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燕看來這二人將數千人沖陣還是可以的,但僅此而已。
  張郃和高覽目前還看不到實力,因為這二人皆是河北將領,出於平衡的考慮,袁紹沒有讓二人統帥過超過萬餘的兵力。
  結果造就了現在這個結果。
  家族從無數的歷史經驗中早就得出了一套理論,所謂奪取天下必需的三駕馬車。
  第一治政,文宣二公、管仲、蕭何那樣的人。
  當然,地盤太大,底蘊太厚,次一等的臣子也足以憑借天然的優勢拖死對方更優秀的臣子。
  第二戰略,文宣二公、英侯、張良那樣的人。
  為整個勢力做出戰略規劃以及麵對各種復雜態勢都能夠敏銳尋找出路的。
  這兩者,河北都有,智謀之士在河北不僅不缺,而且還多,再來就該互相內卷了。
  但第三統帥,韓信那樣的人。
  沒有頂級的統帥,錢糧再多,士卒再多,能敗一次,能敗五次十次嗎?
  再強的國家王朝也禁不住精銳士卒伏屍百萬,也禁不住一次次錢糧靡費。
  洛燕微微沉吟一番道:“主公,諸位。
  昔年韓武穆率領大軍破趙,然後攻破燕代,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而如今與幽州之戰,自董卓之亂後,如今已經七年,自界橋之戰後,也有數年。
  韓武穆縱然神姿天縱,但所率皆是新兵,能有這樣的戰績,便是不拘於常形。
  所謂用勇不如用智。
  既然我們沒有項王那攻破一切的勇力,那這般硬拚,想必不是良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自古以來戰役大破敵軍者,無論形勢何為,歸根結底便是下列幾種情況。
  一是斷糧!
  糧是軍之膽,沒了糧草就算是神廟軍和敢戰士亦將無力。
  昔年秦國白起每每殲滅諸國大軍,便是以糧草之計。
  最後敗在我先祖武公手中,也是因為武公能聯結諸國,眾誌成城,得到無數的糧草,白起疲敵之計失效,隻能敗退。
  二是反間!
  這世上從無永不陷落的堅城,縱然是昔年能擋諸國兵鋒的函穀關亦有攻破之日。
  戰國時,戰國有名將李牧廉頗,皆被反間計所殺人心中的成見和懷疑是一座大山,永遠不會消除。
  幽州軍驍勇異常,不能大勝。
  但須知一軍在將不在兵,一國在主不在臣。
  士卒再驍勇,主將不行,依舊是死而已。
  殺萬人,不如一言之力。