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李儒大話論天下,董卓欲結涼州士(2 / 2)

  唉。

  隻能準備萬全,再往洛陽而去了,文優便以此,來製定計劃吧。”

  “主公高義,社稷之幸啊!”

  李儒先是抱拳為董卓的一片忠義之心慶賀,然後才緩緩說道:“主公的抉擇實際上恰如其分,與其白白送死,不如準備萬全之後,再挽救漢家社稷。

  社稷重於宗廟,宗廟重於君,便是如此。

  即便是攻破洛陽,大漢的社稷同樣是很難滅亡的。

  這天下之間的人心對漢室依舊是認同,尤其是那些士族,是最不希望漢室易鼎的。”

  談起士族,李儒微微皺起了眉頭,他最恨的自然是洛陽豪門,但是對那些士族同樣沒有好感,但程度上就減輕了許多。

  這還是董卓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在他看來,那些州郡之間的士族,基本上都是無君無父之人,和那些人比起來,他董卓是真正的大漢忠良。

  李儒便為董卓解釋道:“主公,士族之所以和皇帝不和,是因為士族認為皇帝不行,宦官不行,外戚不行,他們自己才有資格治國理政。

  他們的目標是聖天子垂拱而治,皇帝好好在皇位上坐著就行,其餘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士族認為自己就是專業的人。

  士族的最終目標是做洛文王那樣的頂級權臣。

  但是換掉皇帝對他們來說同樣是很難以接受的。

  有的是出於個人維護漢室的心願。

  但最重要的還是士族不願意改變!

  改朝換代意味著無窮的變數,士族在漢室的體製之下已經拿到了無數的好處,為什麼要改變?

  這就是士族的邏輯。

  任何一個想要毀滅漢室這種體製的人,都會成為士族和豪強的共同敵人。

  這就是太平軍注定失敗的原因,當皇帝的那道詔令下達的那一刻,太平軍的下場就注定了。

  除非張角真的能逆天,以一人敵天下英豪。

  但這不可能,就算是項王復生,淮陰再世,麵對天下群雄,依舊隻能俯首,除非素王上皇和昭聖王這種人間神聖出手。”

  董卓聞言微微皺起了眉頭,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武夫出身,得不到士族的認可,太平軍的勢力那麼大如果都不行,那他該怎麼辦?

  李儒明白董卓心中所想,沉聲道:“主公,天下一旦動亂,形勢就立刻不同。

  士族唯一的選擇就是和控製當地的諸侯合作,在您趕回來的這些時日涼州已經有不少士族都來拜訪微臣。

  西涼軍要大發展了,隻可惜您不能當涼州牧,否則以州牧的身份控製涼州,再加上涼州士族的鼎力協助,這天下都要聽聽您的名字。”

  諸侯和當地士族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不是每一個家族都想要成為諸侯,尤其是在三互法的限製之下,通常一地諸侯都是外地人。

  外地人過來定然要和本地人合作,雙方之間互惠互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外地諸侯成為本地士族的代言人,一起爭奪利益,壯大集團。

  士族能為諸侯提供的助力極多,包括但不限於財貨、人才、人力,如果董卓真的能得到涼州士族的認同,那他的勢力將會急劇的膨脹起來。

  涼州士族的實力在大漢之中自然不算是強,畢竟天下的精華都在關東,關西是武人的天下。

  不過涼州因為絲綢之路的存在,實際上經濟水平很不錯,經濟水平不錯的情況下,教育水平就差不到哪裡去。

  想當年先漢的時候,因為靠近長安,河西四郡那是相當的輝煌,當年武威賈氏是顯赫當世的經學家族,就連關東很多學子都來河西求學孟儒。

  隻可惜隨著時間流逝,武威賈氏的主脈遷回了關東,後來在先漢末沒落,還沒有落魄到寒門的程度,但和當年還不如他們的經學家族一比,就差得多了。

  涼州這裡的賈氏隻留下大貓小貓兩三隻,說落魄倒也不算,畢竟家中有藏書,家中子弟識文斷字,不可能混的太差,可以說是典型的寒門。

  整個家族都在等待著一個傑出的子弟,帶領整個家族一飛沖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