道這些人還想著奉天靖難嗎?”
  皇帝聞言勃然大怒,他早就心中憋著火,之前給五姓家權位,但是五姓家卻不願意用名望去壓士人,不願意給皇帝背鍋。
  這讓皇帝心中很是不滿。
  臣子不給君王背鍋,難道還要讓君王犯錯嗎?
  現在皇帝還沒有騰出手來懲戒五姓家,沒想到士人竟然在這個時候撞了上來。
  在皇帝看來,這些士人就是拎不清自己的身份,這些人要麼出身經學世家,要麼出身豪族,要麼就是那些大儒高士的子弟。
  好不容易有幾個出身寒門的人才,但很快就被高門拉走,甚至很快就轉變了身份成為了新的豪族。
  在漢朝,一個豪族的誕生隻需要一代人就足夠了,一個經學世家的出現隻需要兩代大儒就足夠。
  皇帝根本就不相信這些人。
  一道詔令從禁中發出,張貼公布於洛陽之中,“陳蕃交養太學的學子,與諸郡之間的學子交結,這是想要做什麼呢?
  難道不是在結黨嗎?
  你們這些人共同為陳蕃上書,難道不是和陳蕃共為同黨嗎?
  朕知道你們這些人最喜歡交結士人,互相營私,結為朋黨,謀奪社稷,誹謗朝廷,甚至攻擊君父,簡直大逆不道。
  朕本仁慈,不願追究爾等聖人子弟,殊不知爾等竟然張狂至極,誹謗親近,指斥君父,妄言草芥,暗作寇仇。
  朕憤怒。
  下詔。
  上書為陳蕃言常侍者,下獄處死。
  其黨人門徒、親朋,交遊近者,皆下獄。
  這樣的奸邪之徒離開朝廷,這天下想必就可以清明了。
  曉諭大漢的郡國,使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思。
  曉諭諸夏的列國,使諸國國君都知曉朕的意思,有奔走列國的,宜遣返。”
  這道詔令一下,洛陽幾乎瞬間就鴉雀無聲,這是所有人都萬萬沒想到的,皇帝的懲罰竟然如此之重。
  這世上哪裡有因言治罪的道理?
  更何況是如此重罰,下獄處死者有將近百人,其中在洛陽的就有三十多人,幾乎在詔令下達不久就直接被帶走下獄,然後死在了獄中。
  其餘黨人則在郡中,幸免於難,得到風聲各自出奔。
  因為詔令要下達各個郡縣之間,要麼逃出大漢,進入那些大漢不太能控製的地區,要麼就逃出那些不懼怕朝廷追究的豪族,藏起來。
  這些黨人基本上都是世有清名的人,其中不少都是有功於社稷的,卻沒想到這麼輕而易舉的就被下獄而死。
  ……
  英侯國。
  太守接到朝廷的旨意來抓捕通緝犯,他聽到風聲,有通緝犯逃到了英侯國中。
  以英侯國的地位,若是一般的太守估計就連登門都不敢。
  最多上報朝廷一個,黨人不知所蹤的消息。
  但這位太守不一樣,他是常侍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